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体检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2-09-06卢云涛
刘 博,常 玲,卢云涛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与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1-2],了解其患病现状及主要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6月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3 804例,其中男1 999例,女1 805例。排除急慢性传染病、妊娠和继发性高血压者以及结果资料欠完整者,将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者1 308例作为高血压组,其中男807例,女501例;男女比1.61∶1;选择同一人群中血压正常者1 06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19例,女445例;男女比 1.39∶1。
1.2 方法 调查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盐摄入量、饮酒、吸烟、睡眠质量﹑运动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等,体质指数 (BMI) =体质量 (kg)/身高2(m2)。使用校正后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3]的方法测量血压,单位为毫米汞柱 (mm Hg)。同时空腹采血,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空腹血糖 (FP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三酰甘油 (TG)、尿酸等。
1.3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规定的分类标准[3],收缩压 (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 (或)舒张压 (DBP)≥90 mm Hg诊断为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史或者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已降低于上述标准者均记入高血压;BMI在24~27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腰围≥85 cm(女性)或≥90 cm(男性)为腹型肥胖;TC>5.2 mmol/L为高TC血症,TG>1.7 mmol/L为高TG血症,LDL-C>3.12 mmol/L和 (或)HDL-C <1.04 mmol/L为超标;FPG≥6.1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均为高血糖;尿酸≥43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拟合主效应模型,分析主要危险因素。变量的赋值见表1。
表1 Logistic回归各变量赋值Table 1 Logistic regression of each variable assignment
2 结果
2.1 高血压发病基本情况 我校教职工高血压发生例数为1 308例,总患病率为34.38%;其中男807例,女501例,男性患病率为43.88%,女性患病率为27.7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605,P<0.001)。19~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高血压患者例数分别占高血压总例数的0.84%(11/1 308)、5.43% (71/1 308)、14.52%(190/1 308)、22.47%(294/1 308)、17.58% (230/1 308)、33.18%(434/1 308)、5.96%(78/1 308)。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家族史、睡眠质量、规律运动、尿酸、TG、HDL-C和FPG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Table 2 Singl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risk factor of hypertension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后逐步回归法进行模型拟合,最后有9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腰围、尿酸、TG、FPG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者的高血压风险大于超重者,而性别和规律运动是保护性因素 (P<0.05,见表3)。
表3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risk factor of hypertension
3 讨论
3.1 我校教职工体检人群中高血压发病情况 2011年我校参加健康体检教职工共3 804例,其中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者1 308例,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4.38%,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8.80%)[3]。考虑可能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有关。本研究显示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3.88%和27.7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分析这与男性不良生活方式、中心型肥胖发生率较高有关。本研究显示,50~59岁和70~79岁年龄组中高血压病例数占高血压总例数的比例较高 (22.47%和33.18%),提示在这两个年龄段高血压的发生率处于快速增多阶段,对这两个年龄段的教职工应该加强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防止高血压人群快速增长。
3.2 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本校教职工的年龄、BMI、腰围、尿酸、TG、FPG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其中腰围、BMI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龄和FPG。而性别和规律运动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性因素,可通过控制体质量增强心血管功能及调节机体代谢,从而有利于降低血压。
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肥胖和超重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高血压关系密切[4]。本研究结果显示,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分别为2.468〔95%CI(1.727,3.529)〕和7.008〔95%CI(4.265,11.515)〕,即BMI越大高血压患病的风险越高;与腰围正常人群相比,腹型肥胖的人群患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增加了34.152倍。
年龄作为高血压发病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本研究中年龄是各危险因素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与上一年龄段相比,年龄每增加10岁,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3.826倍〔95%CI(3.322,4.408)〕。
本研究中FPG异常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血糖正常者的3.628倍〔95%CI(2.726,4.828)〕,是高血压发病相关性较强的危险因素之一。考虑到糖尿病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因为胰岛素抵抗[5]激活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致使水钠潴留、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内皮受损以及细胞水平的电解质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尿酸是高血压发生及长期血压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近年也有相关报道[6-7]。国外一项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4年追踪研究指出,血尿酸与血压变化有相关性,尿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为1.17[6]。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提示,高尿酸血症者较血尿酸正常者高血压风险明显升高 (相对危险度=1.628)。尿酸对血压的影响考虑可能与RAAS激活、胰岛素抵抗以及免疫炎症反应有关[8]。
近年研究发现,TG增高的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5倍[9]。本研究发现其相对危险度为1.598,与以往的研究相似。TG增高造成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血管内皮损伤,造成血管弹性降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10-11]。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对象以2011年教职工体检数据为基础,有10%的教职工未参加体检,其中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这一因素可能会使本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出现偏倚。(2)因高血压患病既受可干预因素影响,也受基因和生理等不可调节因素的影响,而男性和女性对于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的暴露水平不同,且同样的暴露水平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该研究群体中不同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还需进一步探讨。
总之,高血压已成为威胁我校教职工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因此加强防治高血压的教育,提高对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认识至关重要。BMI、腰围、尿酸、TG、FPG均为可控制的,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质量等方法控制,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
1 穆沛红,张明科,常渭琴,等.陕西某高校职工高血压发病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108-110.
2 关秀萍.武汉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4):44-45,48.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2011,3(5):42-93.
4 王志宏,张兵,王惠君,等.我国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及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2):1173-1176.
5 陆红,朱翠凤,周薇,等.脂肪内分泌激素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的表达 [J].中华全科医学,2009,7(5):451-453.
6 Sundstrom J,Sullivan LD,Agostino RB,et al.Raletion of serum uric acid to longitudinal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J].Hypertension,2005,45(1):28 -33.
7 Syamala S,Li J,Shankar A.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prehypertension among US adults[J].Hypertension,2007,25(8):1583 -1589.
8 梁秋玲.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9,30(6):998-1000.
9 王海燕,郝钦芳,刘爱兵.高甘油三酯血症试验诊断方法评价[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4):270-274.
10 方定志.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的分子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7):531-532.
11 彭威,林海龙,姚福梅,等.脂餐后不同三酰甘油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