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会管理及其新模式探讨

2012-09-01隋佰玲

城市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区政府管理

◎ 张 岚 隋佰玲

城市社会管理及其新模式探讨

◎ 张 岚 隋佰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关系日趋多元,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全新的城市社会发展格局对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也随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认识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城市社会管理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当下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新社会逻辑,结合对政府所提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理解,继而对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这个新模式所面临的可能困境与其应对方式。

城市 社区 社会管理 模式

城市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单元,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等社会问题在城市集中凸显,因而要特别重视城市的社会管理工作,把城市建设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协调社会管理全局。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管理的定义种类繁多,郑杭生将学界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归纳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广义的社会管理涉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生活子系统的管理,是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各部分的和谐稳定。而狭义的社会管理,则主要是对社会子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在郑杭生看来,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理解,社会管理的主体都明显缺场了。他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①郑杭生对社会管理的定义从更高的层面明确了其主体、对象、目标和管理的过程性。另一学者王建平也认为社会管理不仅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的模式,而且更应该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不断调整、提升的动态过程。②

通过以上学者对“社会管理”这一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除了政府,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也参与其中;二是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社会管理以社会为对象,对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和环节都会做出管理;三是社会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主体依靠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

在国外,有学者认为社会管理(social management)是由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延伸而来,因为社会管理更多地靠社会政策来执行的,因此社会管理在从政策到行动的转变中实现了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Bryan S.Turner,2006)。部分西方学者对社会管理的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等同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这样一来社会管理就很容易被生化为一种行政过程,可以说这种理解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忠实维护。与西方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多的学者对社会管理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在理论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他们认为社会管理是一个还权于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民广泛参与、政府与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有效合作,良性互动,以使公共利益最大程度的得以实现。③

著名学者Paul Hirst认为目前国外的社会管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政府将提供公共福利和其他服务的权力和义务移交给志愿的自治协会。二是政府同时使这些组织能够获得公共资金从而让它们能更好地提供服务。④一些学者在对国外社会管理进行研究后认为,国外社会管理发展观念的趋势已经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公共治理直至善治转变,即是以治理的理念为前提的社会管理,这一理论主张治理社会应积极构建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组成的新的水平网络,而不是一种等级制和控制。

在已有的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参与,依靠法律、政治、文化等手段,对社会各部分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服务的过程。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迁,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为最终目标。

二、城市社会管理的历程

城市社会管理即在城市社会中的社会管理活动。从城市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的社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经历了一个悠久的历史进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人是政治性的动物”,在他看来,人们聚集城邦过城邦生活是人的社会本性使然。城邦生活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在城邦盛行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柏拉图把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分析复制到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之中,因此在他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中,他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治理国家的智者贤人;第二等是帮助统治者实施暴力和防御的卫国武士;第三等是给国家提供物质财富的手工艺人⑤。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分工中合作保证国家的有效运行,保证城邦生活的安宁。这种严格的等级区分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维持了很长的时间,反映出的是一种彻底的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

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概念,从西方史学来讲,是与“市民”密不可分的。著名社会学家韦伯认为,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共同体的出现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转折点。但同时,他认为,城市共同体之所以得以形成是奠基在和传统的束缚——包括氏族的羁绊和外来的政治支配——的决裂上,他用“非正当性支配”这个概念来形容西方的城市⑥,正是为了凸显出这类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也因此成为由相对独立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所组成的市民社会发展的一个背景。

在我国古代对城市的管理实践中,同样严格恪守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思想,从古代城市的规划格局中便能体会出这一点来。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建筑与规划,方正有序的格局规划等使得古代城市始终处于一种严密的政治控制之下,体现了一种严格有序的等级制度。由于统治者权力延伸的有限,一般只限于大中城市之中,而没法伸展到偏远地区。在偏远的地区,士绅便充当了地方精英的角色代替皇权管理社会。直到晚清至民国期间,才在城市出现了基层的政府管理组织。民众组织开始社团化,社会行业的发展也有了积极的进步。⑦经过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又步入到了一个新台阶,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部管理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改善。中国的城市社会管理在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快速地走向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仍处在转型过程中,由于传统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城市仍然占据了相当的社会资源,怎样去协调分配资源和缓解与农村社会发展的二元,以及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限制和危害、就业、贫困和环境诸多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对城市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加强对城市社会管理。

三、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城市发展伴随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需要一套新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来适应变化的局面,稳定城市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新逻辑——现实基础

1.单位制的解体与社区的发展

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制”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城市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此而成为国家对城市和个人的一项有特色的管理制度。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单位制也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从那个时期开始,由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社会事务、支配社会资源的“总体性社会”,开始向国家、市场、社会逐步分立的“结构社会”转化。⑧单位制开始解体,“单位人”日益被“社会人” 、“社区人”所取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和社区。与单位制相比,社区制更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基层民主建设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的需要。⑨

