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例耐多药结核病耐药情况分析
2012-09-02何佩贤黎婉媚康莉娟
何佩贤 黎婉媚 康莉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和蔓延,Mtb多发耐药率的不断增高和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死灰复燃”,目前已成为全球受到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MDR-TB是指耐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Mtb引起的结核病。其具有治疗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是造成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1]。据WHO报道,全球约1/3的人口隐性感染Mtb,每年大约有800万新发患者,其中2/3的患者处于发生耐多药危险之中。全球有5000万以上人正遭受耐多药 Mtb的感染,并由此造成近300万人的死亡[2-4]。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耐药、耐多药情况尤为严重,据文献报道耐药率高达46%[5]。在WHO最近公布的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监测资料中,我国被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之一”。MDR-TB的流行已经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防治MDR-TB俨然成为当前结核病防治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解结核病患者耐多药状况,现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21例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源于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321例 MDR-TB患者,其中男216例,女105例,年龄13~84岁,中位年龄35岁,平均(39.68±13.46)岁,病程10d至52年,平均6.32年。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20岁组5例,20~岁组183例,40~岁组105例,60~岁组28例。
二、分析资料
实验室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登记资料、《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卡》与患者病历资料;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广州市胸科医院。
三、耐药性测定方法
采用罗氏培养基应用MIGT960快速自动培养法对 RFP、INH、S、EMB 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及阿米卡星(Am)、克拉霉素(Clr)、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利福布丁(Rfb)、丙硫异烟胺(Pto)7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进行耐药性测定,测定原理及方法见参考文献[6]。
四、耐药性分类
用WHO《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的分类[1],将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或用药不超过1个月者列为原发性耐药;将抗结核药物治疗超过1个月者列为获得性耐药;耐多药指至少同时耐RFP、INH抗结核药物者。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双向录入并核对,然后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当最小理论值小于5时采用)统计分析各组间率的差异;在α=0.05双侧检验水准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此次收集的321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原发性耐多药患者47例,其中男30例(63.8%),女17例(36.2%),年龄19~60岁,平均(35.21±12.07)岁;获得性耐多药患者274例,其中男186例(67.9%),女88例(32.1%),年龄13~84岁,平均(40.44±13.56)岁,男女在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9,P=0.584)。
二、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
耐多药患者中不同年龄组原发性耐多药与获得性耐多药情况见表1。321例耐多药患者中,原发性耐多药以20~岁组比例最高,占63.8%,其余依次为40~岁组,60~组和<20岁组,分别为29.8%、4.3%和2.1%;获得性耐多药患者中亦以20~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55.8%),其余依次为40~岁组,60~组和<20岁组,比例分别为33.2%、9.5%和1.5%。经统计学处理,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515)。
三、不同年龄组原发和获得性耐多药的一线药物耐药情况
321例耐多药患者中,只耐HR两药者110例(34.3%);耐3药者166例(51.7%),其中耐 HRE者87例(27.1%),耐 HRS药者79例(24.6%);耐HRSE者45例(14.0%)。
1.原发性耐多药的情况:47例原发性耐多药患者中,<20岁组中,耐HRS 1例;在20~组和40~组中,都以耐HRE为最多,分别有13例和7例;在60~组中,耐HRE和HRS各有1例(表2)。
2.获得性耐多药的情况:在<20岁组中,耐HR、HRE、HRS、HRSE各有1例;20~岁组和40~岁组,主要以耐HR为最多,分别有56例(36.6%)和34例(37.4%);60~岁组以耐 HRE为主,有13例(50%)。耐多药种类在不同年龄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0)(表3);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0~岁组和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02),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四、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的二线药物耐药情况
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在二线药物的耐药情况,都以耐1~2种为主,但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3,P=0.210)(表4)。
表1 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
表2 不同年龄组结核病原发性耐多药的种类和例数比较(例)
表3 不同年龄组结核病获得性耐多药的种类和例数比较
表4 原发性耐多药和获得性耐多药在二线药物中的耐药情况比较
五、不同年龄组原发性耐多药的二线药物耐药情况
原发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二线药物耐药分布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20岁组耐3种或以上1例,其余三组以耐1~2种为最多。
获得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二线药物耐药分布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耐药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49)。
讨 论
目前,我国耐药结核病疫情严重,MDR-TB的防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耐多药患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费用高,鉴于MDR-TB的危害性与难治性,从源头上控制其发生和流行是关键,必须深刻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积极探讨其影响因素[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321例耐多药患者中,原发性耐多药患者为47例(14.6%),获得性耐多药274例(85.4%),与孟祥红等[8]报道相近;同时,以耐3药者为多,但国内有报道以耐HR两药者为最多[9],这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细菌的耐药性差异有关。本研究中获得性耐多药比例明显高于原发耐多药,提示在临床治疗上,结核病患者不规则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应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结核病问题:在对原发性结核患者的治疗上,应规范合理用药,提高初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获得性耐药产生的机会;积极开展结核病的耐药监测,提高耐药结核病的发现率;采用个体化疗方案积极治愈耐多药结核病。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耐药率的差别能更好地反映当前耐药的态势[10]。本研究原发和获得性耐多药均以20~岁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3.8%和55.8%),提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存在不足,当前耐多药Mtb的感染、流行不容忽视;而造成这现状的原因可能是:青年人对肺结核危害认识不足,治疗依从性差,规则服药率低以及青年人流动性大,督导管理难度大等。今后的防治工作应加强宣传和全程督导管理。
表5 原发性耐药在不同年龄组的二线药物耐药情况
表6 获得性耐多药在不同年龄组的二线药物耐药情况
二线药物耐药在原发和获得性耐药中主要以耐1~2种为多,获得性耐多药的二线药物耐药情况亦颇为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规范临床用药管理,减少医原性耐药。未来结核病的防治策略不仅需要科学管理结核病患者,亦要合理规范临床治疗用药。不同年龄组原发和获得性耐多药情况有所不同,应重视不同年龄组的耐多药率的检测,加强结核病患者的综合诊治,减少耐多药现象。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紧急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译.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2008.
[2]Cohn DL,Bustreo F,Raviglione MC.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review of the worldwide situation and the WHO/IUATLD Global Surveillance Project.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Clin Infect Dis,1997,24Suppl 1:S121-130.
[3]Nunn P.The global epidemic.The prensent epidemiology of tuberculosis.Scott Med J,2000,45(5Suppl):6-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2004.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surveillance,planning,financing)[R/OL].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331[2004-02-19].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04/full.pdf.
[5]徐瑛.耐多药结核病研究进展.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4):290-293.
[6]宋文虎,肖成志,宋礼章.结核病学进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3-83.
[7]王海东,谢艳光,闫兴录,等.耐多药肺结核相关因素探讨.中国防痨杂志,2011,33(2):109-112.
[8]孟祥红,匡铁吉,董梅,等.耐多药结核病例不同年龄组耐药性分析.武警医学,2007,18(8):571-574.
[9]方琼,陈洪光,王云南.耐多药结核病102例耐药状况及耐药原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74-1075.
[10]宋文虎.有关结核病耐药性监测的几点看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