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蓐食”考源

2012-08-15黄宾主

关键词:引申义用例左传

黄宾主

(湖北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北 黄石 435002)

本文分4个部分讨论“蓐食”的本义,并兼论其发展。

一、“蓐食”本义不是“早食”

“蓐食”一语,从先秦一直沿用至清,但历史上对其含义的理解却有分歧。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张晏说“未起而床蓐中食”,以后历代注家袭用,至今仍多从之,“谓早餐时间很早”[1]502,意即“早早食”,通称“早食”。然而,张晏说解有悖生活常理。清朝的王念孙、王引之据《方言》、《广雅》:“蓐,厚也”,并结合《左传》用例,将“蓐食”解作“厚食、盛食”,验之他例,或可相合,但这是晚近之说,采证又略单薄。今雒江生[2]、萧泰芳等[3]、贺卫国[4]诸位各是两说之一。但其说解或过于迂回,或顾此失彼,均难为定谳。“蓐食”的意义及其来源、变化等等,都还值得探讨。

现存文献中,“蓐食”最早见于《左传》,共有3例:

例1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左传·文公七年》)

例2 苗贲皇徇曰:“搜乘补卒,秣马利兵,脩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乃逸楚囚。(《左传·成公十六年》)

例3 雍子发命於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搜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王引之说:“‘训卒、利兵、秣马’非寝之时也”,意即“蓐食”亦非寝时事,此论是。不仅如此,仔细揣摩句意,我们还发现,这些“蓐食”都是晚餐,即古之“夕食”。例2、3“明日复战”、“明日将战”,分明是“今日事毕(分别是‘今日战毕’、‘今日准备完毕’)、暂且睡觉休息、明日再来”之意;“蓐食”在此之前,不待到次日。又,例2 有“蓐食申祷”,“蓐食”与“申祷”两事同时或相继进行。申祷,即申时祷告,祷告是战前到神社祈福,而申时又正是古人“夕食”之时。上古“饔飧而治”,一日再食,夕食即“飧”。《说文·食部》:“飧,餔也,从夕食”,“餔,日加申时食也”。即此处“蓐食”正是申时之夕食。例1“潜师夜起”,也是概述军队晚上起身、出发之意,而不是早间“蓐食”后起床。“蓐食”本义不指早食,可以论定。

二、“蓐”本义及“蓐食”本义

解读“蓐食”,关键在“蓐”。典籍中,此词未见其他书写形式,说明是众所习用,“蓐”之义、音、形关联固定,字非通假。

“蓐”单用,早期也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传:“军行,右辕,左追蓐。”杜预注:“在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孔颖达疏:“蓐谓卧止之草,故云为宿备也。”又,《战国策·楚策一》:“蓐蝼蚁。”宋朝鲍彪注:“蓐,陈草也。”[5]1957《说文·艸部》:“蓐,陈艸复生也。一曰蔟也。”《晋书音义·载记十二》:“艸,古草字。”[5]1906则“蓐”本义为“草”、“陈草”(“陈艸”皆可“复生”,“陈艸复生”是引申义)。这里的2个例句均早于《方言》。

从字形分析,《说文》:“蓐,从艸,辱声。”而“辱”,从辰、寸(“寸”即“又”,右手)。甲骨文“辰”为“蜃”本字;“蜃”指蚌壳,先民以之为切削工具。“辱”本义为持辰切削[6]1124-1140。“辰”部字有“辱、蓐、农(農)、薅、耨”等,其中前三字为同字异构,一义三形[7]158;后两字也是“辱”的分化字,意义近于前者,指“除草、耕作”(动词形式),或“铲除、采摘之草”(名词形式)[6]。被采摘、被割除之草自是“陈艸”。许慎以“陈艸”区别于自然生草,精当。“蓐”本义即为“除草或被除之草(陈艸)”。

现存“蓐”用例,无“陈艸复生、蔟、厚”等义,即使曾经存在,从词义的发展看,它们显然都是从“除草或陈艸”引申,而不能相反。床蓐、席蓐更是以陈草为材料,均来源于“蓐”。“蓐食”得名于“蓐”本义更有优势。

