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队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研究
2012-09-08张立新孟彩温祝英
张立新,孟彩,温祝英
体育运动队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研究
张立新,孟彩,温祝英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对体育运动队女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体育运动队队员与普通学生一样有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体育运动队学生较之非体育运动队学生在应对方式更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体育运动队;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为了应对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它作为个体适应应激环境的中介心理机制,对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趋势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无论是在表面上,还是在具体要求上,都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通过具体数据的掌握,分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为拓宽女大学心理健康干预的手段,推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指体育运动队是指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队参加广东省各类比赛为宗旨,由体育教师带领开展规律性的、有一定强度、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体育队伍。体育运动队训练时间为一周3次,每次80分钟左右,教师每周至少指导一次,其余时间由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训练。
本课题选取由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队的学生和普通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以2011级175名女体育运动队员做为研究对象,另外,以1848非体育运动队女学生做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12年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使用人机对话模式进行测试。
(三)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将SCL90总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学生占总体学生的比例作为筛出率。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是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和消极的应对维度都由10个条目组成,其中积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重点反应了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问卷采用0-3的4级评分方式进行评分,计算积极应对维度和消极应对维度的平均分作为统计分析的指标。
3.大学生心理健康登记表(简称UPI量表)。用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是一份简单易行的测量工具,是一份能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筛选的自陈式心理健康普查工具,它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60道与身心健康有关的选题(4道测伪题)以及4道辅助题。根据UPI的填写情况,可以将新生分为三类,I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Ⅱ类为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尚不严重的对象,Ⅲ类为心里基本健康的对象。本文将I类学生占总体学生的比例作为筛出率。
二、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分析
对应对方式量表,UPI量表,SCL90量表做信度分析,显示三个量表的测量结果都真实可信,测量真实有效(见表1)。
表1 量表信度分析
(二)体育运动队与非体育运动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1.心理健康量表筛查检出率对比。根据UPI量表的使用说明,UPI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学生应当被确定为I类学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需要经过后续访谈确认学生存在的问题。本次对2011级2023名学生的普查,UPI量表I类学生共检出112人,占全院学生的比率为5.54%;根据SCL90量表的使用说明,SCL90总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应当确定为是重点需要关注的学生,本次对2011级2023名学生的普查,SCL90总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共检出200人,占全院学生的比率为9.89%,这与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相符。为了确定体育运动队队员中重点学生的检出率,本文使用列联表分析了是否体育运动队队员与重点学生检出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体育运动队UPI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学生有12人,组内检出率为6.9%;普通学生UPI总分大于25分的学生有112人,组内检出率为6.1%,卡方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体育运动队SCL90总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学生有19人,则组内检出率为10.9%,普通学生中总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学生有200人,组内检出率为10.8%,但卡方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表明,体育运动队队员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普通学生并无区别。
2.心理健康量表指标平均数比较。本文对体育运动队队员与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指标SCL90总分、SCL90总均分、UPI总分、UPI第25题(是否想过轻生)上的平均数做了差异分析,发现体育运动队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这些心理健康指标上无显著差异。
(三)体育运动队学生与非体育运动队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看,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不论普通学生还是体育运动队队员都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总体平均数大于2),而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都较低(总体平均数小于1),但在积极应对方式上,体育运动队队员的得分在.05水平上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也即体育运动队队员比普通学生更多的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分析。应对方式各维度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见表2)呈现的特点是: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呈现负相关,且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位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且无论是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与SCL90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一些,但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显著,不容忽视。应对方式与UPI总分之间的相关也呈现相同特征(见表3)。
表2 应对方式两维度与SCL90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
表3 应对方式对UPI总分相关系数矩阵
2.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指标的回归分析。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与UPI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且积极应对方式与UPI总分之间的相关为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UPI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正相关。表4中,R平方为.244,表明应对方式能够解释UPI总分中24%的因素,即应对方式仅仅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影响因素。
