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2-09-07高黎黎薛会朝武兆忠
张 昊,高黎黎,薛会朝,武兆忠
胃癌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约占胃癌患者总数的0.9% ~4.0%[1]。该病起病急,多伴有腹膜炎,且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合并疾病多,预后较差。因此,本研究采用Cox模型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61例胃癌穿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今后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胃癌穿孔手术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18例;年龄48~75岁,平均 60.84岁。伴弥漫性腹膜炎 13例(21.31%),局限性腹膜炎48例 (78.69%)。15例患有合并疾病,其中贫血5例、心肺疾病4例、糖尿病3例、低蛋白血症3例。25例行姑息性切除术,25例行一期根治术 (D010例,D115例),11例行单纯修补术 (3例加做胃空肠吻合术)。术前短暂应用广谱抗生素,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术中均使用消化道吻合器,腹壁切口减张缝合且行穿孔部胃壁活检;术后辅以化疗。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 (1)主要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2)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3)手术方式:单纯修补术、姑息性切除术、一期根治术;(4)合并疾病:心肺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和贫血;(5)胃癌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胃癌穿孔患者临床特征 术中经病理诊断确诊胃癌54例,术前诊断为胃癌穿孔7例,术前诊断率为11.48%。根据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4例,均行一期根治术;Ⅲ期23例,其中15例行一期根治术,5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行单纯修补术;Ⅳ期34例,其中20例行姑息性切除术,8例行单纯修补术,6例行一期根治术。所有患者穿孔病灶为溃疡型癌,胃窦部穿孔39例,胃体小弯侧穿孔18例,胃底贲门部4例。
2.2 手术并发症及生存情况 7例 (11.48%)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3例肺部感染,1例心功能不全,1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瘘,1例单纯穿孔修补后再穿孔;其中单纯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 (2/11),姑息性切除术组为12.00%(3/25),一期根治术组为8.00%(2/25)。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0 d,1、3、5年生存率分别是31.15% (19/61)、3.28%(2/61)和0;其中单纯修补术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6 d(1~180 d),姑息性切除术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90 d(2~710 d),一期根治术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450 d(6~1 770 d)。
2.3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以患者死亡为失效事件 (1=死亡,0=未死亡),采用Cox回归来分析性别、年龄、腹膜炎、合并疾病、胃癌TNM分期及手术方式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合并疾病、胃癌TNM分期及手术方式3个变量进入方程,而其他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4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为Ⅱ期胃癌比较,Ⅲ期 (OR=4.875,P=0.040)和Ⅳ期 (OR=9.386,P=0.006)胃癌穿孔患者的生存情况差 (见图1)。与一期根治术相比,行单纯修补术 (OR=3.937,P=0.008)和姑息性切除术 (OR=2.347,P=0.031)患者的预后较差 (见图2)。此外,患有的合并疾病也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OR=4.337,P=0.002,见表2)。
表1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Table 1 The un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n prognostic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表2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able 2 The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n prognostic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3 讨论
目前关于手术方式对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影响的报道多见,而对于胃癌穿孔患者预后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2-4]。本研究对61例胃癌穿孔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多方面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由于胃癌穿孔患者中老年人占多数 (62.30%),按TNM分期以Ⅲ和Ⅳ期为主,病理以分化不良的溃疡型胃癌多见[5-6],且常伴有心肺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合并疾病及不同程度的腹膜炎,影响患者围术期的存活率。本研究对相关因素进行了Cox回归分析显示,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的预后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最密切。与Ⅱ期胃癌比较,Ⅲ期(OR=4.875,P=0.040)和Ⅳ期 (OR=9.386,P=0.006)胃癌穿孔患者的生存情况差。患有的合并疾病也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OR=4.337,P=0.002)。但穿孔后不同程度腹膜炎患者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目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图1 各期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生存曲线Figure 1 Survival curves for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NM stage
图2 不同术式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生存曲线Figure 2 Survival curves for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yle of surgery
胃癌穿孔的治疗原则是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即手术治疗。单纯修补术是挽救生命的应急措施,但因胃癌急性穿孔多见于分化不良的腺癌,不易形成纤维组织,癌组织脆硬,穿孔较大,易出现出血、再穿孔等并发症,手术病死率高达27%~82%[7],故主要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且癌肿广泛转移而无法切除者。Andronescu等[8]认为,姑息性切除术能解除胃癌病灶,恢复消化道的通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姑息性切除术在该病治疗中仍有重要作用,可用于一般情况尚可但肿瘤广泛转移而无法切除者。而对于病灶局限、无广泛转移者,应积极行一期根治术。与上述结论类似,本研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一期根治术相比,行单纯修补术 (OR=3.937,P=0.008)和姑息性切除术 (OR=2.347,P=0.031)患者的预后较差。
另外,传统观点认为患者腹腔污染重、组织水肿重,或全身情况较差,估计不能耐受手术者,应先行单纯修补,待病情稳定后2~3周再行二期根治术。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黄国民等[9]、文英[10]研究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监护设施的完善,术中消化道吻合器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静脉营养支持的实施,一期胃癌根治术安全性明显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分期手术患者。此外,由于胃癌穿孔多见于Ⅲ期和Ⅳ期,如在术后3周再次手术,常在第二次手术时发现肿块难以切除或出现广泛种植,故不建议分期手术。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的预后不良,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最密切;而是否有合并疾病是机体能否耐受手术的参考条件;在患者全身状况许可情况下,建议行一期胃癌根治术。但鉴于胃癌穿孔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收集病例数量较少,所以该研究结果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验证。
1 祝智军.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4(1):48.
2 赵占吉,王国良,李轩,等.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 (附68例报道)[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7):876-877.
3 Kamer E,Unalp HR,Atahan K,et al.Outcomes of surgical therap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spontaneous gastric tumor perforation [J].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09,15(6):571-578.
4 Kotan C,Sumer A,Baser M,et al.An analysis of 13 patients with perforated gastric carcinoma:a surgeon's nightmare?[J].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2008,3(1):17.
5 郭世伟,王德清,尤祥正,等.28例胃癌穿孔Ⅰ期根治切除报告[J].中国肿瘤,2003,12(8):490-491.
6 许庆文,苏学军,鲁珏.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治疗:附4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7):517-519.
7 Adachi Y,Mori M,Maehara T,et al.Surgical results of perforated gastric carcinoma[J].Am J Gastroenterol,1997,92(3):516 -518.
8 Andronescu P,Angelescu M,Miron A,et al.Palliative total gastrectomy[J].Chirurgia(Bucur),1996,45(3):97 -100.
9 黄国民,郑连文,房学东,等.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10):1027-1029.
10 文英.胃癌急性穿孔27例诊治体会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0):7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