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人思想困境与《红楼梦》的主题表达

2012-08-15李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世事世俗文人

李荣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

清代文人思想困境与《红楼梦》的主题表达

李荣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思想困境;红楼梦;主题表达

《红楼梦》的文化研究,是红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红楼梦》反映面之广,是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都难以与之匹敌的”,作品巨大的表现张力为研究者提供了从多个角度探究其意义的可能性,又由于“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法上,《红楼梦》都具有丰富的现代性(“现代性”不是指它具有现代人的思想,而是指它对现代思想与生活的切入能力)”[1]因此,在多元文化视域观照下,这部作品提供了从多个层面探寻不同类型中国人精神生活本质的可能。仅从作为一部成功的文人作品的角度,《红楼梦》就能够提供与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研究有关的多种话题。可以说,处于当代大众文化不断侵袭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与矛盾在他们先辈身上有着清晰的折射,《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这一世俗价值的反感及矛盾态度即表现了此点。

一、对洞明世事的反感:本真趋向与文化抉择

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思想命题之一,即是对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宋明理学的反动。明代有著名的“童心说”,清代有“汉学”与“宋学”之争,思想出发点各异,最终归向不同,对于已经成为专制皇权支柱思想的宋明理学的反对态度却有相互呼应之处,这正是当日有独立思想的文人努力寻求突破时代思想困境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明理学造成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对文人阶层的影响,而且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平民文化的兴起,以一种世俗生活理念的方式深入影响了社会大众,使得整个传统文化体现出一种妥协于世俗的庸俗倾向。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正在于这种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应具有的的超越精神的侵蚀,所谓“盖士之朴者,惟知诵习帖括以期弋获,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2]

《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毫无疑问当属贾宝玉。这一形象在认同作品主题“自传说”的研究者眼中被等同于作者,此种认识当然大有可议,但贾宝玉在小说内涵表达方面的首要地位却无可置疑。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宝玉对于“洞明世事”的生活理念的反感尤有值得注意的必要。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章因对红楼梦后续情节走向的强烈暗示和对作品主题的多重性含糊预示而受到重视。然而,宝玉入梦之前还有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即他入秦可卿卧室的前因,是对于原卧室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楹联心生不喜而导致更换休息场所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学问”“文章”都与传统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根本性寻求相关。《左传》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的说法,此陈述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共同的人生价值目标。曹丕也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说,“学问”“文章”与传统文人表现文化担当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然而,在《红楼梦》的时代,这种人生追求已经出现了生活化和庸俗化倾向,甚至被“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等同化和取代,失去了作为群体价值的根本性意义。正如“仕途经济”对于中国文人的意义一般。

这种表现的内因,正在于清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形态都已经发展到极致,具有集大成和寻求新型转变的双重特质。清代文人生活环境和社会思想环境中的重要特征,即是整个文人群体因专制主义走向巅峰而造成的群体理想的整体丧失。清儒因时代而造成的自身价值理想的丧失和对世俗价值观念的俯就,构成了清代士人无法避免的人生和思想困境。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发展至烂熟,可以说,整个传统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内容已经进入“总结”,作为总结阶段的文人,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超越了前代。然而,正如人有老年一样,进入传统社会发展晚期的清代文人也不免如老人一样将“保身”放在追求首位,其表现,就在于对于世俗生活经验的完全和整体性的妥协。

鲁迅说“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3]孔子也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思想中有着很多理想主义主义成分,传统儒家所寻求的正是文人作为文化担当者的根本存在意义。宝玉的时代,这种追求已经堕落成只知表面的“钟鼓”和“玉帛”,若站在先秦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宝玉之反感“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正是对于文人群体价值丧失和道德堕落的厌恶。若站在清代知识分子所处的文化环境角度,更可以认为是在深刻认识到文人处境险恶的情况下对于现实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仕途经济是传统社会男性承担社会义务的最普遍方式,也是男性个体进入群体并被接纳的途径,然而,要想顺利进入这个群体,必须做到对于世事的洞明和人情的练达。也就是说,这个接纳和进入的过程,意味着个体向俗世的完全妥协和个体精神自由的丧失及个体存在感的丧失。在这种意味上理解宝玉沉溺于闺中而拒绝仕途,正体现出对于个体向一般社会规则认同的反感。宝玉的出场判词“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在这点上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

