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乙二醇化学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

2012-09-11杨清媛张相年赵树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歧化酶超氧化物电泳

杨清媛 张相年 赵树进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00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主要催化超氧阴离子(O·-2)的歧化反应,能缓解许多由自由基介导的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缺血性损伤,预防和治疗辐射损伤。在临床上SOD主要用于延缓人体衰老,防止色素沉着,消除局部炎症,特别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及辐射防护。但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免疫原性等因素限制了SOD的临床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用化学修饰、基因重组和SOD修饰物等改造方法来延长半衰期、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酶的免疫原性,目前对SOD进行化学修饰是研究的热点,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有用脂肪酸、多糖类物质、月桂酰氯、右旋糖酐、聚乙二醇(PEG)等〔1,2〕作为修饰剂的报道,而以 PEG及其衍生物对SOD的修饰较为有效。本文着重对PEG的修饰原理、修饰物种类及修饰后产物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

1 PEG修饰原理

PEG由环氧乙烷聚合而成,最简单的结构是一种直链的以羟基结尾的聚醚,其分子式为 HO-(CH2CH2O)-CH2CH2-OH。直接用PEG修饰时易发生交联和团聚现象,故单甲氧基PEG(mPEG)应用较多,其分子式为CH3O-(CH2CH2O)n-CH2CH2-OH,即将PEG一端的活性羟基用甲氧基封闭,以减少或避免交联或团聚现象,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PEG与蛋白的非必需基团结合后,分子表面形成一个PEG保护层,使得底物与酶的接触受到一定的空间阻隔,可作为一种屏障挡住蛋白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避免抗体的产生或者阻止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酶活性因而下降。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保护层的形成保护了该酶免受体内水解酶的消化,表现了较强的抗酶水解能力。蛋白经PEG修饰后分子量增加,分子的体积增大,肾小球过滤减少,PEG的屏障作用保护了蛋白不易被蛋白酶降解,同时减少了抗体的产生,PEG的修饰使蛋白大分子可以避免被肾脏很快地排除,因而其血浆存留时间得到显著延长,这些均有助于蛋白药物循环半衰期的延长。同时,PEG修饰会使蛋白活性降低,这种影响大小与修饰剂、修饰条件和蛋白本身的特点相关〔3~5〕。

1.2 修饰剂种类和修饰途径〔6,7〕对于修饰反应的特异性,mPEG修饰剂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小Mr(<20 000)PEG修饰为非定点修饰,mPEG交联的基团是赖氨酸的α-氨基和ε-氨基,交联度不均一,没有特异性,PEG修饰后的蛋白产物是混合物,使修饰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很困难,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第二代高Mr(>20 000)PEG修饰则向定点修饰(特异性修饰)方向发展。第二代mPEG修饰中,分为赖氨酸ε-氨基定点修饰、N末端定点修饰等。

表1 修饰SOD常用的mPEG修饰剂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修饰的合成路线:

(1)氰脲酰氯法 -CC mPEG是由mPEG和CC在绝对无水条件下制备而成,易与蛋白上氨基发生反应,为最经典的耦联方法。该方法得到的修饰SOD氨基修饰率达到80%,酶活力保持75%,且可以降低酶的免疫原性,同时增加了对蛋白水解酶的抵抗能力,提高在体内的半衰期。缺点是易水解,修饰选择性不高,修饰产物不均一,且这种合成方法引入有毒的三氯均三嗪,从而其修饰产物只能用于工业化生产,限制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1,1'-羟基二咪唑法〔8〕该种方法是通过mPEG上的-OH基团与1,1'-羟基二咪唑法发生酯化反应,再与SOD反应制得。此法设备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耦联物稳定,可以使酶活力保持95%以上,但耦联反应慢,反应时间太长,修饰产物易酶解,另外原料也不易获得,所以应用时有一定的困难。

(3)N-羟基琥珀酰亚胺法 SS-mPEG已被广泛使用多年,其修饰SOD上赖氨酸残基的氨基。该法可以使酶活力保持90%以上,且修饰产物比较均一,但反应步骤太长,操作繁琐,应用颇为不便。

