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2012-01-29许进杰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差距分配消费

许进杰(玉林师范学院 法商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然而,我国发展中依然存在着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为此,“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手段和措施,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以及扩大消费需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自经济学这门学科产生以来,收入分配理论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萨伊、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新古典经济学派的马歇尔和克拉克,旧福利经济学派的庇古,新福利经济学派的卡尔多、希克斯和萨缪尔森,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马丁·威茨曼的劳资共享收益分配理论等,均对收入分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严谨规范的观点。例如,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运用劳动价值方法分析收入分配,研究随着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等各阶级收入份额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剩余产品的决定因素和全部社会产品在各阶级中进行分配的条件。他认为,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在地租、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其中地主的地租全部用于奢侈性消费,工资仅能维持劳动者生存的生活消费需要,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成为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收入分配中利润份额变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特别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分配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两阶级分析模式基础上的收入分配两极化理论,为后来学者研究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文献基础①。

早期关注收入分配与消费理论关系的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Sismondi,1819)认为,消费对人类社会的生产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就会使大部分的收入集中到小部分人手中,而大部分的劳动生产者就会收入不足,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②。关于分配与消费之间的深层次理论关系,马克思(1857)认为,一方面,社会成员通过分配获得财富份额,是他们进行消费的前提。分配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消费的状况。另一方面,消费是分配利益的具体实现和对分配制度的检验。“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如何,一般是通过劳动者依据收入实现的消费状况表现出来。”现实的消费状况不仅制约着分配,而且“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上”③。

进入20世纪30年代,针对西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为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尽快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凯恩斯(J.M.Keynes,1937)提出运用收入再分配和其他办法来刺激消费倾向,以缓解因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他认为,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分配越平等就会把越多的货币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手中。由于低收入阶层比富裕人群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因此,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会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也就是说,收入分配不仅有可能通过降低消费倾向,使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降低,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收入从工资劳动者那里转移到进入直接成本中的那些报酬未被消减的生产要素……它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很可能是降低而不是提高”,“采取大胆果断的步骤,即以收入再分配或其他办法来刺激消费倾向”,“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如果采取“劫富济贫”式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就能提高全社会的总消费水平④。在凯恩斯之后,包括杜森贝利(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等人(Modigliani and Bro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等在内的消费理论,扩展和深化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研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理论关系。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1976)运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的关系,从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1983年,温特劳布(Weintraub Sidney)循着米哈尔·卡莱茨基的研究思路,从消费倾向视角进行分析,并认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决定有效需求。此后,以米哈尔·卡莱茨基和温特劳布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发展了一条不同于主流学派的思路,即关注收入分配对有效需求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认为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剧贫困,使得社会总消费需求不足。

进入21世纪,有关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例如,Kiminri Matsuyama(2002)研究了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雁阵理论。他认为,在各种消费需求中,可以被大多数人承受的大众消费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消费和经济增长可以相互促进,逐级提升,形成雁阵。而大众消费的前提是大多数人的收入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平,为了促进大众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能太悬殊,也不能太平均。Orazio Attanasio,Gabriella Berloffa,Richard Blundell和Ian Preston(2002)研究了收入差距持续时间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收入分配因素造成长时间的收入偏低,将抑制年轻一代的消费,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我国,面对近些年来日趋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有学者(吴晓明,吴栋,2007)指出,在依靠内需发展经济的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宜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着手,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来使分配与总消费协调,形成公平与效率的双赢和良性互动。不仅如此,由于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十分严重,社会总消费就会不振⑤。通过一定的政策组合,可以使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成为让一部分人更加富裕的前提。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平等和效率有可能形成双赢,进而促进我国总消费快速增长⑥。总体而言,学术界不少学者(刘文斌,2000;张国忠,2004;郭红霞,2006)研究认为,收入分配制度、居民对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⑦⑧⑨。

二、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相互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

围绕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相互影响作用等问题,国外学者主要是通过运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消费函数和城乡收入阶层等指标来进行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德拉瓦勒和奥古奇(Dellavalle and Oguchi,1967)通过收集世界上37个国家GDP截面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当同时采用两个变量(即收入水平与基尼系数)进行分析时,基尼系数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很小(即不能通过t检验);而当只考察基尼系数对消费的影响时则能通过t检验⑩。而伯兰德(Blind,1980)则通过运用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一是利用不同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差异,来计算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直接将收入分配的数据代入回归方程以检验其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最终得出收入再分配政策能够提高消费需求的结论。穆斯格雷夫(Musgrave,1980)在伯兰德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更多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将可支配收入分为基本生活收入(SI)和超额收入。由于SI主要是用以维持基本生存消费需要,故收入再分配政策对SI不起作用;而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高出SI部分的超额收入不多,故收入分配效应不显著,但高收入阶层SI占总收入的份额较小,因此收入分配效应显著。斯多克(Stock,1986)通过计量检验研究认为,宏观消费需求函数在受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预期收入等各种收入制约的同时,还受到收入分配特征的影响,微观消费需求函数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效应。

