APP下载

超声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2-09-12罗春生芦桂林郭坤霞董珊珊刘奎灿张彩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颈动脉冠脉

刘 诚 罗春生 芦桂林 郭坤霞 董珊珊 黄 磊 刘奎灿 张彩云 唐 斌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功能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8)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覆盖在心肌表面的内脏脂肪组织,由胚胎棕色脂肪组织发育而来,有活跃的自分泌及旁分泌功能,能分泌多种促炎脂肪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1~4〕。新近研究显示〔1,2〕,EAT 与其他内脏脂肪组织一样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测的危险标记物,对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潜在的临床价值,但其研究在检测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检测手段、临床可操作性及与其他已经成熟应用于临床的指标相比需待进一步研究。而联合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EAT指标预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探讨EAT是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可靠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纳入我院心内科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疑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术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Judkins造影方法,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及其主要分支至少一支血管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其余归类为非冠心病组〔5〕。非冠心病组,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34~75岁,平均(56.78±10.8)岁。冠心病组,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36~75岁,平均(61.7±9.82)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各种心包疾病及心包相关手术史,排除心功能不全、器质性心脏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肿瘤、极度衰竭和恶病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2 仪器和方法 入院后10 d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彩超检查及血清学生化检测。冠脉造影设备为GE公司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减影仪,采用以Judkins法,按照心血管冠脉造影检查和评估新的的临床规范完成〔5〕。冠脉造影检查操作及结果评估分析均由本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彩超检测EAT厚度、颈动脉IMT厚度,设备为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AT厚度检测时,患者左侧卧位,用频率1.7~3.4 MHz的心脏探头在胸骨旁左心长轴检查。以主动脉瓣环为定位标志,显示右室游离壁前方的心外膜脂肪。在舒张末期冻结图像,垂直主动脉瓣环,在右室游离壁前方近房室沟最厚处测量EAT厚度,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CIMT检测时,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置一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后缘,采用5~12 MHz探头探查,每例均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2 cm处前后壁IMT,取双侧平均值;彩超检测及结果评估均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完成。生化检测采用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住院期间采集血清生化及吸烟、饮酒史、疾病史等基线资料。以上参加课题组成员均经专业培训合格及课题相关规范培训合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样本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探讨EAT与IMT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EAT及IMT预测冠心病的价值。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年龄大,冠心病组有吸烟史者较非冠心病组比例高,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基线资料基本匹配。但冠心病组的颈总动脉IMT、EAT厚度均较非冠心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一般资料比较(±s)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1)P<0.05

?

表2 两组患者EAT和IMT比较(mm,±s)

表2 两组患者EAT和IMT比较(mm,±s)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1)P<0.01

?

2.2 相关分析结果 EAT与CIMT厚度呈正相关(r=0.79,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为,CIMT≥0.92 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81、0.78、0.59;EAT≥7.24 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0.80、0.64。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伤及价格昂贵的不足,因此,有较高预测意义的各种无创性诊断指标一直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方面。EAT覆盖了80%的心脏表面,是心肌和心包脏层之间的脂肪,由胚胎棕色脂肪组织发育而来〔4〕,由冠状动脉的分支供血,因而EAT是与心肌及心脏周围的冠状动脉关系最密切的内脏脂肪库,其通过多种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抵抗素以及脂联素等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代谢异常〔6,7〕。同时,EAT内的炎症因子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以及几种临床变量(如肥胖、糖尿病及长期的他汀类药物、ACEI药物治疗)无关〔8〕。因此,EA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可能有着腹部内脏脂肪组织等一些传统危险因子所不具有的价值。与一些学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11〕,本研究提示EAT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指标。

本研究显示,作为新近研究的一个内脏脂肪标记,EAT与CIMT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同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似,EAT对预测冠心病也有着一定意义。但是,另有研究显示,在调整已经确定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EA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无明确的价值〔12〕。笔者参考相关文献〔10,12〕,考虑到EAT测量技术的不成熟,较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疾病预报、预测的意义无明确的优势等因素,认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EAT可以替代颈动脉等外周动脉在动脉硬化甚至冠心病预测中的作用。但是,EAT有着指导临床对内脏性肥胖及代谢异常的评估、干预的优势〔12~14〕。

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选择性地检测颈总动脉分叉处近心端2 cm处的IMT,不能充分体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水平,减弱了颈动脉对心脑血管疾病预测的代表意义。EAT是反映内脏性肥胖及代谢异常的指标〔13,14〕,而肥胖及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危险因素,因此联合检测CIMT与EAT可能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1 Jin WJ,Myung HJ,Kyeong HY,et al.Echocardiographic epicardial fat thicknes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7;71(4):536-9.

2 Djaberi R,Schuijf JD,van Wcrkhoven JM,et al.Relation of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to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J Cardiol,2008;102(12):1602-7.

3 Gianluca I,Howard JW.Echocardiographic epicardial fat: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Am Soc Echocardiography,2009;22(12):1311-9.

4 1acobellis G,Corradi D,Sharma AM.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anatomic.Biomolecular and clin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eart〔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2005;2(10):536-43.

5 高润林,丁文惠,范中杰,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4-56.

6 Harold SS,John NF.Huma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a review〔J〕.Am-Heart J,2007;153(6):907-17.

7 Iacobellis G,Pistilli D,Gucciardo M,et al.Adiponectin expression in huma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in vivo is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ytokine,2005;29(6):251-5.

8 Mazurek T,Zhang L,Zalewski A,et al.Huma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is a sourc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J〕.Circulation,2003;108(20):2460-6.

9 夏洪波,邓又斌,杨好意,等.高频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3):197-200.

10 贺燕林,郝宏毅.冠心病患者体脂分布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9):657-60.

11 Alina S,Marie-Dominique PM,Michel G,et al.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xtent:relationship with age,body fat distribution,and coronaropathy〔J〕.Obesity,2008;16(11):2424-30.

12 Sacks HS,Fain JN.Human epicardial fat:what is new and what is missing〔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11;38(12):879-87.

13 Gianluca I,Navneet S,Sean W,et al.Substantial changes in epicardial fat thickness after weight loss in severely obese subjects〔J〕.Obesity(Silver Spring),2008;16(7):1693-7.

14 Gorter PM,van Lindert AS,de Vos AM,et al.Quantification of epicardial and peri-coronary fat using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reproducibility and relation with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8;197(2):896-903.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颈动脉冠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