从语境看,《左传》三例“蓐食”均与“秣马”关联使用,两处作“秣马蓐食”。“秣、蓐”对文,义应通同。“秣”为马食之草料,则“蓐”为人食之草,“蓐食”即是“草食”。

甲骨文“農”(亦即“蓐”)所从之“艸”又有作“林”者,即形符“艸”、“林(木)”意义相当,两义可通用、包含。《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草生五色”,清朝张志聪集注:“草者,五谷五菜,概及果木而言也”[5]1926。植物多可生吃,生食为先民食物常态。后世多熟食,草为熟食,即菜。《战国策·齐策四》曰“食以草具”,元朝吴师道注:“草,菜也”[5]1926,“草具”即菜食。《说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从艸,采声。”或可解为:“菜,从采艸,采亦声”,则“菜”为“采草或采摘之草”,“蓐、菜”同义。“蓐食”即“菜食”,其动词形式即是“吃草食或吃菜食”。又,名之为“蓐食”而非“草食或菜食”,应是由于凸显原料源于采集、整理这一特征。

三、从引申义看“蓐食”非“厚食”

汉代以后,“蓐食”用例很多,不过单从语境分析,多难以考实其确切含义,仅有数例意义稍微明显,应是其引申义。兹摘举汉唐时期用例如下:

例4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5 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后汉书·耿弇传》)

例6 瑱令军中晨炊蓐食,分捶荡顿芜湖洲尾以待之。(《陈书·侯瑱传》)

例7 遂夜令三军蓐食待命,鸡鸣而驾,后出者斩,晨压宛门攻之。(《晋书·王如传》)

例8 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三国志·太史慈传》)

例9 时慧景等蓐食轻行,皆有饥惧之色。(《南齐书·崔慧景传》)

例10 甲寅,少霁。是时食尽,调市人馈军,皆是麦屑为饭,以荷叶裹而分给,间以麦食半,兵士皆困。会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鸭千头,帝即炊米煮鸭,誓申一战。士及防身,计粮数脔,人人裹饭,婫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攻之,齐军大溃。(《南史·陈武帝纪》)

例11 候骑言贼去洛州四十里,蓐食干饭,神武曰:“自应渴死,何待我杀! ”(《北史·彭乐传》)

例12 白首羽林郎,丁年戍朔方。阴天瞻碛落,秋日渡辽阳。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杨巨源《赠邻家老将》)

例13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柳宗元《田家三首》)

例14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苏轼《游灵隐高峰塔》)

例4、6“晨炊蓐食”,“蓐食”作动词宾语,为名词,不会是“多多的食物”(下文再论)。例9“蓐食”后“皆有饥惧之色”,亦非“厚食”。

例10“帝命众军蓐食,攻之”,“蓐食”之前有“市人馈军”,已经吃过一顿,此非早食。米饭、鸭肉为难得美食,众人争食自不待言,更无需命令多吃、饱食,“蓐食”应非厚食。两军对阵,以荷叶裹饭,“婫①以鸭肉”,意在简捷,“蓐食”为“匆忙之食、快快而食”。《南史》记载的这处史实,虽与出自《南齐书》的例9 同时,但成书晚了120年以上②。“蓐食”产生引申义,有充足的时间条件。例12“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蓐食”是军营日常所食,与“金疮”相对,指代“粗疏之食”。这两个引申义显然源出“菜食”,不会源于“早食、厚食”;并且典籍未见有“蓐”作“厚”义例,因此可以判定,“蓐食”本义不是厚食。《左传》“秣马蓐食”就是“马喂草、人就食”。马不是“饱饱地喂”,人也不是“多多地食”,都只是客观陈述,没有强调意味。人、马进食,本在求饱;即便不饱,相对于未食,也算饱盛,用在句中,有此意味也很自然,但不能说其本义就是追求超量之食。

清代有“蓐食”似是“饱食”之意,这样用,应是作者的个人理解。

例15 日蓐食,鸣鼓放舟,登岸搏战,复柁还戍,率以为常。(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二》③)

