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艺术特质探究
2012-08-15张磊
张 磊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苏州桃花坞年画艺术特质探究
张 磊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年画是我国极具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众多年画中独树一帜。桃花坞年画在其艺术特质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但具有图文并解、题材多样、故事连续的特质,在构图上也是丰满、精巧,富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之美,选材上也非常的讲究,技法与色彩表现独特。桃花坞年画比较注重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它的艺术特色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同时也通过“浮世绘”对欧洲绘画产生了影响。桃花坞年画作为大运河周边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为研究江南一带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素材,值得我们来保护和继承。
年画;桃花坞年画;艺术特色
“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它长期根植于群众之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审美爱好影响下,由历代民间匠师不断创造日臻完善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适应庆贺春节的俗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群众美好希望的独特画种。”[1]年画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具有喜庆欢乐的内容,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及与之相适应的红火活泼的形式。我国年画的主要产地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以及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等地,这些年画风格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中,苏州桃花坞年画以其温婉的特色,在众多年画产地中独树一帜。
一、桃花坞年画的艺术特质
(一)桃花坞年画的历史沿革
桃花坞年画因产于苏州桃花坞而得名,由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的绣像图演变而来,具有350多年的历史。至明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明末清初,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主要集中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年画出产量达百万张以上,不但满足了江苏本地的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也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明末四家之一唐寅的一首歌咏桃花坞的诗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更使得桃花坞声名鹊起,桃花坞年画自此进入繁盛期。至清雍正、乾隆年间,“姑苏版”年画已足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相抗衡,二者被并称为“南桃北柳”。但太平天国的战火,使桃花坞年画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从此衰落。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市文联在对桃花坞年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之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恢复措施,成立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既注重整理传统艺术,又大力推进创新,使桃花坞年画又焕发了新的风采。
(二)独有的艺术特质
苏州是闻名中外的江南水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吴地民风民俗孕育了独具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桃花坞年画。无论是从题材、刻绘,还是色彩上,它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紧密,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桃花坞年画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心中,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其它艺术无法替代的。
1.图文并解,题材多样,故事连续
桃花坞年画生长于江南水乡,具有图文并解、题材多样、故事连续的特质。由于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农历腊月,因此一般都是以表现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和祈福避邪等为题材。桃花坞年画也不例外,其主要形式有门画、中堂和屏条等,多以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戏文、民间故事等为题材,常常运用夸张、谐音、象征等手法进行表现,富含深刻的寓意。传统桃花坞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佳作。画面中的人物整体呈圆形,含有致富获利、“团圆”、“圆满”的内容,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期盼着家庭幸福、和睦,生活美满、万事如意的良好愿望。故事的连续性在桃花坞年画除了在单张上有表现外,多张上也有呈现。《姑苏阊门图》是雍正十二年(1734)由宝绘轩刊印的,它是以大对屏的形式,左右双幅合成全景,场面宏大。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采用鸟瞰式构图,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盛。整幅作品主要描绘了近处护城河两岸和吊桥上下繁华热闹的街市,河面上穿梭忙碌的各类船只和远处绵延的城墙街道、林立的帆樯,成荫绿树中隐约的楼阁,以及高耸入云的报恩寺塔。无论是街区、船只,还是画中众多的人物,每一处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品以绘画为创作语言,酣畅淋漓地用连续性的画面语言向人们讲述了当时阊门的繁华和人们生活的幸福。近景与远景充分合理地运用,视点由城外向城内的移动,都使人观之仿佛真的置身于图中热闹、繁华的美景之中。桃花坞年画中这种多张的连续性在戏文故事里也经常能见到,如《杨家将》、《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定军山》等。 这些图文并解的作品在各种各样的题材中,用它特有的绘画语言展现了桃花坞年画的美丽,正是由于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近于人们生活,因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2.构图丰满、精巧,富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之美