单位制的解体也促使我国政府从以往的“万能国家”向“有限政府”的职能转变,这也似乎也意味着某些原本属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将转移给非政府主体,这样,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必将取代传统的一元主体模式,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公共的和合作的社会管理模式。

2.社会组织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限制,人们的活动交流仅限于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或家庭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逐渐分离成不同阶级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活动日趋复杂,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因而那些或因共同目标、或因兴趣爱好、或因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了。

诸多的社会组织都以城市为寄托,在城市中寻求资源和发展机会,这些社会组织不仅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改变了城市的组织方式和城市的社会关系。

3.个人意识增强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本位的集体意识浓厚,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人意识增强。人们更加注重关心自身的利益。城市不同于乡土的熟人社会,城市的建筑隔离和生活方式将城市创造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滋生了个人主义的产生。城市发展得越快,这种个人意识就越容易产生,以至于整个城市都陷入一种分化的隔离区间中。

(二)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倡导——政策基础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这份中央文件里的四个关键词,这十六个字也更加明确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格局。

“党委领导”就是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旗帜,为社会管理做出正确的方向领导,坚持与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我们走向和谐社会。

“政府负责”不再认同以往政府的全能形象,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仍然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它不仅直接对社会负责,也要对社会管理的其他主体负责,做好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工作。

“社会协同”即要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实现问题上能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可靠的保证。当然,同时也要推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法制化和社会化,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有效互动的社会协同关系。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之内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公众参与,就是要实现“有限政府”的承诺,充分发挥人们在社会管理的作用,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公众参与需要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公众相互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广大公民能参与国家决策过程并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政府所提倡的“十六字方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和谐的社会管理格局图,这种社会管理新格局是符合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的,是我们今后在任何社会管理创新探索路上所要坚持的原则。

(三)社会管理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

1.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通过将社会与有机体类比的方法欲图描述各种事物之间必然和现实的联系。他认为,社会同有机体一样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同的部分发挥不同的功效并且相互补充,从而保证有机体的正常运行。斯宾塞还进一步发展出社会进化论并在论述中指出,社会越朝着高级方向发展,社会的结构也会变得越复杂。社会内部存在着对社会本身的控制,在尚武社会,它的组成部分都被强制性地纳入到各种联合行动中。而同尚武社会相比,其后的工业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建立在自愿合作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即是说在社会变得越复杂的时候,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我们越需要社会管理,越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管理中各有其相应的地位和职能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是要各尽其职才能协调发挥好作用。在我国当前城市社会,正经历着我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结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对城市社会管理也应该及时进行创新探讨。

2.社会风险论

现代化、全球化等特征将整个人类社会置于风险之中,风险社会的中心主题和分析的视角是必须处理我们文明内部的不确定性。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由民族国家在技术上控制的一项社会规划。⑩

在风险社会,关键的问题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对风险社会的管理做出决定。贝克指出,由于现代风险的高度复杂性、广泛影响性和危害的全球性,因此,管理风险的主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个别的政府来承担。因而,他提出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过去的民族国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为其提供保障和管理的需求,有必要建立起“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政府、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和信任关系,甚至建立起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信任关系。风险的增加,在促使我们对现有制度的不断反思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寻求一种制度上的突破。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加速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扩张下,城市集中了很多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时常发生,因而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寻找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来降低或避免这些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3.西方“善治理论”

源于西方社会的“善治理论”认为,善治(good-governance)是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它强调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强调社会管理过程的法治化、强调社会管理的责任性、透明性、有效性与合法性。它不仅意味着治理主体和治理范围的扩大,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它也表明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或者说治理理念上的变化。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权于民的社会管理过程,公民广泛参与、政府与各级各类社会组织能有效合作,良性互动,使公共利益最大程度的得以实现。可见,健全发达的社会组织是实行善治的基础。

近些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它们活跃在我国各个城市地区,甚至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个人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改变了我国过去单一的政府管理。这种多元社会管理主体间有效互动,有利于维护者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化。

4.公共空间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空间介乎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公民被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因而它的核心是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的表达和维护。它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是一个处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和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它是有效沟通的最佳场所。

公共空间设想的是一种真空权力和控制的理想场所。因而通过公共空间形成监督、批评和集思广益的开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城市社会管理形成第三方的力量。公共空间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场所,也可以处于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它消除了城市社会的隔阂而能聚集一群人参与进行论与反思,推动城市社会管理。

(四)城市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社会管理是在一体化的“国家—单位—个人”模式中进行的。但是随着城市社会所经历的改变,我们要借助现实基础、政策基础和理论基础对城市社会管理探寻一套新的有效模式。

我国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在城市中“社区制”基本取代了“单位制”,近些年来城市社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社区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会中最普遍的基层组织,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共同组织建立起了一个适应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社会管理的支持系统。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可见,社区这种基层组织是在国家权利外的一种自治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解决一些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社区为公众参与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以这个平台出发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应被予以重视。

