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2012-09-04李彦萍
李彦萍
摘要: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有效解决融资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方不断努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52-02
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融资方面的问题却愈加严重,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在融资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信息不对称。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是非常迫切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問题
企业融资方式一般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家在投资过程中留存有短期心态和短视心理,致使融资额少,内源融资依然匮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不能进入公开的证券市场,这种融资方式变得非常有限;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占56.3%,向亲友筹资占13.5%,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据一项对500户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仅有2.7%的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部由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流动资金的企业仅占5.6%。在对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的调查中,66.7%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抵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不透明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利益严重不对称,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社会信用偏低,存在大量的逃避债务的现象。道德风险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持惜贷、慎贷态度,故而间接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1.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表现为企业掌握了投资方事前并不知道的信息。由于在投资、融资双方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申请融资的一方为了能获得资金就有可能捏造信息,歪曲事实;投资者则因为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难以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判断企业的优劣,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来规避风险,谨慎投资。结果,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优秀企业不愿承担高额融资成本而退出。市场上充斥的多是劣质企业,出现劣质企业“挤出”优秀企业的“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中小企业不按照与商业银行达成的协议或对商业银行的承诺使用资金,或在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偿还银行债务。这就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过高。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它表现为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和代价,其根源在于企业与银行利益的不一致性,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有意或无意损害银行的利益。
2.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弱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信息优势。由于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它无法甄别出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和信用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就不可能对高信用度企业实行低利率,对低信用度企业实行高利率,而只能用企业平均的信用状况确定利率。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具有较高信用度的企业,随之这些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不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后这个市场上只剩下了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当银行认识到市场上只有劣质客户时,便不再发放任何贷款,最终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萎缩甚至消失。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交易之后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拥有银行所不具备的私人信息,在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借贷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后,银行的信息劣势地位使它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的私人信息,从而中小企业有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通常情况下是中小企业改变贷款前的承诺,改变贷款用途,或通过假破产、真逃债的方法来逃避债务。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中小企业本来经营风险就大,平均存活时间较短,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低、投资者的权益难以保障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融资极为困难。中小企业经营中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银行自然愿意向大企业贷款。此外,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寻找贷款或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提高自身财务信息透明度也意味着增加管理成本,因此中小企业也缺乏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支持。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利用政府财政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财政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目的,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以资金与政策支持。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一政策来为自己融资,如果能得到创新基金的支持,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由于创新基金的评审体系和公告形式已为社会所认可,企业可以获得投资机构的支持,以完成融资任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促进融资双方即资金供应者之间、中小企业之间竞争,使中小企业自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自愿向有关方面披露有关销售、资产和利润方面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机构配合。根据中国国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通过金融媒介融资,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更容易发挥地方金融机构遴选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积极性。另外,地方性金融机构取得本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渠道比较多,取得信息的成本也比较低,容易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还可以大力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上“社区”意味着更贴近大众,能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所以社区银行能帮助当地的企业获得增长所需的信贷,居民也能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态度,增加新的金融品种,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的情况,银行可以采取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各种贷款方式,如动产质押、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等。例如,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一项“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此种贷款方式就是以动产、货权、存货等等作为质押物,来进行担保。贷款者可以利用手中的待售商品和货权单证明以及产品销售合同等等作为质押品。企业可以通过不断“追加部分保证金—赎回部分质押物”以满足正常经营需要,从而顺利解决融资问题。从另一角度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商机,按照金融理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弱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3.企业自身努力。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素质、资信状况。中小企业要尽快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更新技术和产品,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鼓励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健全其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应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家族制管理”转向“专业化管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同时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使经营项目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保证偿债能力,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中小企业和银行尤其是一家银行保持长期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它们获得银行贷款以及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的信贷安全是建立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中小企业最好在一家银行开立基本账户,使银行通过日常的业务活动了解企业信息,这有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总之中小企业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可以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融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成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银行与企业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关联的,相互影响、彼此推动的。有效解决融资问题中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观念,主动开拓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同时企业也应提高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融资策略,和商业银行保持密切关系。这样,经过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方不断努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王小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选择[J].理论导刊,2005,(4).
[2]葛春凤.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信息不对称解读[J].当代经济,2009,(6).
[3]胡宏桥,陈小安.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J].武汉金融,2009,(7).
[4]赵爱玲.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物价,2009,(8).[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