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基于1983~2010年市级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2012-09-10齐子漫
齐子漫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引 言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得益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这个结论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即我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博勇(2009)认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率为29%,我国的TFP增长率为每年接近3%。而中部省份TFP增长较慢。河南省作为我国GDP第五大省,且劳动力资源丰富。1978年河南省人均GDP为232元,到了2011年增长到28 716元,增长约123倍。这期间河南省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7%。目前学者们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各个省市是否存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或者劳动力增量下降,TFP对某个省的贡献率有多大,且这种增长方式是否能延续研究较少。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TFP对经济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的讨论重点。杨格(1995)发现在1966~1990年间,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TFP有2% ~3%的年增长率,韩国为1.7%,新加坡几乎为零。克鲁格曼(1994)指出,在亚洲经济增长中找不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因此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Maddison(1998)发现在1978~1995年间TFP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58%。Hu和Khan(1997)测算出我国TFP的年增长率达到3.9%,这解释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40%。杨格(2003)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力的数据,研究了我国非农业的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他认为我国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2.6%的年增长,而TFP为1.4%。郑京海(2006)对GDP进行删选并加大了资本的权重,得到1978~1993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速度为4.15%,而在1994~2004年增长速度则下降为2.45%。吴延瑞(2007)用随机法研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发现我国经济增长没有改变主要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模式,特别是资本的投入。而TFP只解释1993~2004年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远小于欧美。Perkins和Rawski(2008)认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3.8%的年增长率(改革开放的28年)。博勇(2009)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解了TFP,发现改革开放后TFP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9%,且呈收敛状态,而近期有下降趋势。东部和资源丰富的省份TFP增长较快,而中部省份的TFP增长缓慢。杨玉华、钱辉(2012)通过DEA测算出河南2000~2009年的TFP,并对其进行分解。他们发现河南各市TFP年增长率达到14.7%。因其物质资本数据采用各市占全省GDP的份额来测算的,因此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同时对TFP及构成因素做线性回归,数据少于15个,不符合线性回归的长度。回归有伪回归的可能性。
TFP对经济影响的研究非常丰富,且方法众多。因数据和方法不同,学者研究的结果差异比较明显。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并分解河南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
估算前沿效率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法。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下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河南省1984~2010年的TFP进行估算。Malmquist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效率变化由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经济变化组成。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中TFP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因此,对TFP的研究对研究实际的长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鹤壁市和济源市数据不完全,而这两个市人口占比较少,GDP占河南3%左右的份额。因此,本文删去这两个市。总产出、资本和劳动力对于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是最重要的。因此,本文选取河南16个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生产技术前沿。其中,产出以各市当年的GDP衡量,并转换为1978年的不变价格;投入分为劳动力和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用各市当年的就业人数来表示。物质资本存量根据各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测算。其公式是 Kit=Ki,t-1(1- δit)+p*Iti,其中,Kt为第t年物质资本存量,δ代表折旧率,It代表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978年作为物质资本存量的基年,用各市197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10%作为该市的初始资本存量。测得的1978年各市合计物质资本总量是252亿,和张军(2004)测算的1978年河南省的物质资本存量268亿相差不多。因此,本文采用252亿作为河南省1978年的初始资本存量。根据张军的测算,本文选取折旧率为9.6%。因市级的数据局限性,各市的当年投资I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来表示。各年的投资价值和固定投资原值没有可比价值。由于市级数据局限性,本文采用GDP平减指数来作为固定投资的价格指数,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平减。因为郑州的数据从1983年才开始正式统计,因此,本文选取1983年到2010年河南省16个市的数据,共448个观察值。数据来源于《河南六十年统计年鉴》,以及各年《河南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TFP核算和分解,得到了表1和2。表1是在市级面板数据下得到的河南省TFP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及其对GDP的贡献率。
表1显示Malmquist指数核算的TFP变化过程。1984~2010年,河南省TFP的平均年增长接近-2.3%,对整体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2.7%。TFP的增长率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贡献率接近于我国平均水平。1996~2000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期河南省的TFP持续下降,导致了TFP平均增长率为负。技术进步数据在1995年之后大多处于下降的状况。
在1984年到2010年期间,河南省的TFP经历了3个波动周期。第一周期从1984年到1990年,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改革初期,河南省农业改革使得农村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这使得TFP在1978~1989年的年增长率达到4.9%。随着改革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河南的TFP在1989年后开始下降。1988~1989年的高通货膨胀把全要素生产率降了下来。第二周期从1991年到1997年,这期间伴随着1990年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及1992年开始的第二轮开放,河南省TFP开始快速上升。1993~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又使得TFP出现了一个下降周期。在1994年全国经济“软着陆”,河南省的TFP在1995年也快速下降。第三周期是1997~2010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河南省TFP逐步回升,并在2001~2004年变为正值。张军(2002)认为1995年到2001年TFP增长缓慢,是明显的资本深化的体现。虽然增长速度开始急剧下降,但由于物质资本每年有30%的增长率,使得 TFP对河南省 GDP的贡献率在33%附近波动。这和TFP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水平相当。
2001年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值70%。同年,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致使劳动增长率从上年的7%下降到-0.9%,而物质资本增长13%,成为近20年最低点。之后,贡献率向30%回归。而在2005年之后TFP处于下降趋势,但是TFP对GDP的贡献仍然维持在30%附近。这得益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持续高增长。由于物质资本增长率达到历史新高的31%以及劳动增长率达到2%,使得TFP对经济增长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见图1)。
图1 物质资本和劳动增长率
因此,从上述分析看出,TFP在河南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占到三分之一。而这种作用从2005年开始下降。探究河南省TFP波动的主要因素对研究河南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帮助。因此,下文研究TFP变动的原因。
表1 河南省TFP各部分的增长及对经济的贡献率
