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出版行业校对人员的管理*
2012-08-15刘认军
□ 刘认军
(海南出版社,海南 海口 3410008)
校对工作是从编辑工作中分流出来的,仍然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在出版工作中行使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校对科室是编辑出版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其人员的管理对于整个出版工作的运作至关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加强图书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版行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后,出版社编辑的压力愈来愈大。许多编辑对于图书文字加工重视不够,有的甚至省略了文字加工,而把心思全投入到了图书出版的策划。现在很多图书出版没有三校一读,很多编辑从作者处拿来的原稿的电子版直接进入校对环节,这样一来,校对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繁重。对校对人员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质量的好坏,下面笔者就对校对人员的管理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选拔人才,优胜劣汰
出版行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日见明显。校对作为一项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出版社从工作性质和节约成本出发,使得校对科室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临时工,没有经过任何岗前培训,有些人员甚至没有通过基本的考查就走进校对这一重要科室,行使这一重要职能。由于校对人员的临时工性质,导致出版单位对其的管理相当落后和关注程度相当低。这也导致校对人员参差不齐,流动性很大。而培养一个合格的校对人员周期很长,校对工作又是一项具有经验性的工作,因而较多校对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以上情况,是与图书出版宗旨背道而驰,出版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校对人员必须采用严格选拔、优胜劣汰原则。凡是进入校对岗位的人员一律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打破传统的小范围内部介绍。由出版社制定考试细则和录用程序,对于校对人员的岗位要细分,吸收符合本单位的不同编辑部门所需的不同专业的人才,改变目前很多出版社校对人员没有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层的局面。要把招录的人才取向扩大到全社会,通过发布招录需要信息,网罗优秀人才到校对队伍中来。
二 业务培训,专业分工
首先要提高对校对工作的认识,校对绝对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好的工作。古人把校对工作看得非常神圣,有汉代刘向校五经异同于天禄阁,太乙神为他燃藜照明的故事。古代还有校书郎这一官职。历朝历代对校对非常重视,今人更应如此。
随着电脑的发展和普及,编辑校对工作发生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还有很多没有原稿的图书出版,意味着校对工作的中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我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对人员素质提升是关键。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图书差错大致分为三类:政治性错误、语言文字类差错、常识和专业类知识差错,三者差错的比例分别为:3.10%,35.01%,61.89%。这有力的说明常识和专业类知识差错是校对人员的软肋,也是校对人员亟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的校对人员在知识面和专业知识深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而在现实情况中,我们的校对队伍中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人:
一是扩大型。风声鹤唳,怀疑一切。对于图书的每字每句都要找依据,查工具书,网上搜索,结果导致校对速度慢,没有效率。
二是放任型。这类人标榜充分忠于原稿,相信作者,不改一字,其实就是追求产量,争赶速度,也是对稿件和工作的不负责任。
三是妄改型。他们一般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或者根据片面的材料进行修改,这样一来,原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给作者和编辑看稿造成巨大障碍,不必要地导致图书质量的下降。
于是,我们应该把握一条原则,校对人员凡进必考,长期坚持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在招录到符合录用要求的新校对人员后,科室应该安排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以老带新,一对一地辅导,直到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认可才让其放手看稿。
因为没有哪个人是全能型的人才,要让校对人员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不太现实,但是要让每一位校对人员掌握和精通一至两门专业知识还是有可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校对人员不能做杂家,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做:大致按照编辑科室的分工,校对科室应该划分校对岗位,结合校对人员的兴趣、爱好和现有基础,每一个岗位配备合适或者专业接近的人员,形成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的局面。
在科室内要对校对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人是活到老,学到老。分批次、分层次组织校对人员参加各类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学成归来的同志要及时谈学习心得并传播知识和经验。大家互相交流和体会。
在平时,我们要鼓励校对人员以自学为主,积累专业知识,科室要在购置专业书籍、工具书、光盘等方面给予资助,有条件的单位应该鼓励校对人员参加进修和学历教育,或者由集团或单位组织短期培训等,采用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校对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本单位也要经常组织业务考试和岗位考核。要有绩效考核机制,必须有明确的考试奖惩制度。对于业务考试不及格而又放任自流的人员要严格清退。要让考试既发挥提高校对人员业务水平作用,又要让校对人员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 奖惩分明,加强管理
很多出版社在校对人员待遇上采用产量计酬制度,出版社采用多劳多得的方式,加上很多校对人员的底薪非常低,这无形中造成校对人员在工作中潜意识追求产量,以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这也造成图书校对质量的不能保证。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要么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有校对人员的出版单位几乎所有从事校对工作的都是临时工,即使有正式工,也只是那些“关系户”或者业务水平差的同志调配到校对科室的。由于临时工和正式工之间的待遇的差别巨大,严重干扰工作氛围,造成很多校对人员在校对之余做起了文字编辑,还有很多在外兼职做校对,而对本单位本职工作敷衍应付。有些出版单位的校对人员一天看稿字数惊人地达到7万~8万或者更多。这样校对出来的图书怎能保证质量。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当然不能单纯提高校对人员的待遇来达到提高图书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给校对人员合理的待遇,使之每一天保证只能校对字数3万~4万字或更少,校对人员通常是放弃星期休息来校稿和做文字编辑,有些还晚上加班加点。没有休息好,就不能工作好。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他们的劳动工资,减少他们的工作量,达到保证图书质量的目的。
校对科室应该加强管理,针对校对人员一味追求产量的问题,我们要在科室内建立自检机制,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检查人员由校对人员自己担任,在检查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互相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当场解决问题,一定要遏制住产量唯上风,每一次自检要奖惩分明。
另外,在单位内部,可以成立由编辑组成的校对质量评定委员会,由编辑给每一个校对人员打分,打分直接记入奖惩机制,由此而来拉开校对人员的收入差距,形成重视质量的良好风气。
随着出版行业的改革,很多出版社撤消了校对科室,由总编室管理,总编室的负责人也要履行领导责任,由负责人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检校对人员的稿件,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图书质量不是对检查负责,而是对读者负责。
当然,图书质量的好坏牵涉出版流程的方方面面,单纯从校对角度提高图书质量是不现实的。但是校对人员素质提高了,队伍稳定了,管理到位了这无疑能有力地促使我们的图书质量的提高。把在校对这一环节的问题很好地解决。这对图书出版是不无裨益的。
[1]李进.管窥抽查在编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出版产业,2005,(4).
[2]黄一九.科技编辑工作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徐兴无.刘向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