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二五”规划下我国交通运输外部成本*
2012-08-15邢敏
□邢敏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局,山东 青岛 266555)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交通运输业外部成本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关注的焦点,外部成本在整个交通运输总成本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其组成角度看主要包括能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交通运输外部成本管理模式,通过对交通运输业社会总成本的构成方式进行计算,可以把外部成本真正纳入我国交通运输定价体系中去,为“十二五”阶段科学发展交通运输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我国交通运输业整体规划角度看,如果在运量保持一定的情况下,把外部成本融入整个交通运输盈亏临界点中,可以更好地规划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蓝图也在“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按照经济性问题分析原则对交通运输业外部成本问题进行核算,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健康稳定发展。
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现行的运输定价体系角度看,主要是按照传统发展观模式制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成本计算角度看,以往只是计算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与运营投入等方面的直接成本,对交通运输业的外部成本问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十二五”阶段我国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改进,明确提出对交通运输业的外部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业整体管理水平[1]。“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其中要把安全防范、交通事故处理等费用成本纳入交通运输业社会总成本的管理过程中去,“十二五”阶段我国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规范处理,其中交通运输业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环境污染产生的成本同样要纳入到交通运输业外部成本管理过程中去。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能源、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环境资源消耗基本处于无偿状态,能源的低价使用导致交通运输业的成本核算方面与实际资源消耗不对称,产生此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时间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市场化环境下还没有发展成熟,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交通运输成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把外部成本作为交通运输社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增加交通运输业消耗资源的成本,为建立合理的交通运输成本核算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我国交通运输业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运营方、投资方、管理方的定位影响,同时也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导致交通运输业的成本定义一直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十二五”阶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最终才能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成本管理体制。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的各种交通方式比价处于不合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交通运输业全部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以较优的交通运输结构组织生产活动[2]。纵观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验,我国需要主动积极的把外部成本纳入整个交通运输业的社会成本管理体系中去,“十二五”阶段要把其作为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 交通运输方式社会总成本方式
交通运输可以看成一个系统,此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因为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与外界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联系过程中需要产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因此交通运输成本体系构成需要把量和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把量、质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损耗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则表示出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而不是进行人为的控制操作,然后把外界环境与交通运输分割出来,外部环境与交通运输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通过联系性去挖掘二者的结合点,2010年我国因为交通事故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7.98亿元,交通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损失达到5.23亿元,同时交通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环保项目和安全预防项目投入,“十二五”规划提出这些外部成本必须要在交通运输总成本中有所体现,只有如此交通运输方式社会总成本才能真实地反映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状况。
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此社会效益比其发展过程中自身所获取的效益要大的多,但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向前推进,其总体结构按照什么样的模式组建,是否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最终产生的社会总成本同样会不同[3]。“十二五”规划中对交通运输业的社会总成本问题进行了部署,必须把交通运输业的社会总成本框架设计的更加合理,才能符合“十二五”规划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业的社会总成本是衡量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交通运输业成本体系中应该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一些不容易通过货币来衡量的社会成本。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业能够满足各种需求,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交通运输成本体系计算过程中既有经济成本同时也有社会成本,“十二五”阶段考虑社会总成本过程中需要综合多方面成本因素,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业成本管理体系。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社会成本因素,通过有节奏的调整把社会总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
运输直接成本和运输间接成本是整个成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性作用,运输成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交通运输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所降低,那么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的运输成本会大幅下降,因此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得到比较低的社会生产成本,从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看,成本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比较低的社会生产成本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工业专业化分工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成本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交通运输成本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外部特征,因此会产生外部成本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把交通运输外部成本作为重点成本研究对象,协调好外部成本与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交通运输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外部效应,所以外部成本从此产生。其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道路堵塞、生态破坏、交通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这些成本很难通过货币直接表示出来,因此可以定义为外部成本形式,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其转化为可比较的成本指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外部成本进行转化,通常被称为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很好地对交通运输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 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运输成本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可以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把其成本进行一个排序,如果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利大致可以分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这些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外部成本同样也会有差别。不同的运输方式产生的运输成本不同,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运输方式适用不同的范围。比如说铁路和水运在中长距离、大运量的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优势,通常情况下,可以看出铁路的短途运输成本竞争力没有公路好,而航空运输主要适用于长途运输,通过一些测量统计看出其经济运行距离起点通常为1000公里。
交通运输过程中如果引入环境、能源、安全等外部成本之后,各个运输方式的盈利状况、成本临界点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此种变化大小同样会不同,如果与公路进行比较,铁路运输的能源成本和安全成本会有大幅度的降低,“十二五”阶段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需要统筹安排外部成本对运输成本的影响,从根本保证交通运输成本在整个社会成本中处于最优状态。同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还需要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对交通运输的成本影响达到最小状态[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危机在各国产生,“十二五”阶段我国也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能源成本在交通运输社会总成本的比例需要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对交通运输的运距和成本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可以把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从公路运输的特点看,主要是以石油等矿物燃料作为动力,能源初期成本公路要高于铁路,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公路运输耗费的能源成本会越来越多,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要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需要重点监视,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节约能源作为根本出发点。
三 外部成本的交通运输政策
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由于石油和土地资源从长远角度看处于短缺状态。此类资源对交通运输业产生的影响是刚性的,我国交通运输业外部成本政策的根本任务是建立节约性交通运输体系,从我国能源储备和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必须走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之路,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过程中需要走少用石油之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电动汽车,通过发展电动汽车来达到减少燃油汽车的数量,从根本上达到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的根本目的。从我国能源供应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必须走以电为主的新型交通运输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外部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调整交通能源结构,不断改善现有交通运输工具,逐步推行新能源小汽车使用,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5年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国在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的过程中,还要调整综合运输体系中各个交通运输方式的比例关系,通过两方面的调控,从根本上选择适合“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交通运输方式比例,最终才能适应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5]。通过调整运输方式的比例关系,可以合理调配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之间的运输关系,促使其各种发挥自身优势,在完成交通运输总体的前提下,所消耗的社会总成本最小,外部成本减少促使其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运力保证,同时又能达到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1]张军山.交通运输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9,(08):15-16.
[2]高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02):51-52.
[3]马力.资源空间配置对交通运输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11):56 -57.
[4]赵控.交通运输成本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15.
[5]牛文明.交通运输对资源配置的影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