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9-04许艳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高校

许艳玲

摘要: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是加强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力保障。对高校内部控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高校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03-02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和各项管理亦趋复杂,其内部的管理风险也相应增大,内部控制活动更为复杂,但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目前仍还不够完善。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防范风险能力是高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控制及高校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防止舞弊,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调整、评价而制定的制度与程序。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能在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内容复杂多样、内部控制监督与管理不到位

高校经济活动复杂,涉及基建、筹资、投资、采购和后勤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存在多种性质、不同类型的附属单位如附属医院、出版社、校办企业等,而这些附属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其会计核算内容也比较复杂,包括预算会计、企业会计、基建会计和出版会计等多种行业会计制度,需采用不同会计核算口径。因此高校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但高校内部控制监督与管理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内部控制审计职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目前高校审计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建工程审计,主要是对高校新建校区的决算审计和老校区维修工程审计;二是财务审计,即对本校二级院校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或接受委托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对高校复杂的内部控制环境而言,内部审计业务还很单一,内部控制审计作用发挥仍有欠缺。

(二)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层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薄,各部门和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部分高校存在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风险意识较差,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认为只要按预算执行,没有必要强调内部控制,不认真实施或执行不到位,应付了事;部分高校虽然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内部控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内部控制措施执行力度不够,都将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内部控制监督主体机制不完善

从中国高校内部控制监督的主体——高校内部审计来看,其并没有制订严格内部审计程序制度、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实际执行方面来看,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随意性大,审计深度和力度不够,没有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部分高校的审计分级复核等常规性制度也没有得到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内审工作人员绩效的考核机制,内审部门难以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估,工作得不到有效考核,难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工作管理。

(四)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从中国高校内部控制监督的职能发挥视角来看,监督并不到位。中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主要包括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形式。外部监督是指在高校主管部门委托社会审订机构对高校行使审计职能,或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行使审计职能;但由于高校外部监督缺乏连续性和主动性,国家对高校的审计活动采取抽查方式,有的高校可能多年都没有经过外部审计。同时,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均受到委托方的限制,审计意见的发表必须征得委托方的同意,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

高校内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其内部审计,即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由于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其职能定位不高,与其他处室之间基本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更低,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高校同级的财务部门进行审计,只对高校二级财务进行审计;即便对高校同级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高校的领导之下,独立设置得不到保障,导致其独立性不强,又没有明确的制度可以依据,因此不能有效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对查出的违法乱纪问题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法,加上高校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致使高校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建议及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完善审计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保证。高校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有财务、会计、审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高校的教学规律、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以及一定的法律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高校应积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高校应通过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方式,使内审人员能及时补充和掌握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通过审计实践和专业训练,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協调能力等,从而科学地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

审计部门除按照高校相关规章制度及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完成审计工作外,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审计工作的激励机制,根据审计工作者的业绩,如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应给予审计人员物质及精神的奖励。

(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应当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入手,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高校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指标,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下进行全面评价。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着力风险控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高校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管理层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外,还应加强全校教职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因为风险管理控制不只是校领导的事,也不只是组织、人事、财务等少数部门和管理层的事,应该是全校教职工的事,高校内部控制实施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参与。高校应关注所有的业务流程,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出业务流程的关键点,在权衡成本效益原则后,对每一控制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同时树立全面预算控制意识、授权批准控制意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意识、会计系统控制意识、财产保全控制意识、信息化技术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内部报告控制意识。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不会流于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高校应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并由行政一把手校长直接领导;要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建立和完善相关审计制度,使内审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审计结果要定期对外公告,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增加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的监督,并根据审计结果结合奖罚制度对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奖罚。此外,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进行评价,加大外部审计监督力度,杜绝高校领导滥用职权所致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高校所處环境日益复杂。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强化审计监督作用,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内部控制不断健全与完善,才能保证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刘红梅.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11,(1).

[2]张翼.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6.

[3]贾丽茹,郝凤林.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高校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