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2-08-15柳莎丽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

柳莎丽

(江汉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柳莎丽

(江汉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催生了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在发展过程中,期刊要依靠办刊意识创新、办刊模式创新、编辑技能创新努力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同时,应保持自身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编校质量。唯有如此,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才能充满生机地开展。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互联网

1 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网络出版是当前学术期刊出版业关注的焦点,由于其跨越了传统的印刷出版手段,使得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有了新活力、新形式。其出现一方面归功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和大脑智慧的发挥。网络出版拥有传统出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时效性

网络出版实现了出版与发行“零等待”、“即时出版”的同步化,从出版信息定稿的那一刻起读者就可以阅读到最新的内容[2]。这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避免了纸质期刊出版周期较长,造成学术成果发布产生时滞的问题。

2)互动性

网络出版为作者、审稿人、读者及编者提供了开放式的交互平台——网络采编处理系统,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审稿机制下作者被动等待审稿结果的局面,使出版流程清晰透明,大大缩短了编者、审稿人、作者之间的响应时间[3],而且基于平台、作者、审稿人和读者还可自由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

3)选择多样性

网络系统支持的智能化检索可帮助读者轻松获取文献的目录、摘要、图表或全文等内容。面对丰富而全面的内容资源,读者可依据个人偏好自行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相较传统纸质期刊海量繁杂的信息使人无从着手,网络出版的技术则可实现信息准确定位,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4)全球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联通网络后可实现不限时间、不分地点的无障碍传播,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而传统纸质期刊在发行范围上由于认知度一般、宣传渠道不畅等原因,往往只能覆盖有限地域。网络出版的全球性有助于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可推动纸质版本的发行。

5)“绿色化”

网络出版的一大特点是无纸化、无污染,出版流程全部借助网络完成;编辑工作的效率也获得提高。避免了资源浪费,实现了绿色出版。目前国内部分学术期刊采用网络出版与纸质出版并行的策略,在数字出版领域众多学术期刊尚处于试水阶段,但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术期刊传统的运作模式正受到数字化技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毫无疑问期刊业同仁不得不思考生存之出路,同时,应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它也带来了期刊业发展的最佳机遇。因此,学术期刊应根据时代变化尽快重新布局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生存发展方式,完成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

2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早期国内的学术期刊一般是通过与数据库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实现数字发行,这些数据库运营商也会为各家期刊免费制作简单的介绍性网页。随着时代的推进,仅仅依靠数据库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读者和作者群体的多重需求,而学术期刊有必要也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于是许多期刊陆续开办了网站或网页作为其宣传窗口。但受到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限制,这些网站或网页通常只会发布期刊的最新动态,包括期刊简介、目录、论文摘要、转载(摘)信息、学术活动等内容,有些甚至处于长年不变的状态;一部分则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设置了交流区,提供过刊内容下载。这表明学术期刊的网络平台建设目前尚停留在初级阶段,要想唱好“网络出版”这出戏,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许多问题。

2.1 思维观念亟待转变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发展的桎梏是其对网络出版认识上的不全造成的。许多人担心网络出版会影响大批读者不再去购买传统纸质出版物,认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是对立的两方。事实上目前的学术期刊同质化严重、定位雷同,已经造成读者群体的大范围分散,影响到期刊的发行。期刊业同仁应认识到继续墨守成规地办刊可能会导致期刊发展的道路越行越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实网络出版给处于瓶颈阶段的学术期刊带来一次突破重围的机会。应大胆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出版的诸多优势,仔细分析新时期下社会以及读者的需求变化,找准刊物的定位,用新思维武装头脑,利用新技术带动传统出版,从而推动期刊发展与时俱进。

2.2 出版运作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不少学术期刊还在坚持传统的出版运作模式,审稿、编辑加工多以纸上工作为主,流程繁琐,劳动强度大,周期长,导致作者经常来电来函询问稿件的录用情况,现代化办公的网络资源效率没有被充分挖掘;发行方式和渠道单一,以纸张为唯一载体,基本是自营宣传发行;较多的学术期刊还不够重视自身的网站(网页)建设,网站或网页功能较少、信息量单薄,没有实现交互式传递。这种传统的出版运作模式过于封闭,消耗高昂的人力、时间成本,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显然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

2.3 著作权保护有待加强

网络出版在促进学术交流、繁荣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存在著作权保护难度较大等问题。在传统出版模式下,根据《著作权法》有关条文,比较容易界定作者、出版者和读者的各自权益归属。但在网络出版模式下,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原因如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二是许多网络出版主体没有充分认清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且著作权保护意识淡薄;三是读者可利用电脑技术任意处置所获得的网络出版物,如复制、修改、无限传播出版物等。不仅损害了作者的利益,也势必对网络出版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复合型编辑人才有待培养

网络出版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持,也不能少了编辑对内容资源的把关。学术期刊现有的编辑队伍既懂专业领域,又熟悉出版流程,从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发行营销无不渗透着编辑的心血。但是网络出版时代的优秀编辑除了具备文字功底外,还必须具有能够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要求的深度加工、分类管理,使之形成相互关联、可再利用的知识单元的能力,要求编辑既要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功,又要掌握新媒体编辑的科技手段[4]。因此,必须加大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力度,重点提高编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 对策及结论

网络出版革新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将来人们会怎样阅读和收集各种信息。未来的文章由许多要素组成,不仅有题名、摘要和全文等内容,还有动态的音频、视频、数据表格和趋势图嵌入,以及与文章有关的各种信息等[5]。出版媒介形态虽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丰富实用的内容仍将是吸引读者的内核。因此,厘清在网络出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将有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