吴地文化的晕染,注定了桃花坞年画在构图上追求丰满而均衡的艺术风格。从上述的《姑苏阊门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画面的构图丰满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得雍堵。作者在远近虚实的变化中寻求均衡的效果,但依然能生动地表现阊门一带的繁盛,让人感到不刻板。纵观整个画面,我们会觉得它与国画似乎有着相似之处,但却又与国画有着差异。作品《钟馗》是表现神话人物的,它在构图上采用了居中的形式,明显地具有宗教崇拜的特征。画面层次分明,用粗犷的线条表现的人物和动物,给人们带来简练夸张的感觉,画面内容高度概括,无拘无束,自由舒展,不受任何规则和形式的限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会孕育一方文化。桃花坞年画有太多的秀美和含蓄,犹如一位清秀温婉的佳人,可以说环境造就了桃花坞年画的精巧与温婉细腻。桃花坞年画非常注重的“美”,不单单表现在画工的精美上,同时还表现在线条的流畅处理上,构图的细腻程度上。如果我们细细去品味《美人插花图》、《五子登科》等作品,我们会被作品中人物的形神兼备,细致入微震憾。美人的一顾一盼,一娇一嗔,都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同样跃然纸上的还有可爱嬉戏、神采奕奕、憨态可的小孩。
桃花坞年画之所以能产生极富装饰性的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主要是因为它有鲜明突出的主题,明快简洁的线条,生动质朴的形象以及细腻的构图和细节表现,完美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把观者带到了烟雨江南,给人以美的享受。
3.选材讲究,技法与色彩表现独特
桃花坞年画以木板雕刻,因此在选材上要求甚高。为了防备板材变形、开裂,一般会选择质地坚硬、木纹细密,光洁无节疤且不易裂开的板材,梨木常会被用做刻版材料。一幅上乘的桃花坞年画在线版刻制上,不但讲求线条流畅,经久耐用,而且还特别强调能富有版味、再现原稿的风貌。桃花坞年画的版刻方法有很多种,“发、衬、挑、复”只是其中的四种刻制方法。在印刷上采用传统水印法,一版一色,分版套印。桃花坞年画色彩绚丽,通常是以红、黄、蓝、绿、紫五色为主,套印在墨线之上,形成了大面积的色块,整个画面色彩上对比强烈,装饰趣味浓郁,具有稚朴、简练、内涵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刊印于明代万历25年的《八仙庆寿图》,是现存最早的桃花坞年画,虽然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作品中无论是构图、刻功,还是印刷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品给人整体感觉是造型儒雅,色彩清秀,刻工精美,线条流畅细腻,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细致、精到、雅趣的风格。
二、桃花坞年画的影响
桃花坞年画经过多年的积淀,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蜚声海外。薄松年在《苏州年画的兴衰和收藏》中曾提到:“苏州作为商业城市和国外有着交流关系,年画也随着商船漂洋过海到日本,有些早期作品在海外有幸保存了下来。”[2]虽然桃花坞年画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流行于民间,但它却非常擅长接受外来事物的精华。早期的桃花坞年画中有着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明暗对比、线条排列的艺术手法。吸收外来精华,使桃花坞年画的作品层次上升了,也着实地影响了浮世绘的创作,就连欧洲的绘画也受到了影响,桃花坞年画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一)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浮世绘”是自日本德川时代起在江户兴起的一种民间绘画 (日本的江户时代是其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时正值我国的清代),多反映当时市民生活中的爱憎、乐趣、苦恼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特色,被喻为江户时代日本民风民俗和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伊氏专一朗氏曾说:“日本一切文化皆从中国舶来,其绘画也由中国分支而成长,犹如支流的小川对于奔流的江河,在中国美术上更增一种地方色彩,这就成为日本美术。”[3]自隋唐以来,中国和日本都有商贸往来,日本的文化、文字等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商船成了传递文化的使者,它在带去日本紧缺的货物、书籍的同时,也将桃花坞年画带去了日本。
在江户时代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桃花坞年画所带来的版画技术,使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印刷,大大降低了“浮世绘”的制作成本,正好符合当时日本“町人文化”的市场需要,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戏曲小说人物的柔美体态和神韵是桃花坞年画永恒的主题,这引起了浮世绘画家的兴趣,“浮世绘”画家争相模仿。其创始人菱川师宣就曾受到我国明清时期版画的影响,他首开“肉笔美人书”的风气,其代表作《美人回眸》,表现了身着华美和服,体态轻盈女子回首一望的优美动态,其中的美人绘制风格就颇具桃花坞年画中佳人的韵味。而“浮世绘”黄金时代的代表铃木春信,以及大师鸟居清长、喜多川歌等亦曾受到中国版画的影响。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的《化装与洗濯》中的人物动态与早期桃花坞年画《潘安掷果》中两个女子的动作非常相似。《化装与洗濯》所画的人物虽然是日本当时的汤女,但在作者心中却是最唯美的梦中美人。中国年画的引进使得日本的浮世绘的美女画表现得更加动作多样、成熟自如。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桃花坞年画所具有的组画系列形式,数幅画面拥有相同背景的续绘形式,与“浮世绘”亦具有相似之处。小野忠重先生认为:“中国对日本的版画是良师,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以致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4]成濑不二雄先生在《试论苏州版画》中提及“活动于享保年间的江户浮世绘师羽川冲信,模仿《寿字吉祥图》,制作《寿字江户名胜》。”[5]
