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2-09-10杨占锋段海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产业结构

杨占锋,段海燕

(1.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2.内江市房管局,四川 内江 641112)

作为中国地理上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域名词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而被淹没的区域。水库淹没区涉及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江津区及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和江北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而重庆三峡库区狭义上仅指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涪陵、长寿、丰都、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12个区县。三峡工程的兴建与开发性移民战略的实施,使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为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在2007年6月重庆被评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使三峡库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自身结构调整有了灵活性的把握。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现状、产业结构状况及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为今后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重庆三峡库区地理环境资源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所辖范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造就了物种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同时,作为西南地区及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庆通往中下游的水路交通枢纽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优势。

1.库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处在西南和华中、西部和中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处,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区域,面向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西南地区联系华中、华东等地主要的水路出口,素有大西南的门户之称。同时由于库区的地质、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导致公路的等级低,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是随着重庆市“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建立和实施,以及政府部门对库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给库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2.库区自然资源禀赋

三峡库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三峡库区水域资源富集,自三峡工程建成以来,流经库区的平均流量为4 500多亿立方米,而且库区的水流落差达140多米,为库区水电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库区还是地下矿物资源的富集区,主要是天然气、岩盐及石灰石和有色金属等。库区的天然气资源以带状由西向东分布,遍及长寿到开县的沿线区县,地下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使其形成渝东—渝东北天然气储藏带,成为我国四大天然气井之一;岩盐资源主要集中在库区腹地,以忠县、万州、云阳为主要区域,形成岩盐富集带,是我国最大的岩盐带;石灰石和有色金属的分布则比较分散,垫江、忠县和梁平成为石灰膏和耐火粘土资源的富集区,巫山的磷矿、巫溪的大理石及城口的锰、钡资源优势比较突出。

3.库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库区不仅拥有名扬天下的三峡自然生态景观,而且拥有以独特悠久的历史背景形成的许多人文古迹。库区的自然生态景观主要以峡谷、急流、险滩等自然风光著称,其中被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长江三峡,以天然画廊著称于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金字招牌,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神奇组合以及“乌江画廊”、大宁河十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等幽深的峡谷共同构成的峡谷生态景观;而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的三峡大坝也同时成为具有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的旅游工程;库区人文古迹主要以特色文化为主,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石刻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和军事文化共同组成库区特有的人文景观。其中民族文化不仅包括独立生成发展的巴文化,还包括自东南西北汇集于此的楚文化、土家文化、苗家文化、巫文化等;宗教文化主要以丰都鬼城文化、重庆至丰都沿线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为主形成的名山胜地文化;石刻考古文化主要以白鹤梁、龙骨石为代表的洪枯水题刻、沿江艺术碑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主;建筑文化主要以古镇民宅、土家吊脚楼、山水城市建筑为主;军事文化则不仅包括以白帝城、张飞庙、关陵、长坂坡等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遗迹,还包括以古山城峡江防御体系、陪都抗战、红岩新村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爱国传统教育的革命遗址文化。

4.库区的农业和劳动力资源

库区优越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成为柑橘、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传统产区,而且以丰富的水资源形成的水产养殖业,猪、牛、羊牲畜养殖业,烤烟、蚕茧和茶叶等为主的农产品资源,以及以库区移民为主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农牧渔业为主的农业和相关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可能。

二、库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及现有产业结构状况

1.库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影响库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选取表1中7个能较全面地反映库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对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表1 衡量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

根据以上指标收集三峡库区各区县经济方面的原始数据(主要是万州、涪陵、长寿、丰都、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12个区县),经整理计算如表2,然后从时间维度衡量库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关的产业状况。

利用以下公式对表2中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指标仍用 X1、X2、X3、X4、X5、X6、X7(详见表 3),标准化公式为:(i=1,2,…,n;j=1,2,…,p),其中为指标的平均值,var(Xj)=1,2,…,p)为指标的方差。

表2 重庆三峡库区2000~2010年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

表3 经济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Σ,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方程式如下:

式中,rij(i,j=1,2,…,p)为原变量 Xi与 Xj的相关系数,rij=rji,其计算公式为:rij=相关系数矩阵见表4。

表4 经济指标的相关矩阵

然后根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公式得出表5。

由表4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有的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如指标X2、X3、X4都与X1有很强的相关性,X3、X4与X2也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样就会使指标反映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因此在此取累计贡献率达98.593%的主成分(见表5),即Z1(国内生产总值)、Z2(农业生产总值)和Z3(工业生产总值)基本上保留了所有7个指标的信息,这样由原来的7个指标转化成3个新指标,即三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得出原先7个指标与3个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矩阵特征向 量表(见表6)。

表5 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表6 相关矩阵特征向量

根据表5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可知,库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

Z=0.78992Z1+0.14524 Z2+0.05077Z3,而据表6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1、因子2与因子3的负载值表可知:

将表3中衡量经济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带入综合评价值和主成分因子负载值公式,可得到库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见表7。