另外,明代有用作“快食、短时间”者,与例10 用法接近:

例16 是以诸贼虽微,亦未可以蓐食屠翦也。惟在据其要害,断其刍粟之涂。重管密栅,勤其开觇,严壁而居,勿与角利。使彼进无所弃,退无所逸,远不过一月,而羸疲之尸,槁磔麾下矣。(田汝成《炎徼纪闻·奢香》)

四、“菜食”与“早食”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蓐食”是现存两汉唯一用例(《汉书》显系袭用),也是用于民间、用于早餐的首例,这一改变先例、自由使用的状态,说明司马迁非常清楚其含义,应该是沿用其本义“菜食”。

笔者颇疑例4 中这一“蓐食”是指“剩菜饭”。单纯以菜为食,或菜中掺饭、饭菜混食,都是菜食,剩菜饭也是菜食。食用剩菜饭是先民生活常例。上文说过,上古夕食为飧,飧是熟食,是朝食所留剩饭[8]30。吃剩饭节俭而便捷,特别适合于仓促就食。不过,如果只是单纯加热剩饭菜,一般仅供数人所需,量肯定不多。如果人多,则需加料烹煮,《左传》所述军营蓐食,大概就是这种做法,所加之料,该是蔬菜或能速熟之杂粮。而《淮阴侯列传》的“蓐食”,只供一家数口食用,应是单纯加热剩饭,因为:亭长妻子“晨炊蓐食”,用时短暂,在正常早食之前就已经食毕。韩信来后“不为具食”,说明量本不充足,自家人食用之后没有剩余。如果是新做早食、厚食,就应有剩饭。亭长家这样做符合生活常情,但隐含意图明显,因此,“信亦知其意”。作为最底层官吏的亭长及其家人,对付韩信当时这种典型的地方无赖,手段还算圆滑老成,没损面子,没伤和气。

此后,三国张晏为《汉书》所转此文注解,说明当时“蓐食”已经罕用,而张说望文生义,说明“蓐食”的实际含义至少在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中已经失传。六朝以后用例又多起来。其使用环境,绝大多数是在军中,民间罕见;又多在夜半以后、黎明前后,从时间上看,为早早食。这种现象,或者是著家援用《左传》、《史记》旧例,即使有乖违亦不自觉;或者是沿用旧注之义;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本义还在流传使用,因为上引中晚唐用例中的引申义还从本义产生。个中缘由,难以解释。

三国以后,“蓐食”如果确是通指“早食”,其起始用例仍难以断定。例12 是目前所见载籍中,不是“早食”义的最晚用例(例15、16 除外)。例13、14分别产生于晚唐宋初,均指早早食,但从例12 的意义产生于本义来看,这两例也有可能是用本义,指菜食。此后,“蓐食”再也没有新的引申义,难以判断其含义,或许就是传统注家所认定的早食。此种用例甚多,不烦列举。

注 释

① 婫,应是“混”之异体,混合之意。此字《说文解字》所无,通行典籍目前仅此一见,应该没有专义。今之通行辞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等,均以例10 为书证,引明朝胡三省“今江东人犹谓以物蒙头曰婫”,解“婫”为“覆盖”、“包裹”。此说可疑。本句上文即用“裹饭”,动作已经完成,此句不当重复。且其前文有“以荷叶裹而分给”,说明其习惯是用荷叶做包裹材料。《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即转述作:“霸先命炊米煮鸭,人人以荷叶裹饭,婫以鸭肉数脔。”再者,以鸭肉裹饭在技术上很难操作,食用起来也不方便,当不会有如此裹法。

② 《南史》成书于659年;《南齐书》作者萧子显,生卒年是:约489-537年。

③ 邵廷采(1648-1711),早于王念孙(1744-1832)。例16 作者田汝成,生卒年是:1503-1557。

[1]汉语大词典:卷九[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雒江生.释“蓐食”[J].语文研究,1985(8):32-33.

[3]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贺卫国.词语考释三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4):80-83.

[5]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8]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引申义用例左传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耐”字原是剃胡须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画说汉字——摆(bai)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