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脑中频治疗仪加拔火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观察

2012-09-07徐晓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拔火罐火罐棘突

徐晓萍

棘上韧带损伤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疼痛,发作时可影响工作及生活,在现代年轻人中很“流行”。其治疗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手术治疗,如外科手术探查、修补术以及小针刀疗法,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及操作难度较大,患者身体及经济负担较重,故除重症或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不作为首选疗法;(2)局部非手术疗法,如①药物治疗,临床多用激素加局麻药局部封闭治疗,有用金葡液 (恩格菲)局部注射[1];②物理治疗:用红外线加紫外线治疗[2]或用半导体激光治疗[3];③针灸,包括火针治疗[4]等。综观诸多报道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尚缺乏严密的对照观察结果;另外,频繁的针刺或注射治疗给患者带来痛楚的同时,常可能引起肌纤维损伤或皮下出血,以致患者难以坚持配合治疗;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反复多次应用增加了其副作用发生的风险。因此,探索非手术、非药物、无创伤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尤其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首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探讨了电脑中频治疗仪加拔火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1)棘上韧带损伤患者,诊断均参照《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5]:①有明显创伤史或长期低头、弯腰劳作史;②腰背部疼痛,以酸痛为主,可向臀部放射,疼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压痛点浅在皮下,常局限于棘突和棘上韧带,以棘突顶端的上、下角处较多见;③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2)检查时,可触及棘上韧带钝厚、稍隆起,压痛明显。检查者拇指左而浮起 (范围约在1 cm)。慢性损伤,剥离面多为1~4 cm,但无明显触压痛,仅有酸胀感。排除标准:①腰背肌筋膜炎;②椎间盘突出症;③棘间韧带损伤。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6月到我科诊治的棘上韧带损伤患者136例,按患者就诊的单双号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疼痛评分间有可比性 (P>0.05,见表1)。

1.3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电脑中频电疗仪加拔火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超短波加拔火罐治疗。

1.3.1 试验组 采用北京全日康J18A1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中频载波频率:2~8 kHz,开机,处方选择1,患者俯卧位,找到压痛点,将1片9 cm×6 cm电极片至于该处,再将另一同样大小的电极片上下并置放置,电极片与皮肤之间用湿纱布隔开,电极片上方用沙袋固定以免移位。开始灯亮后,调节强度旋扭,逐渐加大强度至患者此时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适应5 min后再次加大强度,再次达到患者此时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20 min后治疗结束;接着进行拔火罐治疗,患者仍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处皮肤,75%酒精消毒后,用镊子夹住95%酒精棉球,点火,在中号玻璃火罐中转一圈后,将玻璃罐子倒扣在棘突的压痛点上,检查玻璃罐子的吸力,以不引起患者疼痛及单手不能将玻璃罐取下为度。如上法,在第一个火罐的上、下各拔上火罐1个,患处脊柱两侧 (约旁开2.5 cm处)分别拔上火罐各2个 (共留置火罐7个),留罐10 min后,起罐,治疗完毕。

1.3.2 对照组 采用上海 LDT-CD-31落地式超短波治疗仪。开机预热10 min后,患者平卧,根据痛点多少选择合适大小的板状电极,将一块电极板置于患者痛点处,中间加治疗巾隔开,使之与皮肤间隙为3 cm;取另一块同样大小的板状电板放在患者腹部,与皮肤同样间隙,电极板上加压沙袋 (如果压痛点是在颈椎,则改为小号电极板,另一块电极板则位于压痛点上的电极板的下方,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电极板宽度,电极板与皮肤之间的间隙则不变)。调节电流输右拨动时,可有紧缩感或韧带与下方剥离 出,微热量,调整微调至振谐状态,定时15 min。超短波治疗后,同试验组,继以火罐疗法。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两组患者治疗均为1次/d,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周随访观察结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临床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弯腰或过伸活动偶有疼痛;(3)有效:症状有缓解,但弯腰或过伸活动仍受限; (4)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1.4.2 VAS疼痛评分 参照国际常用的VAS进行评定,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一端为“0”分,另一端为“10”分。 “0”分表示无痛, “1~10”分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向着患者,让患者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状态的相应位置,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 “6~8”分为“可”,> “8”分为差[6]。