(4)mPEG 还原烷基化反应〔9,10〕mPEG-醛是一种新型PEG修饰剂,与蛋白上赖氨酸残基的α-氨基或N末端-氨基通过曼尼希反应形成Schiff碱,经过氰基硼氢化钠(NaCNBH3)还原形成比较稳定的亚胺连接体,该法连接键相对稳定,反应选择性高,常见的多态性大为减低。

2 检测方法

目前,对修饰后SOD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色谱、电泳、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11〕。

2.1 肽图谱〔12〕肽图谱是蛋白质经水解后测定肽段以获得相关的信息,是生物制品高特异的鉴定方法。目前主要有液相肽图和质谱肽图。

2.1.1 液相肽图 双向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凝胶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多肽的纯度、杂质检查以及分子量、等电点、含量测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分子量大于10 kU的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已日臻完善;而对于分子量小于10 kU的小分子多肽分析总是不尽如人意。

Nadithe等〔13〕使用分子尺寸排阻色谱(Size Exclusive Chromatography,SEC)分离了 PEG修饰的血红蛋白-抗氧化酶组(Hb-SOD-CAT),测定了PEG-Hb-SOD-CAT各分离峰的280 nm紫外吸收值和平均分子量。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析技术,它将电泳技术和色谱技术结合,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样品中被测组分之间电泳淌度和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具有分离效率高,速度快、模式多等特点。Bullock等〔14〕使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了PEG5000-SOD的修饰度分布,分离了耦联有1~8个PEG链的不同的SOD蛋白,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与MALDI质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1.2 质谱肽图〔15〕质谱(MS)具高灵敏性和快速性,特别适合分析多肽类物质。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连续流快原子轰击质谱法,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法(MALDI-MS)特别适合混合蛋白质多肽类物质相对分子量的精确测定,其最大优点是允许样品中含有几百毫摩尔的缓冲液及表面活性剂,且灵敏度比别的离子化方式高。Chowdhury等〔16〕采用MALDI-MS法分析了PEG修饰的SOD,发现SOD是一种非共价结合的二聚体,每个SOD单体包含了10个赖氨酸,是连接PEG的位点,有0~7个不等数目的PEG分子耦联到了牛血清SOD上。

2.2 核磁共振(NMR) 该法广泛用于解析化学物质结构和反应性能,已发展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实验技术。NMR主要用于核定多肽的微观理化性质,可以检测一些不能用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方法检测的多肽。

Banci等〔17〕研究了钴盐取代的PEG-SOD的1H-NMR氢谱,结果可知进行PEG表面化学修饰后的酶活降低并不是因为扰乱了活性位点的几何结构,而是由往酶活性位点运输O-2离子的通道减少所导致。

3 生物活性测定

SOD被PEG修饰后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优良性质。研究表明经过化学修饰后的SOD基本上保持了天然酶的活性,在耐热、耐酸碱和抗胃蛋白酶分解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18〕。SOD的活性测定方法多为间接法。

3.1 物理法 基本原理为根据O-2的物理性质测定O-2的歧化量,从而确定SOD的活力。已知的方法有脉冲辐射分解法、NMR和电子顺磁波谱法。所需的仪器昂贵,较少应用。

3.2 一般化学法

3.2.1 细胞色素C还原法 国外多采用,但该法灵敏度较低,易受反应底物不纯的影响。

3.2.2 邻苯三酚法〔19,20〕邻苯三酚在pH8.3的缓冲液中发生自氧化反应,产生O-2。其自氧化率受到SOD的抑制。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试剂简单等优点。但是该法的显色反应与光吸收值(A420)测定必须同步进行,且不能同时处理多个样品。现多采用改进后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

