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育路径
2012-01-28彭才根王雅平岳凤岐
彭才根,王雅平,岳凤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育路径
彭才根,王雅平,岳凤岐
就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体现,直接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的成果,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四个嵌入”,即将企业职业培训体系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内涵有效地嵌入到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合理地嵌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园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建设更具针对性。为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真正的生产性氛围和真实的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生就业能力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等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支撑学校就业质量的关键,是反映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有效性的前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尺度。[1]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缺失,表现为:学生的就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专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部分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耐挫性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校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就业选择缺乏有效的指导、职业规划不清晰、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课程设计偏重理论、或理论与实践课脱节、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不紧密等。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与特征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1.基础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应当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基础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就业后能否迅速成长的根本所在。
2.专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完备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专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适应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与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善于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应变,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顺应环境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期望、社交能力、处事能力、生存环境能力、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诚信度、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自我调控能力。
4.发展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发展后劲的能力。它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位移(迁移)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发展能力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前途与发展空间,它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长久的持续后劲。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
1.综合性。从形式上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是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中职生就业能力既是全体学生的普适性的素质能力要求,也是中职生个体在参与到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需要具备的独特品质要求,两者缺一不可,且在现实的实践中两者是潜移默化、相互映照、相互渗透的。从内容上看,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独指某一项知识、技能,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力,它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2.目的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就业,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研究派别、不同的代表人物,无论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各异,其宗旨和指向都不偏离就业这个核心和根基,都是把实现就业、维持就业、重新就业直至创业所具备的能力作为研究重点,从而体现社会求才、学生成才、学校育才多方面的特点和需要。
3.终身性。就业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中职生就业能力而言,“授人以鱼”就是指中职生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而“授人以渔”则是指中职生获取学习的能力。仅仅依靠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所获取知识和能力是无法适应和满足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终身学习应该是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内在因素之一。
4.动态性。动态性即重在开放性而非封闭性,重在适应性而非被动性、重在发展性而非既定性、中职生就业能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与时俱进的。中职生就业能力有一个培养、实现和继续发展的过程,包含中职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就业阶段、探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阶段,以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的职业生涯以及不同的人身上,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结合,是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路径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界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2)要根据就业岗位,借助于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的力量,界定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3)将上述能力,借助于专业带头人等将能力分解为知识点,再将知识点归纳,形成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程体系;(4)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编写教学计划表,从而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性质和完成这些课程所需要的条件,确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在兼顾教学计划全国性的同时,尽量使教学过程系统化。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1.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通过扎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方式,积极建立融“早”(时间)、“实”(内容)、“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个人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早融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实际效果。
2.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等中职生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基础和基层做起,积累工作和社会经验。[2]
3.引导学生勇于竞争。养成风险、自信、自主和进取的良好意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并善于推销自己。
4.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理念,增强抵卸挫折的能力。
5.引导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树立创新观念,掌握创新理论,学到创新方法与技巧,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三)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及再就业后的发展所应具备的素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直至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学校要传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实务和策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组织职业生涯测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相关决策,认识自己的职业适应性,明确职业需要的能力,以及获取这些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入学即就业”的理念,明确就业能力的提高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懂得要获得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进而将提高就业能力由外在的强求转变为个人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纠正学生职业目标定位的偏差,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以更长远的眼光,以平实、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就业与择业。
(四)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1.培养目标。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中职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意某一职业和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2.教学目标。要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的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同的提高,都有成就感。再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可造就之材,成为有用之材。
3.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体现其目标性、层次性和有效性。要立足全体、立足教学过程,注重实践与职业的融合,与产业的融合和行业的融合,依靠实践性教学文件的制订,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实践性教学措施的落实,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依据“双证”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4.把就业能力植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和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核心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开发的完整性,随机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5.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被动教学方法,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方法、就业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教师在教学上给他们带来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营造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的氛围。
6.大力推行中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开设考证课程,鼓励学生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课程教学模块中,同时,开展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五)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合力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
2.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针对中职生存在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为根本,建立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及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完善就业心理素质,提高求职的成功率。[3]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举办艺术节、科技节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积累工作经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缩短自己的适应期,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是营造职业氛围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专长和特长,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5.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六)建立多维度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学生评价体系可从两方面入手:(1)推进学分制改变。学分制的精髓是使学生增加学习时间和专业空间上的自由度,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分制的自主性、交叉性、多维性、前沿性和高效性,可以使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2)创新评价方法。
(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突出职业能力”的原则,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为此,应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交叉、综合与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
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既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和衔接,与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沟通和衔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又要体现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
(八)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1)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学校+公司”等职教办学模式,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其“双师”素质;(3)定期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实习”,让学生在体现企业制度和员工精神面貌的基础上,培养其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及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等;(4)学校到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增强就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让校企共育人才。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授课,将企业最新技术、方法传递给学生,给予学生实际的帮助和指导,也便于学生了解企业需求;(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刘文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385-386.
[2]陈慧娟.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85-88.
[3]张风娟.关注学生就业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李漪]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年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彭才根,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会计教育;王雅平,男,常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岳凤岐,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
G718
A
1674-7747(2012)17-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