图1 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

在这个城市社会管理模式中,社区是联系各种社会管理主体的平台,也是替代以前的单位而连接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中介。此模式还充分展现了当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党要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建设的能力和科学化水平。社区是城市居民寻求自治的重要场所,而不是国家权力监控的延伸。因而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导社区民主建设,认真做好它在社区中的服务和宣传职能。

政府继续实施职能的转变,政府负责提供资源的创造与开发和社会服务,组织、监督、协调和适当控制社会各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制”代替“单位制”就是要把大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分离出来转接给社区。政府就要放权于公众,而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由原先的纵向控制变成了横向的互动。

社区里的居民、群体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行使社区的自治权力来获得民主的选择和自由。代表不同团体和利益诉求的各类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整合社区的社会管理资源,推动与发展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协同合作互利关系。社会管理的各类公众主体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充分发挥组织和个人对社会的管理作用,实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社区在自身发展建设途中,开发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来自党的、政府的、社会的、个人的支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勇于担当起管理大社会的重任。因而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寻求通过从基层的社区出发的一种社会管理新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

当然,除了城市中的实在社区,在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还有一种崭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即网络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其实并不是飘渺虚无,它是真实可感的。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公开性、平等性、及时性等特征,为公共空间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当前,网络同城市生活相互交织起来,甚至在网络还是促成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除了城市社区,网络虚拟社区也成为我们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平台,那么对这个虚拟社区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城市社会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

(五)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前景

以城市社区为平台,充分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需要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并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这个模式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几组关系间的调配和整合,对于这个新模式,我们还要更多地讨论其前景的问题,讨论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有问题和困境,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让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得到完善,并使城市管理与建设得以正常运行。

考虑到当前城市社会发展现状,要发挥新模式的作用,需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尽快完成职能的转变

现阶段,社会中的基层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同政府的关系都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状态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部门都或多或少牵涉进社会组织的运行中。这也给不少社会组织带来了一些发展问题,例如资金短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等等。

当然,为了避免破坏社会团结的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健全的环境下,政府的职能是要去顺应这个变化的,要努力实现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角色置换,让社会组织回归到市场经济中寻求健康发展。这样,社会组织才能充满活力,积极充分地参与到城市社会管理中去。

2.提高城市社会的凝聚力

城市的发展,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的产生。或是齐美尔在他的《大都市的精神》一书里所说的那种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和玩世不恭等所谓的都市性格,或是那种“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方式,或是隔离的街区和人群。城市中的利益分化严重,很难将社会阶层各异、社会利益各求的人们联系起来,完成和实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而相比城市而言,在农村社区能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注点下手来实现公众的响应和参与就容易多了,比如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服务设施的建立。虽然在实现公众参与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相较于城市社区,难度相对降低了。因而,增强城市社会的凝聚力成为实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我们仍然需要政府适当的引导,努力在城市社会中重塑乡土社会的熟人气息和社会认同。

3.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

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有一套与之适应的制度作为保障,考虑相应于制度的现实基础及其特殊性尤为重要。如今,网络已经深深地嵌入进城市社会中,网络自身也成为一个社会主体介入城市社会管理的可行平台。网络对于信息的交流传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城市社会管理应该正确处理和利用网络的特殊性,突显其对于社会管理的有益面。但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制度创新,也会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这必将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城市社会管理新模式既不是理想的构建,也不是自发而成的新形式,它是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社会变迁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发展而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共同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新成果,不管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通过社区这一有效平台,参与到与之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社会管理中,这不仅将有利于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与实践。

注释:

①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王建平.构建小政府和大社会的强制格局[N],人民网,2011年6月7日.

③杨红娟等主编.社会管理创新25题[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P3.

④Paul Hirst,Associative Democracy: New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overnance,Polity Press,1994.P:167-169.

⑤ [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理想国[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⑥ [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序.

⑦黄科宏.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J].广西城镇建设,2010,(4).

⑧赵立波.我国公共实业管理体制转型出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6).

⑨崔丽霞.从单位制到社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⑩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25.

[1]Paul Hirst,Associative Democracy: New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overnance,Polity Press,1994.

[2]Bryan S.Turner.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理想国[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赵立波.我国公共实业管理体制转型出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6).

[9]崔丽霞.从单位制到社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10]黄科宏.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J].广西城镇建设,2010,(4).

[11]王建平.构建小政府和大社会的强制格局[N].人民网,2011,6,7.

Discussions about Urban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e New Model

Zhang Lan,Sui Bailing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 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with more diverse interests,gradually widening income gap andmore social conflicts.The new patter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one.Therefore,the issue of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has been receiving intense academic attention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management,presenting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 social management,analyzing the new logic of the society facing current urban management,and exploring a new model from the new pattern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At last,it points out some possible dilemmas facing the new model and propos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city;community;social management;model

C915

张岚,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城市社会学。隋佰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城市社会学。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社区政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