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2012-08-15陈今园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陈今园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非理性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建立健全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为高校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 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既有正面的、积极的舆情,也有负面的、非理性的舆情。正面的、积极的舆情如2008年上半年23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生饶瑾创办的“反CNN网站”理性抗议;汶川地震后在灾难中站起来的“80后”得到社会肯定等。负面的、非理性的舆情如中日渔船相撞事件后导致的个别高校学生游行事件,杭州“富二代”飙车撞人事件、“艳照门”等。另外还有中性的如网络游戏推手制造的“贾君鹏事件”等。

与正面、理性事件相比,一些负面的事件,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并和引发热议,激起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滋生和非理性舆情的出现。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环境以及大学生阅历、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大学生网民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使得非理性和过于主观、感性的声音容易占据上风。如果听任非理性网络舆情蔓延,很容易产生“群体激化”现象,进而发展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校园和谐稳定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非理性舆情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值得所有思政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 非理性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大学生成为非理性网络舆情影响的重要对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的队伍。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比例接近1/3。大学生网民数量巨大,网络使用频繁,他们不仅是生产和传播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受网络舆情影响的重要群体。

大学生群体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处在逐步深入、逐渐成型阶段,这样的阶段势必需要有思考、判断、分辨,直至作出是非选择的过程。然而,由于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并不成熟、可塑性强,容易随大流。加上网络信息源头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多变性,有时候大学生尚不能成熟地、科学地、全面地去辨别一些事件的真相,不能完全正确地分析、领会一些事情的原委,因而难以对社会现象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知,有时甚至易于受到别有用心的人员的煽动,走入极端,不知不觉地被引入错误的舆论场。而错误的舆论场又会反过来促使这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某一事件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于是,大学生成为最容易受到非理性网络舆情影响的群体。

(二)大学生的特点决定其关心的网络舆情范围广阔

大学生处于社会、高校双重身份之中,且思维活跃,热情冲动,其关心的网络舆情范围极为广阔。如与高校有关的:招生与就业、群体性行为、校园安全事故、师德与学风等方面。与社会有关的:个别官员违法乱纪;法制建设;政府的公共政策;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社会收入分配;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的事件;敏感地区突发事件;明星的火爆事件等。方方面面的网络舆情都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三)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受非理性网络舆情影响后果严重

青年学生年龄较轻,价值观、道德观还不够成熟,容易被非理性网络舆情所左右。

1、民族意识淡化。网络的全球化传播令西方意识形态大量涌入,大学生受到西方的抽象人性论、西方的享乐主义、民主和人权观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极大冲击,民族意识逐渐淡化。

2、道德感低下和行为失范。非理性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和表达的偏差性,以及网络舆情发布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导致各种不负责任的虚假、错误信息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大学生道德取向迷惘、网络行为失范、价值取向紊乱等。

3、心理异化。网络交流的无序性、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异化现象。如网络角色错位的分裂型心理;对一切事情都抱有仇恨态度,网上攻击性行为增加的反社会型心理;随意渲泻自己的情绪,网上发言颠三倒四的癔病型心理等等。

三 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做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

(一)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实践;坚持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组织架构

1、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学校领导要主动关注网络舆情,高度重视学生在网上的意见,加强组织的建设。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学校的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必须主动出击、正面发声。

2、建立全方位、立体式联动的有力组织机构。高校必须加强宣传部、保卫处、政工干部系统、党团组织、教工人员、学生网络管理队伍的联动机制,共同合作。一旦发现非理性网络舆情的苗头,应当在第一时间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做好网上舆情控制工作。此外,“谣言止于公开”,当非理性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发布准确信息。

3、培养意见领袖,建立网络舆情学生骨干队伍。建立学生骨干为重点、学生社团为补充的管理队伍。主动在网络中发布正面信息和学校建设成绩,同时做好线下的细致工作。鼓励“教师意见领袖”常上校园论坛,对青年人进行负责任的引导;掌握“学生意见领袖”和“网络活跃分子”的真实身份,并请相关学院和辅导员给予特别关注和日常教育,避免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不实、非理性网络信息,引发不良后果。在校园热点事件发生后,特别针对这三类人员做好解释工作,使他们在网络上发布正面信息,减少负面影响。

(三)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教育体系

1、提高教育者水平,转变观念,真正进入网络生活。教育者应努力学习网络知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能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

2、加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如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防骗教育等;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文明上网,传播健康正确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杜绝网络滥用和网络低俗行为。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立场并形成观点,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避免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

3、坚持疏导性原则,用优秀文化引导网络软环境建设。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把大学生凝聚在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周围。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等为代表的高校网站建设体现出思政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同时,辅导员可通过博客、微博等灵活运用于思政工作。

(四)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信息处理系统

1、保持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收集。建立基于网络监控的网络信息收集机制,做到实时、全方位的监控和收集。对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非理性网络舆情、过激言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堵截和删除的技术手段,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保证舆论发展的方向遵循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

2、对各类网络舆情做到迅速研判,科学反应。许多高校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适时就本校的相关信息在网上进行发布,听取网民意见与建议;负责本校突发性事件及处理结果的网上通报;处理相关网帖的答复工作;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事件,开展与网络媒体的联系与协调。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五)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还需要网络立法制度的继续完善

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方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有害信息传播做出了管理和处罚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网站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以下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内容,等等。但目前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管理,还是属于传统媒体管理机构将各自管理范围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我们继续呼吁网络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1]杜骏飞.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南大-谷尼网络舆情报告卷)[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4942c282af90242a895e5 a5.html.

[2]张彬慧,毕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3]2010年7月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

[4]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5]叶国平.社会舆情工作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4).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