围绕我国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度量城乡差距的经济指标,认为虽然全体居民收入差距所度量的指标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却是一致的,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程度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李实,2002;胡祖光,2004;程永宏,2007;洪兴建,2008)。中国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都呈上升趋势,且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围绕收入分配不合理对我国消费需求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有学者(杨天宇,2001)利用1978~1998年的数据对中国城镇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更有学者(张东辉,徐启福,2002)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标准”的实证研究,认为两极分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近年来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建立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新算法,以及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基尼系数逐年上升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必然使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且其长期影响尤为显著(权衡,2002;李俊霖等,2006)。而在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上,虽然收入分配不均是引起总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但因为各个收入阶层的储蓄动机不同,简单的“劫富济贫”式收入再分配政策不能消除消费不振现象。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倒U”关系,因此应通过改变过去简单的“劫富济贫”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致力于培育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朱国林,2002;杨天宇,2007)。

围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关系等问题,周文兴(2003)研究认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方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刘霖等(2005)则进一步从全国的层面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平角度来看,转型期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破坏了社会激励机制,影响资本积累,扭曲了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受阻,进而出现结构性经济过剩,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聂国卿等,2004)。关于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等问题,康桂芬(2010)认为,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史晋川,黄良浩(2011)认为,包括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内的总需求结构调整必须跳出需求结构本身,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度两个方面着手,确立以扩大内需为支撑的内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这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此外,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通过调整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有学者(刘社建,李振明,2011)认为,近年来由于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努力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几点评述和思考

通过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均认为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它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不平等等问题,严重影响内需扩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引起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另一方面,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这两个方面最终通过消费需求不足的传导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因此,为实现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趋势,最终实现居民消费需求扩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抑制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消费率提高和消费需求扩大。在初次分配领域,“重资本、轻劳动”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企业财富日益向资本倾斜。资料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由1990年53.4%下降到2010年的40.3%,20年间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而在再分配领域,1990~2010年期间,相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状况,居民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且不到企业收入增长的1/3。过高的企业留利和财政收入直接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和政府基础建设规模高速增长,导致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和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我国居民消费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为62.1%,“六五”期间平均为66.1%,“七五”期间平均为63.4%,“八五”期间平均为58.7%,“九五”期间平均为59.4%,“十五”期间平均为55.6%,到“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49.7%,远低于世界平均消费率60%以上的水平。不仅如此,我国现存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过大,也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造成有钱人不想消费,没钱的人想消费却无力消费,更加剧了消费率降低和消费需求不足。这种消费需求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在外需不稳定的情况下,必然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以粗放型为特征的投资来拉动经济,这又会造成产能过剩,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因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解决现行的收入分配问题至关重要。完全可以说,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实现消费需求扩大,再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是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转变的重要标志。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来说,劳动报酬仍然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财富收入来源。当劳动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时,必然会导致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消费支付能力不足,消费率偏低,使得国内扩大内需的政策缺乏持久的动力源。更何况,我国现存的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社会保障制度还欠健全,迫使广大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支出,广大居民的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预防和谨慎预期,“有钱不敢花”,降低和抑制了广大居民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需求,这就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进而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

2.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

收入分配状况不均衡和收入财富占有量低下,使得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尤其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的消费倾向偏低和储蓄倾向偏高,成为妨碍我国居民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2010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之比已扩大到3.35∶1。此外,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为例,如果以中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09∶1∶0.91,2009年则达到了1.50∶1∶0.80;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8∶1∶1.05,2009年则为1.46∶1∶0.99。从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8 837.8元,最低的甘肃省为11 929.8元,相差2.4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2 482.9元,最低的贵州省为2 980.1元,相差4.19倍。总体而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扩大,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递减,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必然制约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水平的不断下降,这种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末集中表现出来,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因此,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的消费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富收入分配状况。研究表明,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不同收入水平者的需求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使得不同收入群体形成消费断层。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发展趋势,高收入群体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最低,消费需求呈现相对缩小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平均消费倾向最高,既有消费欲望,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目前占的比重不大,又由于缺乏良好的收入预期而不敢消费,启动市场的动力不足;至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虽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最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限,很难形成有效需求,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难以启动。有学者(杨天宇,2001)指出,在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从而起到扩张消费的作用。不仅如此,高收入阶层向其他阶层的转移支付,将会提高这些阶层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这些阶层的生活必需品的范围,进而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因此,正是由于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我国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和消费需求拉力不足,进而过度依赖投资,形成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3.收入分配不合理通过消费需求不足的传导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更是扩大国内需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无论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还是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在抑制居民消费率提高,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同时,必然会通过消费需求不足的传导作用,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消费需求对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发展目的和指导思想。事实上,经济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更不是以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和影响消费公平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规律要求,又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不仅是一个收入分配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然而,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因市场失灵和制度缺陷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需求不足、消费不公和发展失衡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再分配中遵循“公平原则”,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和财税体制改革,重构财政、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健全再分配机制的调节功能和力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抑制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缩小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着力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水平,使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总之,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对于实现经济系统协调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共享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65-271.

②(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4-86.

③(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272-273.

④(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重译本),1999:270.

⑤吴晓明,吴 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22-32.

⑥朱国林,范建勇,严 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81.

⑦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学动态,2000,(9):13-16.

⑧郭红霞.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原因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99,(11):30-35.

⑨张国忠.试析国民收入的隐形分配[J].金融理论与数学,2004,(2):33-36.

⑩Dellavalle,Oguchi.The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M].John University Press,1967,(23):549-583.

猜你喜欢

差距分配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40年消费流变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新消费ABC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