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外引流术102例术后护理观察
2012-08-15付培梁锐
付 培 梁 锐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侧脑室外引流术为一项常规常用技术,它的穿刺部位有4种[1],适应证有8个方面。我院于2003年09月~2012年06月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2]治疗各种不同适应症患者102例,术后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患者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20~75岁;脑实质出血并破入脑室 (高血压性50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瘤1例,外伤性14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7例,肿瘤致梗阻性脑积水3例,脑室内感染致急性脑积水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额角侧脑室外引流,其中由于无法常规时间拔管、引流管堵塞,再次行枕角穿刺8例。存活87例,死亡15例。
2 术后护理体会
2.1 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专科病情变化,主要有3个方面:①意识状态。通过“睁眼、语言、动作”3个方面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②瞳孔。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的变化,可间接判断病情。③心率及血压。通常情况下,颅内压力高,则心率会相对低于正常,血压相反会高于正常;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控尤为重要,适宜在130-160/80 -100mmHg。
2.2 引流管道护理
我科采用的是Phoenix 4#脑室内引流管,接通抗返流引流瓶。
2.2.1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可通过引流管内引流液有无波动来判定引流管是否通畅。造成引流管不通畅的原因有:①血凝块的堵塞。引流液为脓性分泌物太浓稠时,应关闭引流管调节阀。引流管自身脱出、受压、扭曲、成角等亦可造成血凝块的堵塞。对于血凝块堵塞的问题,采取解决方法之前需CT扫描确定引流管在脑室内的位置,如位置良好,则可使用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或者采用尿激酶2万单位生理盐水5mL从引流管内注入,如采用注射尿激酶的方式需注射完后夹闭管道1~2h,但此方式有造成脑室内再出血的风险,一般不主张用注射器向外抽吸。笔者在护理时,特别注意引流管的调节阀是否关闭。动作需轻柔,注意保护好引流管,切勿使其脱出、受压、扭曲、成角。引流管在头部的出口与引流瓶之间的管道需尽量长一些,保证足够的空间供牵拉。可拿胶带固定一部分中间管道在患者的床单上,使得牵拉时有一定的缓冲力量,减少引流管脱出的风险,可通过观察引流管的刻度位置判断是否脱出。
2.2.2 保证引流瓶维持一定的高度 一般的,引流瓶最高点出口高于穿刺点水平15cm左右,引流速度在3~5滴/分钟,可通过调整引流瓶的高度或者调节阀改变引流管内径的方式来控制引流速度。保证24h引流量控制在200~300mL。同时需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状,如出现引流液颜色鲜红并形成血凝块,应考虑为再出血可能,需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如引流液颜色逐渐变浑浊或者呈脓性液体,同时患者出现高热,可能考虑为颅内感染,需留取标本送检行常规+生化+培养检查,同时通知医生。
2.2.3 严防逆行性感染 在做护理翻身时或行CT检查等情况时,需关闭引流管头端调节阀,避免引流瓶内液体逆行流入颅内。任何操作均需要严格无菌,保持引流管出颅部位的敷料及与引流瓶接头部位敷料的干燥,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2.2.4 拔管前密切观察病情 拔管前需夹闭引流管24~48h,此时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头痛情况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无论是行锥颅还是切开钻颅脑室外引流,拔管后均需缝合1~2针,防止脑脊液漏,观察敷料情况。
对于烦躁患者,可使用约束带,通知医生适当使用镇静药物,有效的防止引流管脱出或者患者无意识将引流管拔出。
2.3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化痰,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肢体、身躯的按摩、活动,预防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肌肉萎缩。注意尿管、鼻胃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如患者意识清楚,则辅以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3 结语
对于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而言,引流管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必须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患者的疗效与积极正确的护理是紧密不可分开的,笔者采取了以上积极正确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1]段国升.神经外科手术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0.
[2]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