1.4.3 总疗效评定 临床评定的治愈、好转、有效、无效分别对应VAS疼痛评分的优、良、可、差4个等级,患者的疗效同时达到临床评定和VAS疼痛评分的同一个级别,则评为这个级别,否则归入下一个级别中。将总疗效评定为“治愈(优)”和“显效 (良)”的归为“满意”,“有效 (可)”和“无效 (差)”的归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对该结果的真实性评价采用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7]。对试验结果临床意义的评价指标采用相对危险度减少 (relative risk reduction,RRR)[7]。结局事件是良性事件,RRR通常在-50% ~-25%或更小时才有临床意义,说明试验组经治疗后良性结局的发生率可增加25% ~50%或更大[7]。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试验组治愈 (优)46例,显效 (良)12例,有效 (可)5例,无效 (差)5例。对照组治愈 (优)13例,显效 (良)22例,有效 (可)23例,无效 (差)10例。两组患者疗效满意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2 临床意义的评价 本试验取得满意的良性结果RRR为-65.5%(<-50%~-25%),说明良性结局的发生率可增加65.5%或更大,具有肯定的临床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棘上韧带损伤疼痛发作时可导致脊椎活动明显受限,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限制和负面影响。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 (腱膜)部分组成,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3个棘突;浅层跨越3~4个棘突。其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长期埋头弯腰工作者不注意变换姿势,使棘上、棘间韧带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即可产生小的撕裂、出血及渗出。由于棘上、棘间韧带受脊神经后支支配,每根脊神经的后支管理3个皮节的感觉,即每处体表区的感觉有3条脊神经后支共同参与[8]。因此,当炎性渗出物刺激神经后支时,就出现疼痛及放射痛。

目前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方法虽有很多种,但单纯口服中药或西药和 (或)外用膏药效果都不够理想,而长期针灸或频繁注射激素类药物可能造成新的肌纤维损伤或引发副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频加火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能较快地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的禁忌证少,只对于治疗局部有皮肤创伤的患者或者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者不宜应用,且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或痛楚。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皮肤,可提高皮肤的疼痛阈;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引起深部肌肉收缩,且肌肉收缩阈值低于痛阈,故而产生一种舒适的肌肉振动感,因此有缓解肌肉紧张及明显的镇痛作用[9]。传统医学拔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机械刺激;(2)温热作用; (3)牵拉神经、肌肉、血管及皮下的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研究发现,损伤后压痛点局部有血小板凝聚现象,产生二磷腺苷,二磷腺苷有使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参与压痛点的产生[10]。而拔火罐的负压效应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发生溶血现象,恰好破坏了这种致痛的“恶性循环链”,同时促进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了身体的免疫力。因此,中频电疗加拔火罐二者协同发挥消炎、镇痛、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损伤的目的。

总之,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单位来说,使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加拔火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是一种既简单可行,又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1 端木群力,胡连娣,黄东辉,等.金葡液治疗棘突部韧带损伤性腰背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3,11(6):25-28.

2 王玺柱.红外线与紫外线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分析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40(4):348.

3 张梅,潘风雨.半导体激光治疗棘间韧带损伤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31-432.

4 周立武.火针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观察[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09,19(2):13-16.

5 杨双喜,薛晋玉.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919-192.

6 张传汉,田玉科.临床疼痛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97.

7 李强.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产生评价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6-37.

8 樊碧发,杨克勤,代洪燕.疼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54-155.

9 田德虎,赵峰,张英泽,等.周围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87.

10 郑光亮,刘好源.痛点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11.

猜你喜欢

拔火罐火罐棘突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搓腰
——壮肾
并非人人适合拔火罐
玻璃火罐沥干存储箱的设计与应用
拔火罐店泛滥,阿联酋出招整治
我帮妈妈拔火罐
火罐拔不对等于白拔
动气针法结合火罐治疗40例落枕的临床观察
两火罐搞定疱疹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