3.3 电泳法 将待测样品与标准品SOD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可直接进行SOD蛋白谱带染色,SOD酶活性正染色,或是SOD酶活性负染色。由于SOD正染和负染的灵敏度较高,0.1个酶活性单位的SOD在凝胶上即可显示出可目测的SOD活性谱带,因此可配成一系列SOD浓度梯度的标准样品,同待测样品一起电泳,通过对SOD谱带进行线形扫描,便可准确测出样品中的SOD活性。该法不及化学法简便,但鉴定SOD时,却较化学法为优。

此外,还有氯化硝基四唑氮蓝(NBT)还原法〔21〕、没食子酸法、亚硫酸盐法、6-羟多巴胺法、NBT光还原法、光还原法、电还原法和免疫学法等等。

4 结语

对于改善SOD的临床作用时间和疗效,PEG修饰技术已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现今对SOD的PEG修饰多采用常规的多点修饰,不能得到理想的修饰效果。而且多点随机修饰反应后的产物是一混合物,呈现出的多态性给PEG修饰的SOD分析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随着PEG修饰蛋白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定点单修饰得到了不断发展。这对于SOD未来的应用前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史春艳,左夏林,丁 宇,等.超氧化物歧化酶修饰改造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1723-5.

2 陈佳乐,高 飞.超氧化物歧化酶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浙江化工,2008;39(7):22-6.

3 Wang YS,Stephen Y,Michael G,et al.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interferon alpha-2b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2002;54(4):547-70.

4 Rameshraja P,Huashan W,Anil G.Current aspects in pharmacology of modified hemoglobins〔J〕.Adv Drug Deliv Rev,2000;40(1):185.

5 印春华,张 敏.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PEG结合物—种新型给药系统〔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5):292.

6 张永国.PEG修饰蛋白药物及其应用〔J〕.海峡药学,2008;20(2):79-82.

7 Hamidi M,Azadi A,Rafiei P.Pharmacokinetic consequences of PEGylation〔J〕.Drug Deliv,2006;13(6):399-409.

8 姜广志.单甲氧基PEG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9 朱 珺.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修饰用PEG衍生物〔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10):628-31.

10 廉 洁.PEG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修饰技术及产物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1 王小平,容 蓉,田景振.多肽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9;11(9):55-8.

12 叶晓霞,俞 雄.多肽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7):357-61.

13 Nadithe V,Bae YH.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moglobin conjugates with antioxidant enzymes via poly(ethylene glycol)cross-linker(Hb-SOD-CAT)for protection from free radical stress〔J〕.Int J Biol Macromol,2010;5(47):603-13.

14 Bullock J,Chowdhury S,Severdia A,et al.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various method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modification of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 5000-modified bovine cupri-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J〕.Anal Biochem,1997;254(2):254-62.

15 董方霆.质量肽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2000;20(6):84-7.

16 Chowdhury SK,Doleman M.Fingerprinting proteins coupled with polymers by mass spectrometry:investig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conjugated superoxide dismutase〔J〕.Am Sot Mass Spectrom,1995;6(4):478-87.

17 Banci L,Bertni I,Monsu'Scolaro L,et al.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glycol modified superoxide dismutase:1H NMR studies on its Cu2CO2derivative〔J〕.J Inorganic Biochem,1990;39(1):149-59.

18 孔庆胜,迮玉官.PEG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础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1):16-7.

19 蔡 骏,李 颖,严宗宁,等.邻苯三酚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缓释片中SOD的活性〔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1):54-5.

20 杨明琰,张晓琦,沈 俭,等.超氧化物歧化酶两种邻苯三酚自氧化测定活力方法的比较〔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3):40-2.

21 林素英,吴新建.四氮唑蓝(NBT)法检测SOD条件的探讨〔J〕.海峡药学,2009;21(5):43-5.

猜你喜欢

歧化酶超氧化物电泳
电子接插件选择性电镀电泳连线制程优化及应用
血红蛋白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分析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化妆品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辅助阳极在轻微型厢式车身电泳涂装中的应用
腐植酸液体肥提高苹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超声萃取-毛细管电泳测定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
神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哈密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活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