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
2012-08-16赵甫华蒋光华
□ 文/赵甫华 图/蒋光华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提到“龙”,重庆人会不知不觉地想到“铜梁龙”和大足的火龙。
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铜梁龙灯的舞蹈套路非常丰富,充满着愉悦向上的激情,反映着火热的民间生活和淳朴的民俗风貌。铜梁大龙全长50米,套路多达30余个,或腾越、或翻滚、或造型,交替变换。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动人心魄。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各舞龙代表队齐集县城,各种龙灯大会演。铜梁龙灯曾两度晋京参加国庆大典。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屡获国际国内大奖。因此,它被中国龙狮协会冠名为“中国国家舞龙队”,也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舞龙竞技比赛标准道具,成为最具中国龙文化的杰出代表。铜梁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
在毗邻铜梁的大足区中敖镇龙头街蒋祖寿的家,记者看到蒋祖寿正在为春节的火龙表演精心裱绘一条长约20米的火龙。蒋祖寿是制裱火龙的能工巧匠。他扎制了30多年的中敖火龙,经他手扎制的中敖火龙多达数十条。
年近古稀的中敖镇回龙街龙运光是中敖火龙的一代传人,三辈人都是舞龙高手。他带队舞龙出阵,头尾相应,时而活跃腾空,时而昂首欲飞,时而盘身酣息,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蠕动遨游,十分壮观。
中敖火龙与铜梁龙不同,火龙一般长20米,由7节、9节、11节、13节不等组成。竹篾扎架,麻绳系头,皮纸裱糊,彩色纹身,混色彩绘,夜间龙身通明。龙嘴有喷火装置,龙身内装有火药筒和油纸捻。龙游动时,火球开路,8名舞龙者赤膊上阵,任凭周围的人将铁水和烟火喷射到身上。打铁水,喷火花,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火龙张开血盆大口,吐出火焰,硝烟弥漫,场面极为壮观。
据《大足县志》记载:中敖火龙源于周朝,中敖出生的赵州官为保皇帝战死,中敖人为纪念忠臣,每年春节舞龙燃烧,以示忠臣英勇。
南宋德祐元年二月,中敖人赵昂发任池州代理知州,为抗侵保城死于池州(安徽贵池县),葬于齐山。中敖人给他葬衣冠墓作纪念,每年春节都要舞龙表示怀念,弘扬英勇抗战精神。
清朝中日甲午战争,中敖出生的赵子州是皇朝的武将,他带军出征打仗,士兵阵亡,剩下他孤身一人,宁死不屈,壮烈殉国。百姓将他遗体送回老家,葬于中敖关圣殿黄桷树下。中敖人为纪念民族英雄赵子州,每年春节舞龙,龙嘴喷出火焰,以示赵子州英勇的抗战精神。
中敖火龙已由原来的祭祀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与健身活动,但舞龙的礼节与仪式依然保留。
舞龙出动,要选吉日良辰,摆设香案,香蜡纸烛,给龙开光点相。由德高望重的会长、帮首、龙头大爷主持盛典。
盛典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烧钱化纸,浓烟滚滚。主持者抽出燃香,烧纸作揖,点相祭告:“×年×月×日,吉日良辰,开光点相……”
祭告完毕,又用燃香点相,唱道:“一点龙头,压倒邪念,气宇轩昂;二点龙眼,灵光四射,龙凤呈祥;三点龙喉,吼声如雷,威震四方;四点龙身,毫光万丈,光照苍桑;五点龙甲,金光灿烂,活龙坦荡;六点龙尾,雄风万里,振兴家乡。急急如令,万家恭迎,如意吉祥,国泰民安,福址一方。”
开光点相盛典结束,锣鼓鞭炮齐鸣,舞龙出动,惊天动地。正月初一给千家万户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烧大龙前,舞龙者须先沐浴,赤膊上身护龙举行仪式,盛典设在关圣殿赵子州的坟前。龙游龙头街、兴龙街、回龙街,以示留住龙的灵气,保太平盛世。
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中敖火龙,称为“中华一绝”。2011年,重庆市政府将中敖火龙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