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2-09-11刘全红
刘全红
邵阳市双清区桥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邵阳 42200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
刘全红
邵阳市双清区桥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邵阳 422000
目的 观察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 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湿热蕴结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肝郁脾虚证为93.3%,脾胃虚弱证为93.8%,脾肾阳虚证为93.3%,四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直肠和结肠部位的炎性疾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该病的发生多数与感染、饮食、自身免疫、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非痢疾性黏液脓血便等,肠镜检查提示黏膜存在散在或融合成片的浅溃疡,同时伴有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该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1],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控制感染、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等治疗措施,疗效并不理想。笔者在2010年5月—2011年10月期间对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于该院就诊的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经肠镜检查确定诊断。其中男83例,女57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47.1±12.4)岁;病程最短 25 d,最长 5年,平均病程 3.3年;病情包括:轻度91例、中度41例、重度8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休息、控制感染、激素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保留灌肠及必要时的止痛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将其分为4个临床证型: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具体治疗如下。
1.2.1 湿热蕴结证(19例) 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疼痛及重坠感明显,伴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时有恶寒,小便量少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活血行气。处方:白头翁汤加减,具体药物组成:黄连12 g、黄芩 12 g、葛根24 g、金银花24 g、连翘14 g、薏苡仁30 g、当归12 g、红花10 g、赤芍12 g、陈皮14 g、厚朴10 g、木香12 g、白芍14 g、生甘草6 g。
1.2.2 肝郁脾虚证(15例) 患者腹痛腹泻,夹杂黏液脓血便,每因情志过极而病情加重,伴胸胁满闷,嗳气矢气,纳呆不欲饮食,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健脾、活血理气。处方:痛泻要方加减,具体药物组成:柴胡12 g、白芍14 g、党参24 g、白术14 g、陈皮12 g、干姜10 g、防风12 g、乌梅12 g、当归14 g、黄连10 g、吴茱萸6 g、甘草6 g。
1.2.3 脾胃虚弱证(16例) 患者腹部隐痛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夹杂黏液脓血便,伴形体消瘦,乏力纳差,舌体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涩肠止泻。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具体药物组成:党参24 g、白术14 g、茯苓20 g、陈皮12 g、山药12 g、扁豆12 g、白芍12 g、补骨脂12 g、五味子6 g、肉桂9 g、川楝子12 g、吴茱萸6 g、炙甘草6 g、山楂10 g、鸡内金5 g。
1.2.4 脾肾阳虚证(30例) 患者腹部冷痛,肠鸣泄泻,肛门重坠感较著,大便呈白色黏冻,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肠止泻。处方:四神丸加减,具体药物组成:党参20 g、白术12 g、白芍12 g、当归14 g、木香12 g、肉桂9 g、肉豆蔻12 g、补骨脂12 g、诃子12 g、吴茱萸12 g、五味子6 g、甘草6 g。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学会《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2]制定本次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或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2/3的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结肠镜检查显示>1/3的黏膜病变均为轻度炎性改变;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指标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产率为83.3%,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2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n(%)]
2.2 中医分型治疗结果
针对中医分型治疗来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温热蕴结证100%,肝郁脾虚证93.3%,脾胃虚弱证93.8%,脾肾阳虚证93.3%,如表2所示。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是结肠黏膜部位发生的弥漫性溃疡,溃疡活动期即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等表现,随着肠黏膜的不断修复及再次破坏,该病呈现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临床特点。该病病因目前临床尚不清楚,通常认为与感染、饮食、自身免疫、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3]。
表2 治疗组各型治疗结果比较
该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病变部位在肠,与脾、肾、肝密切相关,属于正虚邪实之证[4]。患者素有脾胃虚弱,加之湿热蕴结肠道、饮食不节或情志刺激等不良因素侵袭,导致气血壅滞,引起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病。笔者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该病分为4型: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分别采取清利湿热、疏肝健脾、补脾益气以及温补脾肾的对症治疗,故可收效良好。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充分说明了中医辨证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的显著疗效,且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于促进患者溃疡面的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
[1]朱志有.溃疡性结肠炎及并发症的临床治疗[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5(4):172-173.
[2]葛华阶,张建华.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4):98-99.
[3]黄嫒华.中药口服灌肠加芙蓉叶栓剂纳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7):42.
[4]汪德犬.补肾调肝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12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5,26(1):120-121.
R259
A
1674-0742(2012)08(a)-0114-02
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