日本浮世绘大师们在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坚守着本民族传统的精神,他们努力使二者相融合,形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在色彩的绚丽与柔美上,“浮世绘”的色彩起初与桃花坞年画的色彩有着相似之处,仅有单一的墨色,后来才出现了赤版,以红为主,再加印黄和绿。这种印制版画的技术,在色彩、人物造型、构图等形式上都受到了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色彩的变化反映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在制作上,虽然“浮世绘”在初始阶段与桃花坞年画一样,均以手绘为主的,在盛期又都以版画为主,并且在发展中均经历了从单色版画到套色版画的过程。但后来浮世绘逐渐发展有丹绘和漆绘,并且到铃木春信鼎盛期时,开创了新型多彩套色版画“锦绘”。套色版画锦绘的出现,标志着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
(二)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桃花坞年画传入日本后,便又通过浮世绘辗转传入欧洲,对欧洲十九世纪兴起的‘后期印象派’油画的技法和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浮世绘”中的“前缩透视法”、“散点透视法”及“重叠透视法”,被马奈、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画家运用到了他们之后的绘画之中,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深远。在莫奈的《睡莲》系列和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浮世绘的影子。梵高也曾临摹过多幅浮世绘,并将浮世绘的元素融入到他之后的作品中,例如他的《唐基老爹》《日本情趣花魁》,都运用了浮世绘的元素。追根溯源,这其中也有桃花坞年画的功绩,桃花坞年画和日本浮世绘为世界绘画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桃花坞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的桃花坞年画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但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后续人才断档也是目前存在的困难。针对这些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尽快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大保护措施,努力培养后备人才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丰富,桃花坞年画曾经具有的功能已逐渐淡去,除了从理论的角度对桃花坞年画的发展、演变、创新进行必要的深入研究之外,还应从实践的角度来进行保护。“全方位保护”应是最妥当的办法,这其中包括对传承人的生活、起居、工作、思想等状况进行全程跟踪。对桃花坞年画创作过程和功能的实景进行展示,使人们重新感受桃花坞年画的趣味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对现存古画的收藏与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桃花坞年画的低潮期曾一度仅剩3名传承人,但经过不懈努力,桃花坞年画枯木逢春,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也正式对外开放,这都为保护和发展桃花坞年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今桃花坞年画已经走进学校,作为一个常设专业落户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这为桃花坞年画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如何传承发扬,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桃花坞年画表面形式的复制和模仿的层面,而应在继承桃花坞年画固有的艺术理念基础上,进行理念上的提升。不仅继续运用和发扬传统元素的作用,还应与时俱进,发现和创作与新时代契合的新的题材,力争将当代的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使桃花坞年画继续具有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永久地展现它秀美温婉的江南之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桃花坞年画无论是在对题材的选择上、构图的讲究上,还是对色彩的运用、制作技法上,都明显地带有地域性的特点,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它不但对“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西方绘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道风景。作为大运河周边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曾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为我们今天研究江南一带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值得我们加大力度来保护和继承,并力争使之在一个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有序地发展。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47.
[2]薄松年.苏州年画的兴衰和收藏[J].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01(3):8-10.
[3]焦自英.日本浮世绘文化的影响及其启示[J].艺术探索,2008(2):44-46.
[4]小野忠重.中国的版画[N].城市商报,2010-02-22.
[5]转引自袁成亮.凌虚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J218.3
A
2095-0683(2012)03-0157-04
2012-03-22
2008年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SB005)
张磊(1970- ),女,安徽合肥人,巢湖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