表7 重庆三峡库区2000~2010年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

根据表7数据绘制相关的趋势图,可以看出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0~2010年,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00~2006年间库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一直分布在负值区域,2007年以后才转为正值,且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同时在2006~2010年库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上升的幅度最快,由-1.68上升到2010 年的7.45。

图1 重庆三峡库区总体经济发展趋势

2.库区现有产业结构状况

(1)库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三峡库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致使库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低,成为我国长江流域中一个典型的经济低谷区。但在重庆直辖以及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移民资金的大量投入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得库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库区产业结构也发生较明显的变化。2000年,重庆三峡库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 26.67∶39.08∶34.23,2010 年调整为12.59∶49.26∶38.15,结构变化总值为 28.18,而同期的重庆、全国产业结构变动值分别为25.13和9.72个百分点,库区总体产业结构变动度要高于重庆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方向来看,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在2000~2010年间,库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48个百分点,要高于重庆7.26和全国4.86的下降比例;库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比例虽不及重庆市,但比全国要高出9.3个百分点;库区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比例比同期重庆和全国都低,仅为3.92个百分点。库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不断上升,使库区大大缩小了与重庆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差距。但是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库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虽在迅速下降,但是在库区内部所占比重仍高于重庆和全国水平。近年来由于库区移民搬迁和国家对库区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使得库区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产值占较高比重,而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工业增加值比例远远低于重庆和全国,这说明三峡库区目前的工业化程度与重庆和全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库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1)农业内部结构。库区的农业结构调整虽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对库区的大力支持而加快,由2000年库区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 55.4∶3∶39.1∶2.5,到2010 年调整为51.9∶4.6∶40.5∶3,但是可以看出农业仍然占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库区农业生产仍然以“粮食—生猪”型的短、窄农业结构为主,这种结构高度依赖耕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库区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不仅对三峡库区严重短缺的耕地资源带来压力,而且破坏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2)工业内部结构。从2000年至今,库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在不断上升,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库区工业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11.98倍,高于同期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变动的9.5倍。但是从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有的工业结构布局失衡,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立足于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建立起来的工业结构,对库区国民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不足。库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重工业比重达60%以上,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建筑业在库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也相当大,而轻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辐射农业和农村经济,从而制约了库区的农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34.23%上升到2010年的38.15%,极大促进了库区的经济增长。但库区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仍然不高,而且以交通、商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受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大力投资影响,三峡库区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较大,而利用库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的社会服务业则没有形成完善体系,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发展速度没有明显变化。此外,库区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方面与重庆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库区党政机关规模和社会团体规模所占比重偏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库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综上所述,重庆三峡库区在移民大规模搬迁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工业化程度与同期重庆和全国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既没有充分发挥库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也不利于库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库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虽有所提升,但是对库区自身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依赖过大,深加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度弱,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难以实现库区自我循环增长。

三、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重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也是我国一个最大的移民区域,因此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加快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对重庆市和库区自身发展以及三峡工程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关系到一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与库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以及库区面临的机遇和宏观环境不吻合,既未发挥库区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库区生态环境要求。因此,结合三峡库区的资源条件、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因素来调整和优化库区的产业结构,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充分发挥库区资源优势,形成地区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在相关行业培育主导产业,营造相应的产业集群,将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积聚到一起,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作用创造了条件。首先,库区的农业生产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好的基础,通过将库区的农业资源与劳动力结合发展食品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加工、生产、供应、销售联为一体,加快培育具有库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其次,要充分利用三峡库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来确定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旅游产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极高的关联度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旅游产业集群属于“无烟工业”,其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效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资源。总之,三峡库区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较强关联和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推动库区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从而提升库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是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目前库区仅在水运交通上略占优势,而陆域交通极为不便,对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极为不利。库区要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环保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改变力度,尽快完善库区各区、县、乡之间的公路交通网,同时,还要重视铁路交通的发展,在库区部分区县设立站点,分担公路和水路的运输压力。此外,库区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加大对现代产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诚信度,打造一个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的互动平台,着力创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重庆三峡库区形成具有典型特征的“库区经济带”,势必对周边地区起到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三峡库区应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国家政策及重庆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结合库区实际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各产业有重点和特色,保证市场产品的占有率和经济效应,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1]李 明.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1998,(1):7-9.

[2]谢德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区域经济重组与结构调整战略[J].重庆商学院学报,1999,(3):1-7.

[3]陈 林,上官承钟.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J].中国三峡建设,2000,(4):16-17.

[4]王顺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复合产业带的构建[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6):25-28.

[5]黄大勇.三峡重庆库区与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协作发展[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5):13-14.

[6]颜帮全,李迥光.重庆三峡库区主导产业的选择[J].渝州大学学报,2001,(12):16-20.

[7]许欣欣,李敏昌.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8):26-28.

[8]姜 丹.三峡经济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179-180.

[9]王顺克.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重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5):5-8.

[10]李迥光.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调整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48-50.

[11]闫 玲,苏维词.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4):77-81.

[12]陈绍友,王孝德.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的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10):30-33.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产业结构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浅析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