从表1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在1998年之前河南省的技术效率增长率为正,即每年都会有管理和技术的提升。这也说明河南省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经济制度的变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早期20年的规模报酬递增。之后河南省规模报酬几乎在1附近,即最近12年里出现了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这是产业结构变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来的技术效率消失造成的。从图2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几乎相同。河南省的技术进步变化率和TFP的变化率在1987年之前没有相关性,但是1988年以来,两者的趋势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影响河南省TFP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的变化。河南省移植型的技术转移在1996~2000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使得TFP也下降。2001年之后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让这种技术下降的趋势得到延缓。而2005年之后又开始出现技术和TFP持续下滑的情况。
图2 1984~2010年河南省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化
河南省在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39.8∶42.6∶17.6,到了2010 年该比例变为14.1∶57.3∶28.6。这表明河南省的农业占比下降很快,第二产业迅速发展而第三产业稳步上升。这说明河南处于赶超式发展时期。其技术进步主要靠技术转移与引进,同时有一部分技术扩散。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这种转移同时也为河南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技术分为人、物和信息。在技术转移的时候,三要素可不同时进行。通常是出现一种要素的转移或以一种要素为主,或是在一项技术转移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要素来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靠机械设备和产业实体等物的转移来带动技术转移,忽略了之后的消化、吸收和开发。这从1984年以来的TFP变化可以看出:通过购买获得的技术进步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不理想。河南省和沿海地区之间存在技术势位落差,而河南省大部分技术转移主要是移植型技术转移。这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这种模式产生的TFP在1996~2000年就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2001年之后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让这种技术下降的趋势得到延缓。
表2 河南各城市部分年份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
为了探究哪些城市的技术进步受阻,我们对各个城市的技术进步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16个城市中郑州的技术进步排在第一位。作为省会和全国交通枢纽,郑州的技术进步在2005年和2007年都达到了比较高的12.3%。这个增长率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9%。郑州的技术进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归结于郑州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通过引进人才、鼓励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和吸收FDI带来技术扩散。
开封、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四市在21世纪的技术进步增长率为负值。其中,驻马店等市的技术下降表现为农业占比过大,农业的进步比较缓慢,这大大影响了技术进步指标。这可以解释为城市的资本深化。而其他城市在2008年都转为了正值,出现了技术进步提高的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使得2009年和2010年的技术进步受到阻碍。郑州和洛阳GDP分别占河南省的17%和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也分别占到16.5%和10.6%。因此,这两市的技术进步在2007年之后连续三年的下滑大幅度降低了河南省的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率。
四、结 论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并分解了河南省TFP的变化。在1984~2010年期间TFP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7%。这个贡献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9%(博勇,2009)。1983~1995年和2001~2005年2个期间TFP有2.9%的年增长速度,而1996~2000年和2006~2010年分别为 -10%和 -5.8%。TFP下降的原因是农业改革带来的技术进步在1995年开始减少,以及2000年以后进出口带来的移植型技术进步支持不了长期经济增长。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从2006年TFP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减少,但是对GDP的贡献仍然在30%附近波动,这得益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持续高增长。从上文分析可知,TFP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占三分之一,而TFP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在1978年到2010年期间,河南省的技术进步得到三次大发展。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改革使得农业占比极大的河南技术进步大幅提升。随着改革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河南的TFP在1989年后开始下降。第二次是在1990年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和1992年的第二轮开放后。第三次是在资本深化之后的2001~2004年,这一时期河南对外进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技术进步。就地区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郑州技术进步增长率达到5.4%,远超过其他地区。而郑州和洛阳的技术进步对河南省的技术进步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如何提高TFP进而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笔者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1.实现移植型向嫁接型技术转移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河南省生活成本和其他成本相对发达地区较低。同时,河南省每年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经过锻炼和技术积累,逐渐成长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工人。从企业的成本角度来看,企业也需要大量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近阶段,因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部分技术人员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即产生人力型技术转移。而技术转移对产业增长的贡献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此,河南省需要针对一些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加大引进力度,从专业化和分工效率中产生经济规模优势,积累技术存量,扩大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进步由移植型向嫁接型的转变。
2.扩大规模化生产,由规模报酬不变转为规模报酬递增
政府应利用产业集群,扩大生产链,增加产业区的基础设施,让部分行业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临界点之上;细化城市之间的差异和专业化方向,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政府应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3.直接或间接提高纯技术的发展
帮助建立部分行业的规则,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引入制度变革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吸引人才提供制度方面的服务。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
重视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缩小河南和发达地区的技术及人才的差距。提高河南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的环境,同时,为高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环境。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主要行业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让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来到河南,服务河南。
[1]Wu,Yanrui.Producitit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M].Palgrave Macmillan,2008,34-42.
[2]Young Alwyn.The Tyranny of Numbers:Cu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964-973.
[3]Young Alwyn.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6):1220-1261.
[4]博 勇,白 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1978~2006)——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J].金融研究,2009,(7):38-51.
[5]杨玉华,钱 辉.河南省生产率进步及其因素分解——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市级数据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23.
[6]张 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 ~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7]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J].经济学(季刊),2005,4(2):26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