3.1 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网络出版意识

学术期刊发展至今,其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期刊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许多期刊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用户对期刊的时效性、可用性与信息量要求大幅提高等。数字化出版方面则明显地出现了传统印刷向网络出版的转变[5]。

国际上,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通过积极调研、与用户交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期刊的服务功能并转变自身的业务模式,同时“走出去”主动参与作者的研究过程,以应对出版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我国的学术期刊对网络出版时代的来临则“反应滞后”。一些编辑对网络出版的认识甚至局限于网络只是期刊营销的另一种渠道,对于网络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则认识不足。网络出版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满足资讯服务和形象宣传,而且借助网络技术,能充分扩展现有的出版资源,引导读者接受新的阅读和消费方式,培育新的市场,实现网络时代期刊媒体的可持续发展[2]。

3.2 建立多功能网络出版平台,正确处理不同版本期刊之间的关系

我国大量的学术期刊与数据库运营商的网络出版合作松散,同样的内容往往出现在不同的数据库运营商平台。这部分版权收益也十分有限,尤其对知名度一般的期刊来说,更是微乎其微。

可考虑在与数据库运营商进行网络出版合作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网络出版平台,以弥补大型数据库在资源配给或专业性上的不足。必须注意的是网络出版势必对纸质版期刊的发行产生一定冲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有助于期刊的良性发展。可选择纸质刊物中适合于网络传播的部分放在网上,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与兴趣,并引导其购买纸质版进行深入阅读[6]。也可学习国外的网络出版期刊向读者提供附加产品和增值服务:附加产品是纸版定价期刊和光盘(如年度资料汇编),增值服务则包括增值信息(如网站提供的、付费获取的相关学术领域的视频,及时、准确的行业综合资讯)和增值活动(如培训、资格认证)[7]。

一要加大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的投入,实现内容资源整合、信息管理电子化,提高和完善期刊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二要重视自身网站应用功能的策划与开发,建立多功能的在线出版平台,实现组稿、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检索、征订、发行等一条龙服务。所有参与在线出版的人员,包括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出版者、读者等都可以实现零障碍信息传递与交流[2]。三要注意网站的更新与维护,不断上传新内容,让读者了解其动向,设置读者信箱、留言板、BBS等栏目,及时回应读者。同时,密切与国外数据库运营商的合作,切实利用网站和互联网平台开展自身的品牌宣传,提升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3.3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

网络出版作品的特性使其著作权更易遭受侵害。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出版的法律保护尚不健全,行业标准明显滞后:如《著作权法》(1992年)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虽就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作出相关规定,但还不够细致全面;《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颁布至今已有近10年,期间互联网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仍然在用一部临时法规管理这样一个主流、庞大、高速发展变化的产业[8],显然是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因此,有必要针对网络出版的发展,开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学术研讨,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规,构建合法有效使用版权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上,不仅尊重权利人的成果,还应积极鼓励先进文化的传播,为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网络出版链条的参与方——作者、出版机构、数据库运营商和读者对著作权保护不够重视也造成了侵权事件屡屡发生。有关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对作者、期刊编辑及数据库运营商加强《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培训,同时在读者中适时开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普及教育。编辑在网络出版工作中要重视著作权保护,明确权利义务,在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同时,也要维护好各方权益。

从技术层面来看,可完善相应保护手段:一是通过对称密钥算法加密内容;二是通过数字摘要和数字水印来保证内容的完整;三是通过公钥算法和标准描述来实现发放许可、用户身份校验等版权的描述与验证;四是通过个人身份标识的绑定来实现合法使用;五是基于标准的安全传输协议(如SET、SSL)实现安全交易[9]。

3.4 加大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力度,应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全新挑战[2]

网络出版对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个性化要求。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吸引读者扩展阅读和下载相关信息。编辑还要密切关注、收集并管理读者的反馈信息,如BBS留言、Email等,这些信息公开发布在网上,且数量多、互动性强,必须及时准确地回复读者。编辑还要参与网站建设策划工作,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建立期刊自己的出版平台。

因此,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字编辑水平以外[2],还需通晓外语,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的加工处理工作,网页的设计制作工作;熟悉网络发布与管理知识,能够组织网站互动活动,如读者调查、论坛管理等。

综上,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催生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在发展过程中,期刊要依靠办刊意识创新、办刊模式创新、编辑技能创新努力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同时,应保持自身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编校质量。唯有如此,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才能充满生机地开展。

[1] 王含晖.网络出版相关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2010,30(4): 155-157.

[2] 杨湘华,袁天峰,王睿,等.高校学报网络化及其编辑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9-711.

[3] 苗凌,刘杨,赵大良.学术期刊传统审稿机制与网络化审稿机制的比较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2):169-171.

[4] 杨晓晨.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出版发展策略分析[J].职业时空,2011,7(5):12-14.

[5] Williams V,方理华.国际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发展与市场推广[J].传媒,2011(10):17-19.

[6] 唐晓冬.网络出版PK纸质出版[J].科教文汇,2012(1): 83-85.

[7] 葛建平,杨冬,徐晓,等.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探析[J].编辑学报,2011,23(2):181-183.

[8] 陈锐锋,刘青海.新形势下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J].编辑学报,2011,23(3):201-203.

[9] 王文佳.网络出版与数字版权保护的互动机制要求[J].现代情报,2004,24(11):156-158.

G237.5

A

1673-0143(2012)04-0109-03

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狭义的网络出版,强调网络出版的“传统出版”本质,即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在互联网上以数字方式为流通载体,编辑、制作、发布、传播并销售数字化信息的行为。广义的网络出版强调网络出版的“传播”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可以叫作网络出版。2002年6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指出:“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这是我国目前对“网络出版”最全面的权威定义[1]。

2012-04-11

柳莎丽(1984—),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经济学。

(责任编辑:强士端)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