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与SCL90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且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的相关为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正相关。表4中,R平方为.201,说明应对方式能够解释SCL90总分中20%的因素,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如果仅仅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或积极的应对方式,则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预测会否提高呢?本文将SCL90总分作为自变量,将消极的应对方式或积极的应对方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发现,仅仅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对SCL90总分做回归,则消极应对方式能够解释总方差变异的13.8%(R平方=.138),仅仅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对SCL90总分做回归,则积极应对方式能够解释总方差变异的5.3%(R平方=.053)。该结论再次印证,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更大,但消极应对方式与积极应对方式合并则能够解释SCL90总分中的20.1%的变异,也即两因素合并的影响大于两个因素影响的相加。也即积极应对方式对SCL90总分的影响并不单纯是积极应对方式增加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对SCL90总分的影响也并不单纯是消极应对方式的减少有利于心理健康,而是存在复杂的交叉效应。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三点结论:(1)体育运动队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有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2)应对方式作为预测心理健康的一个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3)在应对方式方面,体育运动队女大学生较之非体育运动队学生使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
四、建议
(一)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也仍然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对于减轻压力、减轻焦虑、消化、处理自身负面情绪具有良好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转化自身能量应对当前各种困难或问题,从而具有较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但由于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小,体育运动队队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测量指标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指标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其心理健康仍然需要关注。[2]
(二)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增加积极的应对方式,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消极应对方式的减少,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正面预测作用,增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正面预测作用。但消极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更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放在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辅助以增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将消极应对方式中的“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调整为“通过与朋友分享、向家人倾诉”等应对方式,将“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调整为“改变思路,看看有什么好的东西,如我可以从中学到……”等应对方式。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当以此为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对与错、功与过,从而减少不良情绪、不良行为的发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3]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应当以参加运动者的心态调适为中介因素
体育活动的确能帮助学生逐渐消化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负面的情绪、压力等,使学生在运动中一方面转移了注意力,消化了负面能量,另一方面在运动中获得了成就感、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增强了对自我的肯定,从而使体育运动起到了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但当遇到比赛时,体育运动队学生仍然会面临紧张、恐怖、精神不振,疲劳等情绪问题,也会发挥失常,自暴自弃等,这与运动队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的看法有关。[4]从中可以得出体育运动要想起到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则必须以调整运动者的心态为中介因素,当运动者的心态是从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则体育运动的确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当运动者的心态是被迫的、竞争性的、患得患失的、疲劳的、紧张的,这时体育运动并不能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更有甚者,还会加重心理负担,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调整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的心态,才能使体育运动真正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四)将体育运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
体育活动中情景的变化、能量的发泄等都对不良情绪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将体育运动的这一功能系统的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当中,将体育教学训练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体育运动队教师应将体育对于心理健康的功能由隐性变为显性,总结体育活动中调整学生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如合理进行体育运动调整自身的紧张、恐惧、疲劳等这方面的技巧,将其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使学生不但掌握体育运动技巧,同时,掌握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参与度和知晓度;[5]另一方面,针对有发生心理危机可能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部门的老师充分合作,共同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现实感、增进成就感、较少消极应对、调整负面情绪的体育活动内容,从而解除学生心理危机,监护学生全面和谐发展。[6]
体育运动是一个载体,其作用的发挥依托于应用体育运动的主体的主观状态。但体育运动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体育运动也能够主动地影响主体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等主观因素。只有借助体育运动这一载体的优势,结合对运动主体的主观状态的引导和调整,将心理健康与体育健康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1]陈新叶,张建玲,等.高职女生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2]孟祥乐.新时期体育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
[3]褚跃德,王英春.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
[4]邓雷,郭和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现状及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4).
[5崔冬雪,刘希佳.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19(4)
[6]丹娟,王兴平.体育活动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5(2).
[责任编辑 秦涛]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1112)
张立新,男,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G710
A
1674-7747(2012)17-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