《红楼梦》研究者常不免在评价宝钗和黛玉这两位书中最为出众的女子形象方面产生争论。如果我们把这两位女性放在上述文化背景中来看,则宝钗代表的是一种将世俗生活规则发展到极致的美。这个女孩子守拙藏愚安时本分,是传统社会女性美德的完美遵循者,表现出对于现实的完全妥协。而黛玉恰恰相反,她正体现出一种对于世俗规则忽视甚至不满的倾向,具有超越世俗的诗性美倾向,表现出对于现实的不自觉反抗。从这一点来说,宝玉在爱情选择中对于木石前盟的期待超越了金石良缘,正体现出本能上对于世俗规则的反抗和背叛。宝玉在涉及本能的爱情方面对于金玉良缘的厌恶和涉及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对于仕途经济的反感相一致,都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

所以说,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在思考时代文化思想困境时体察的深刻。宝玉的抉择,既是个体本真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是对群体文化理想和价值担当的重新追寻。虽然这种追寻始终难以摆脱“遍布华林”的“悲凉之雾”,但这种迷茫和困惑体现出作者对于时代文化思想发展方向思考的深刻。

二、对洞明世事的部分认同:寻求超越的困惑与矛盾

《红楼梦》的思想表达,自有其深刻而令同时代其他作品难以企及之处,然而,“任何伟大的作家都不能完全超越于时代”,时代困境只有新的时代和思想因素出现才能被摆脱,《红楼梦》的作者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因素和条件。同时,必须承认,尽管传统文化已经因为发展到极致而陷入社会和自身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但并不能完全否认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合理性的因素。这使得作品的思想取向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一面。

首先,任何文化都有存在的内在合理因素,也有本能的自我发展需要。尽管《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民族文化处于徘徊和发展的迷雾中,但这种需要仍难以完全被遮掩。无论如何,一个民族要取得文化上的更新,否认甚至完全放弃对本民族文化中合理成分的继承是极不可能也极不应该的。对于小说来说,在对“洞明世事”的文化批判中所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具有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

如上所论,作品对于“洞明世事”的文化价值俯就现象充满了反感,然而,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来说,“洞明世事”的行为往往是追求更高价值理想的出发点。中国传统思想的特征,即基于俗世生活经验,并以之作为基础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儒道及中国化了的佛教莫不如此。这种思考的角度利弊相兼。其有利之处在于对人生和社会认识的广泛深入,弊处在于容易使人陷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失去对生存根本性价值的探寻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儒道释各有补救。儒家反对“乡愿”,力求去除向庸常投降的危险,与之相对的是道教,讲求和光同尘,在与现实妥协的过程中保存自身从而为出世寻求机会。佛教后来的主要流派之一禅宗也讲求“日用寻常皆是道”,与两者相类。也就是说,在传统思想价值中,日常生活经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论基础意义。日常生活经验需要警惕之处,在于它常常因为过于琐屑丰富而使人沉溺以至于忘却对超越性价值的追寻。《红楼梦》即有意无意传递出对于“洞明世事”的复杂态度。

对于贾宝玉的反感世俗行为,小说第六十二回设计了一个近乎恶作剧的情节。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这位以洞明世事而走进贾府的老妪因为酒醉误入贾宝玉的卧室并躺在了他的床上。而卧室是一个人最隐私、最不容外人涉足的地方。若站在书中思想表达的角度,这恰好可以看作是两个在为人处世上截然相反的人的一次“特殊的遭遇”。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正好是向来为贾宝玉所厌恶的“鱼眼睛”中的一员,然而,正是这位本该令人厌恶的对象,却具有“知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在红楼这个传统价值即将崩坏的世界中闪耀着令人赞赏的光彩。这种矛盾的设计不能不说是与作者世事人情矛盾性看法的结果,也是对于传统价值观中某些合理因素的认知,更有一种从民间,从价值产生的根本之地寻求社会更新的意义,与孔子“礼失求诸野”的思想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民众阶层作为生活的创造者和承担者,他们也在产生着有可能使得社会获得新生的因素,这些因素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可能创造未来。

