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 创新服务
2012-09-04张枚房
张枚房
摘要:长期以来,基层金融机构对少数民族经济少有眷顾,发展难有突破。基于中央银行面向市场提供的公共金融服务的职能,以公共金融服务带动县域金融市场培育回族聚居区——山东省阳信县少数民族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经验为研究对象,对人民银行阳信县支行在县域经济中通过出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实施金融顾问制度、引导成立行业风险互助基金等措施,结合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民族产品贴息等政策工具,实现公共金融服务有效吸引金融资源积聚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以肉牛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关键词:公共金融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63-02
阳信县现有回民1.3万人,是鲁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地。阳信县少数民族经济的主要特色是畜牧产业,至2011年末,全县肉牛屠宰加工企业54家,肉类总产量13.7万吨,牛羊肉产品已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清真市场份额的30%以上,少数民族经济总产值达36亿元,占全县GDP的33.64%,少数民族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抵押能力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和享受民族优惠政策面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经济向更高层次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人行阳信县支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传导者和地方政府参谋者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振兴工程”,推动地方政府出台规划和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窗口引导,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出臺了《阳信县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当年对少数民族经济的融资增幅不得低于25%和不得低于全县平均增幅的“两个不得低于”标准。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项目、流动资金贷款、敞口承兑、贴现和信用证等金融产品和推广“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市场+合作组织”贷款模式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库存牛肉、牛皮仓储抵押贷款、活牛、活羊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同时加强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为少数民族经济融资余额达28亿元,占全县融资总量的39.41%,其中农村信用社的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中有近50%投向了少数民族经济,邮政储蓄银行全市首笔也是到目前最高额度的商务贷款也投向了少数民族经济。
2.搭建平台,积极拓展少数民族企业融资渠道和能力。实施了金融顾问制度,在全县金融机构中遴选了首批十名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骨干力量,派驻到20家少数民族企业,在财务、信贷、信用、理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目前,这20家企业财务体系已基本健全,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信用意识明显提升,其中有广富畜产品、亿利源肉牛等5家企业成为了全县的支柱企业和纳税大户。今后将把金融顾问制度覆盖所有少数民族企业。同时,成立了阳信县银企合作促进会,积极搭建少数民族企业与县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2009年以来,借助滨州银企合作促进会、阳信梨花节银企洽谈会、分行别、分行业召开的专题银企恳谈会等形式,共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合作伙伴18个,为少数民族企业融资达30余亿元,未发生不良和欠息行为,形成了阳信县的资金“洼地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
3.政策扶持,积极调动各类资源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府依托畜牧业协会建立了风险互助基金,地方财政按20%比例出资、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按资本金比例出资,在金融机构建立风险互助基金专户,金融机构按基金额的10倍给予融资,会员之间风险共担。行业风险互助基金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的奖励力度,奖励幅度是一般企业融资奖励的3倍。积极为农村信用社争取支农再贷款支持,引导农村信用社融资重点向少数民族经济倾斜。积极争取民族产品贷款贴息政策,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累计为少数民族企业办理民品贷款贴息209.63万元,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经济品牌。阳信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全国肉牛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争创了一个中国名牌(广富鲜冻分割牛肉)、五个国家A 级绿色食品认证(立辉肥牛、亿利源肥牛、鸿安肥牛、华阳肥牛、广营肥牛)、三个无公害认证(华胜、福安、超前)、四个全国优秀牛肉产品品牌(亿利源牌、广富牌、鑫源牌、华胜源牌)。还发展了鲁北肉牛产销合作社、鸿安肉牛产销合作社等18个肉牛合作社。创建屠宰加工企业。
2.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阳信县少数民族肉牛产业的长足发展,助推全县农民实现人均畜牧纯收入达2 010元,畜牧业已成为阳信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逐步辐射到餐饮、皮革、毛绒制品及其他第三产业。如河流镇刘庙等十个民族村从事屠宰、运输、养殖的各类专业户已达95%以上,发展各类深加工项目70多家,兴建了如广富畜产品、鑫源肉类、亿利源清真食品、华阳肉类、华翼肉类等10多家投资过千万元的肉牛深加工企业,共吸引外资3.5亿元,年产值达5亿元。2011年,河流镇回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0 300余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30%。流坡坞镇南街村肉牛存栏量达200头以上的养殖户3家,100头以上的11家,大小餐饮15家。温店镇高浪头、大营、小营和北蔡四个少数民族经济落后村,已联合成立了阳信县大营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逐步增加。
另外通过公司带动,逐步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成功个例。目前该公司成立的肉牛养殖合作社拥有社员628户,2011年签订养殖回收合同11 000份,养殖户肉牛存栏规模28 000余头。其所属鸿安餐饮连锁公司辖属酒店30余家,每天接待来宾近20 000人次。目前,公司已实现了从养殖、屠宰分割、加工、销售、物流、餐饮、皮革及副产品加工和废弃物利用等一套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初步建立了“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3.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农户贷款帮助回汉群众走上了“放小收大、订单养殖”合作发展的路子。具体做法就是回族群众将小牛赊养给临近村的汉族群众,养大育肥后再由回族群众收购。目前,已有2 900多户汉民家庭在刘庙十个村赊养肉牛2万余头。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智力支持,鼓励汉族群众到少数民族企业做工,仅在河流镇到回族企业打工的汉族群众就达5 000余人。回汉群众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交往和共同工作生活中,联络了民族感情,融洽了民族友谊,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和感情基础。阳信县也因此在2009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6月又荣获了“全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