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某区外来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2012-09-07路孝琴赵飞飞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服务项目社区卫生

邵 爽,王 嵬,路孝琴,赵飞飞,杜 娟

我国城市的外来人口70%以上为生产性外来人口,饮食卫生和居住条件差,加之文化水平偏低,对传染病防治认识不足,容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爆发,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控带来负面影响。外来人口社会属性和经济地位制约着他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因此本研究从需方即外来人口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预防保健、宣传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利用情况和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初步提出改善城市外来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建议,为提高外来人口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外来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均为非北京户籍、年龄>15岁的外来人口,包括居住时间≥6个月的常住人口和<6个月的流动人口。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就业单位、居住条件等基本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内容。

于2011年4月12—15日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最多区的乡镇中选取一个乡,再从该乡随机抽取外来人口520名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发放问卷,自行填写问卷,填写困难者由调查员询问后代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1.3 质量控制 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调查员由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合格后参加此次调查。调查现场均设有项目复核员,对每份问卷当日进行复核,发现有缺漏或不完整的项目及时再次进行询问并及时补充更正。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一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检查并进行随机抽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7~78岁,平均(30.9 ±19.2) 岁;男 189 人 (38.6%),女 301 人(61.4%);外来人口以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居多,分别为109人 (22.2%)、86人 (17.6%)、61人 (12.4%)、45人 (9.2%);443人 (90.4%)来京时间≥6个月,为实际意义上的常住人口,47人 (9.6%)来京时间<6个月,为短期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4人 (9.0%),初中204人(41.6%),高中及中专182人 (37.1%),大专及以上60人(12.3%);456人 (93.1%)在北京就业,其中370人(75.5%)工作时间>8 h/d,仅145人 (29.6%)所在的单位为其提供工伤保险;住房方面,26人 (5.3%)自购房屋,313人 (63.9%)租住平房,105人 (21.4%)租住楼房,5人 (1.0%)租住地下室,41人 (8.4%)以单位宿舍、工作场所以及亲友房屋等其他形式居住;433人 (88.4%)在北京以自费形式支付医疗费用;380人 (77.6%)收入在1 000~3 000元,>3 000元有36人 (7.3%);2010年购买药物的平均费用为742元,购买医疗保险的平均费用为471元,在保健、体检、疫苗接种方面的平均花费为176元,其中197人(40.2%)认为卫生保健方面的花费比较多,有经济压力;205人 (41.8%)认为比较合理,还可以承受;88人(18.0%)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花费很少,没有经济负担。

2.2 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和满意度

2.2.1 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在对外来人口的调查中,有70.4%的人知道其所居住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京期间曾经接受过任何一项或几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人定义为“利用者”。没有利用过任何一项服务的人定义为“未利用者”。此次调查发现,在490名调查对象中,曾经利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有285人,利用率为58.2%。利用最多的是医疗272人 (55.5%),其他依次为接受健康教育132人 (26.9%)、儿童保健指导100人(20.4%)、传染病免疫接种90人 (18.4%)、孕产妇健康指导77人 (15.7%)、慢性病健康指导38人 (7.8%)、老年人健康管理28人 (5.7%)。

通过单因素分析可见,年龄、家庭户流入、来京时间、婚姻状况、收入以及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有关 (P<0.05,见表1)。将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间的关系。年龄、家庭户流入、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其OR值分别为0.603、0.592和1.782(见表2)。

2.2.2 人口学特征与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对外来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发现,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及时性的满意度最高 (83.1%),对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满意度最低 (34.1%),总体满意度为75.5% (具体见表3)。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家庭户流入、文化程度、工作时间、收入以及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与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有关 (P<0.05)。将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间的关系,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是影响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P<0.05),其OR值为1.292(见表4)。

表2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表3 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Table 3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migrant population

表4 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atisfaction degree

表1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es 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2.2.3 满意度和利用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外来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总利用率为58.2%,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75.5%。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之间的线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233,P<0.001),OR=3.079(1.998,4.743)。

2.2.4 外来人口患病后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和原因 此次调查发现,外来人口患病后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诊医院的比例最高 (37.8%);在问及就诊医院时所考虑的原因,考虑较多的因素为距离近 (60.6%)和价格低 (34.5%)(见表5)。

表5 外来人口患病后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和原因Table 5 The choices and reasons of seeking healthcare of migrant population when they fall ill

3 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年1 700~2 200万的速度增加,以北京市为例,1978年外来人口总数仅为21万,2005年为355.1万,2009年已达到874.9万[1-2]。如何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是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内容。外来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收入不高,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这些社会、经济学特点决定了该人群在患病后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方面具有独特性,以往有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经济的特点符合外来人口工作的时间规律,因此该人群患病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作为首诊医院的比例较高[3]。此次调查发现,37.8%的外来人口表示患病后会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明显高于选择到大医院就医的比率 (14.7%),也高于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人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率 (35.8%)[4],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满足外来人口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场所。其中选择就医单位时考虑较多的是距离近 (60.6%)和价格低 (34.5%)这两方面因素,充分体现了少花钱多看病的效率原则。有研究表明,初级保健和宣传教育可预防70%的疾病[5],外来人口是传染病的高发群体,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外来人口的防疫工作,将会逐步成为城市外来人口传染病防控管理的立足点。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及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提高对外来人口提供卫生服务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将防病治病落实到位。

本研究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庭户流入、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年龄较大者更倾向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这与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的患病几率增加,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有关,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方便和价廉的优势也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家庭户流入的外来人口,家中一般有孩子和老人,而这部分人群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和预防接种的几率高于年轻人,因此携带家眷到北京的外来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近的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也越高,这可能与这部分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位置和服务项目了解较多,能够较早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何时会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也更多有关。

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地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对满意度的影响较显著,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表明的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较近的外来人口获得的社区卫生服务较多有关。因此,应根据地区人口结构和特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缩短就诊半径,提高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满意度,同时也能够缓解大医院和专科医院门诊量过多的局面。

本次调查中外来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主要是“看病”,对于保健、疾病预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功能中其他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还较低,一方面表明外来人口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和健康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其他服务功能的忽略,尤其是忽略外来人口的其他方面的卫生服务需要[6]。这也提示我们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功能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外来人口的健康意识和接受健康服务的主动性,减少该人群疾病的发生。

此次调查也发现,有近1/3的人在患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选择到药店买药或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方式,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外来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卫生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该人群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多数采用自费支付的方式就医,再者其工作时间较长且工资低,仅停留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层面,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到医院就诊,因此往往会采取自我治疗或是姑息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掩盖和延误病情。针对该人群的特点,应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外来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该人群的低费率、可转移的医疗保险办法,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改革,全面解决外来人口医疗保障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人口看病难、看病贵、卫生服务利用低的状况,减少“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发生,使外来人口真正做到“有钱看病、看得起病、主动看病、方便看病”[7]。

1 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陈金喜,夏挺松,胡晓霞,等.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1638-1640.

4 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产出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http://www. moh.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8559/201009/49143.htm.

5 Fries JF.Reducing health care costs by reducing the need and demand for medical service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3,329:321-325.

6 罗秀娟,董建成,张志美,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利用及居民满意度的分析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2790-2797.

7 周海清,高丹丹,常文虎,等.北京市某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73-376.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服务项目社区卫生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标准的设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外来人口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