其次,必须承认,价值世俗化固然令人厌恶,但世俗生活经验对于深刻认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启示,是人类作为群体和个体生存时都必须掌握的技巧,世俗生活经验能够加深对“人”本体性的认识。这一点,《红楼梦》在表达对于“洞明世事”的反感时,本着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体察,仍加以了表现和肯定。

从艺术表达方面来看,《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最为人称道者是人物的圆满型特征,即所有人物都在不同层面上具有立体性。如果放在作品产生的时代中,如果探讨这类圆满型人物塑造为何在清代出现并走向成熟,我们也可以在时代思想中寻找到根源。所谓“美者有其恶恶者有其美”的人物塑造方式,固然与作者个体对于社会人心体察达到的深度有关,也体现出清代整个思想氛围对于人情世故的认识。即所谓清儒“智”的一面。清儒处于社会总结期,又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老于世故,深明人心,认识深度上超越前代的精神状态为《红楼梦》精微深妙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基础。正如人不能完全超越自身时代一样,由人所完成的作品同样如此。清儒思想中调和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作品的思想表达,这从《红楼梦》的评论中就可见出一二。如小说第二十七回,宝钗无意间听到小红坠儿私语,为掩饰自己而假以黛玉,若站在一般性认识和黛玉的角度,对宝钗的人品不能不产生疑问;若站在宝钗的角度,危急之下为保存自己所具有的急智正可看出这个女子的聪敏。然而脂砚斋评论即说“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4]。这种表述着眼点在于个体面对现实中危险时的自保能力,体现了清儒在面对社会时,一方面会从生活现实的需求出发,承认人行为中的妥协性的必要,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妥协本身已经违反了道德原则所追求坚定和纯净,因此又始终无法从最根本的人生立场方面予以完全承认。可以说,作品中的这种矛盾表述既与作家对于生活的复杂性的认识有关,也与人性本来具有的复杂性有关。

再次,从时代思想发展的程度来看,《红楼梦》出现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仍处于近代转变的前夜,专制皇权的至高地位并未出现明显的动摇,产生新思想的社会条件并未完全形成,因此,尽管作者隐约展示出了社会走向崩溃的一面,但对于社会未来前景仍呈现出一种迷茫的感受,其最终思想归宿,仍未能脱离传统思想的范畴。作品在表达了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之后,贾宝玉的最终归宿,只能是走入空门。文人群体理想的追寻仍处于迷茫之中。个体悲剧和时代悲剧背后,是对于民族文化悲剧的严肃思考。这一点,即使是作品自身也有所感受和表现,“你证我证,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时代先觉者的迷茫和悲哀,尽在其中。

从本质来讲,《红楼梦》是一部文人著作,清儒所面临的历史困境和人生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其他时代的文化承担者往往也难以避免类似的迷惑,小说所体现出的矛盾和反思情绪,也是其他时代人们共同具有的,因此,在主题的表达方面,《红楼梦》值得不断挖掘和继续深入探索。

[1]陈维昭.红学通史:绪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2]刘师培.清儒得失论[M].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65.

[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A]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56.

[4][法]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G].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494.

Though Dilemma of Qing Dynasty Scholars and the Theme of A Dream in the Red Mansion

LI Rong

(College of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

The thought dilemma of Qing’s scholars is to resist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secular life.A Dream in the Red Mansionis a representative to resist secular and daily life.But the secular life,to some extent,has its internal rationality.Actually,the secular life experience is ofte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oA Dream in the Red Mansionhas recognized the transcendence and rational facto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thought dilemma;A Dream in the Red Mansion;theme expression

I207.4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3-0100-04

2012-04-16

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典阐释与建设当代民族精神研究”(2010ZDXC08)

李荣(1978—),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世事世俗文人
文人与酒
无 题(1)
文人吃蛙
何冀平 世事本是大戏一场
不愿向世俗投降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世事无常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