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和谐课堂的构建

2012-08-15

关键词:艺术性音乐课创造性

易 昱

(黄石市第八中学,湖北 黄石 4350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因此,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就要从小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带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但在现实的教育中,音乐的魅力并不等于音乐课的魅力,喜欢音乐也并不等于喜欢音乐课。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只有20%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这一结果,是值得每一位音乐老师深思的。

一、当前中学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适应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课设置的教学要求是从艺术欣赏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可以渐渐品悟到音乐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在陶醉中形成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当前的音乐教育观念,往往重在传授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把充满欣赏性和艺术性的音乐教育变成了僵化的知识教育,把本应成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陈旧的教学方式与音乐教育的特点不相适应

一直以来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在课堂上,应该以老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承载体。也许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应试思维在语、数、外等应试教育科目上还依然适用,但在音乐课上并不适用。当前许多老师不是根据普通音乐教育欣赏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而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大量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及名词概念,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这样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反而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音乐老师的素养与音乐教育的特点不相适应

音乐老师大多数接受的是音乐专业教育,是按音乐专业人才来进行培养的。因此,一些音乐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普通音乐教育是欣赏性和艺术性教育的特点,而是按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组织教学,不注重营造欣赏性和艺术性氛围,使许多音乐基础和条件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特别是,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本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很多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反感。

二、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音乐课堂的建议

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老师只有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关于音乐课设置的教学要求,按照普通音乐教育是欣赏性和艺术性的教育理念,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应渲染浓郁的艺术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去接触音乐、享受音乐,去体会、感悟音乐,最终融入到音乐中去,让音乐成为其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真正感受到轻松愉悦,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欣赏,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尽量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展活动时,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跳,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但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环境,这才是质的变化。

(二)变革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课要上得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如果每节课都用相同的套路,那就会像喝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好的音乐课就是件艺术品,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2]。音乐老师不仅仅是机械的、枯燥的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笔者认为音乐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注重音乐课堂的教学特色,努力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活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将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保持并升华,这是学生参与音乐和体验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引人入胜呢?音乐源于生活,因此,我们的选题应该贴近生活,这样在教学中更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歌曲《摇篮曲》的导入,可以先制作一些“母亲节”、“国庆节”的图片,并在黑板上写一个“爱”字,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后会联想到什么,再将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师生共话“母爱”。当学生都沐浴在博大母爱中时,音乐悠然响起,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温馨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意境,进入音乐。

2.让学生大胆表演,充分表现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通过挖掘文本内容,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从而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音乐与京剧》的欣赏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4 种图:1)京剧脸谱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各1 幅);2)梅兰芳的生活剧照;3)京剧四大功夫(唱、念、做、打各1 幅);4)印有张飞脸谱的衣服。教具不仅需要选择奇特、美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审美的特点,并能恰到好处地说明问题。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戴着京剧脸谱、穿着印有张飞脸谱的衣服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所以用这样的情境教学,选择这样的教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又如,在歌曲《青春舞曲》教学中,首先可让学生跟随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对歌曲的理解,再由老师做出符合歌曲特点的一些典型舞蹈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舞蹈创编,并用自己创编的舞蹈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也体现了音乐创新在音乐教育中的要求和重要性。

3.运用联想法,培养想象力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必然是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3]。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构思,从而创作出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

在歌曲《渴望春天》的教学中,老师首先介绍: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曲,歌曲把我们带进了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带着对美好春天的遐想,大家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接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继而引导学生思索,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乐曲创设一幅春天的画面,用以表现春天的意境。这时学生便会兴致勃勃地一边低声吟唱,一边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便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新”字,体会出乐曲迷人的“春景”。大家的想象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之中,符合作品标题的本意。这样,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树立了他们勇于创造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加强,这就是联想产生的教育效果。

4.通过学科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表面上看,音乐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可以将生动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相结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这一特点,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在教授《长江之歌》时,老师让学生欣赏完歌曲后,将其进行分段,并要求学生用色彩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A段可用暖色调来表现歌曲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的情绪(如红色等);B 段可用冷色调来表现歌曲舒缓、亲切、流畅的情绪(如蓝色等)。这样一来,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化了,一方面促使了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能让音乐课堂展现音乐魅力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风格不一的,只要是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老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在保证不偏离教材和课标的总体要求下,尽可能地做到与时俱进,让教学和现实结合得更加紧密些,拉近音乐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真正有所体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三)提升教师素养,适应普通音乐欣赏性和艺术性的教育特点

作为美的传播者,音乐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增强审美意识,适应音乐欣赏性和艺术性的教育特点[1]。首先,老师要注重教学仪态美,表现出音乐老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不同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仪态,这样就能从视觉上带给学生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优美和高雅感受;其次,老师要表现出音乐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美,从听觉上给学生带来音乐语言天然的节奏感;再次,老师要不断钻研,在课堂上展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扎实的知识功底的教学气质美,以音乐老师内在的气质感染学生;最后,音乐老师要在音乐审美鉴赏、音乐审美表现、音乐审美创造以及音乐情感沟通上多下功夫,给学生展示出音乐老师的学识魅力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促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和热爱生活。

总之,音乐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探索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感受和欣赏音乐,享受创造的快乐,体验音乐焕发出的活力。只有师生合力,才能构建出完美和谐的音乐课堂。

[1]刘平.审美是音乐教育的灵魂[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7):53.

[2]邵淑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4):105.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6.

猜你喜欢

艺术性音乐课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