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
——《列子》幻化论抄自佛经论不能成立

2012-08-15刘林鹰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幻化列子谓之

刘林鹰

(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
——《列子》幻化论抄自佛经论不能成立

刘林鹰

(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所谓《列子》的真幻观为先秦所无、来自佛教,不能成立。幻乃不真而惑,有心因类型与非心因类型;真之字形本义即离形归本;在巫家两重世界观里,形下世界为不真,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这种幻是非心理性质的,例如变幻无穷;道家认为真人超生死,生死界是幻相界,倡修真、归真。真幻观上,《列子》是道气辩证法,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列子; 真; 幻; 佛教; 本土

Abstract: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true and phantom”thought inThe book of Lieh Tzudidn't come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in China,but fromBuddhism;Infact,this iswrong.The phantom is not true and confusion,there is psychological type and non psychological type;the word“truth's glyph,its original meaning expresses changing one's physical and returning to the origin.From the twofold world outlook of the witch,the physics world is not real but phantom,it's not psychological type but changeable.Taoists believe that real-man beyond life and death,the life world is phantom.In the truth-phantom-concept,The book of Lieh Tzuis materialist dialectics,different from the Buddhist idealism.

Key words:The book of Lieh Tzu; truth; phantom; Buddhism; native

《列子》伪作论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列子》的真幻观为先秦所无,来自佛教。

其实,《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而且属于道气辩证法,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不可混淆。

一、伪作论者云《列子》幻化论来自佛教

《列子》周穆王篇云:“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异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为……”。

疑者云,《列子》的幻化观来自佛教。

明代宋濂《诸子辨》云《列子》作者“间尝熟读古书,又与浮屠言合……‘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以学幻’,非幻化生灭说乎?”[1](P292)宋濂不同意朱熹的佛经译师抄袭《列子》论,隐含《列子》抄袭佛经论,后人则明确地说。

今人李存山先生云:《列子·周穆王》篇“‘幻化’的思想,此与先秦思想不类,显然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之说,这也是《列子》成书于魏晋时期的一个证据。”“‘幻’者不真。‘吾与汝亦幻也。’这是先秦思想中没有的”。[2]

《列子》幻化观来自佛教,依据何在?就是,不论《列子》则先秦思想不见之,而佛教有幻化观,由此断定是抄袭。理由就这么简单。其实,《列子》伪作论里有些说法都相当简单,有的是怀疑就认定,实行“疑者从有”的做法。

二、《列子》的真幻观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对立,定幻对立,明幻对立。从幻的不同类型、真字的字形古义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列子》真幻论有本土来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有心因类型与非心因类型

甲骨文中,幻为予的倒形。《说文》曰:“幻,从反予,相诈惑也”。含义即不真而惑 (惑乃莫辨真否,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一般用法限于图形认识 (道家不同)。

幻的异体字是眩 (读音同于幻),眩的本义字 (xuan)表示迷惑、看不清真相。

幻,可源于变化论上之不定,如变幻莫测,也可来源于感觉错误或心理编造,如幻视,如梦境,还可源于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误解本相,例如沙漠里和海上的海市蜃楼,对以为真物者是幻相,对了解者不是——类似的是,遇到戏弄,不知易幻想,知则无惑无幻。

因此,幻有心因类型,也有非心因类型。

2.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

汉语里真字作名词,指本或本然存在,如求真、归真;作副词指本然地;作形容词指本然的,如真相、真宅、天真,假则指认识论上非本然的,伪指行为论上非本然的,赝指作品之非本然的,幻一般指图像认识上非本然的,妄指心因论上对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说,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在名词用法,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纠纷关系里,谈是否本然,习惯用词是真。

真可以是实,可以是虚,有真实、真虚,真际与实际的区分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列子》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视实与妄的对立,实妄论是心理学角度的,是真妄论的主要内容。

3.汉语里真字的字形本义或字形会意即离形归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创,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该字读音的几种不同意思,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种,其字形本义与一般含义不能画等号,只显示此义受创字者之重视。

“真”在甲骨文里,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鼎”,鼎为高级祭器。孤立地看,难以确定其具体会意,但可确定其一个要点,即与“神人”有关,而联系后来的用法,其会意为,真即某种高人的神化,或大巫之超升。

一说,真字从贞字变形而来。贞之本义乃卜问神灵,即,通神以了解隐秘的本然事情。真与贞同类,皆通往超形世界。

《说文》曰:“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这里,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即形上界。

《庄子·大宗师》云:何谓真人?能登假于道者。可见,以真为登假于道,形而上者之谓道,它与《说文》看法本质一致。

可见,动词真表示归本、归于本原世界,即本原化。

从真字的几种词性可知,其“义根”是本。

4.在巫家两重世界观里,形下世界为不真,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

可见,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为不真。

据《汉书·杨王孙传》,汉武时杨王孙云:“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也以形体世界为不真。他的世界观大约属于巫家。

在真幻对立论上,“不真”的形体世界为幻界,这种幻属于非心因类型。

古汉字有很强继承性,体现了巫家的两重世界观,这是他们的根本观念,巫为人间与神秘世界的沟通者、往来者,巫文化里,真字表现了两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性、本宅(老家)性。

5.道家普遍认为真人超生死,那么生死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是幻相界道家源于并超越了巫文化

道家道教的真,是真之特殊形态,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态,即“道”:修真、归真,即修道、归道,其“道”指宇宙本原。

道家的真人理想,就是修真、归真,即修炼得道,合宇宙之元真。

《庄子·大宗师》里,真人之真在超生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能入于不生不死……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淮南子·本经训》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真人之真,在超生死。

东汉王逸《九思·守志》说:“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真在元气超生死。

又,《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合于道。

真人能长生久定,能寡欲无迷。

那么,相对看,有生死的人就是不真之人,从长镜头看也是没有确定性的存在,人生百年于大化世界如泡似影,而且,生命充满各种欲望,令人迷惑:生死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是幻相界,因为,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家本体论上,各种形体世界都是现象世界,都是生死界,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区分两个比较系统——道家真幻异于日常真幻

在日常系统里,有生命有实感的人是本体的人,是真人,稻草人是假人,物影误为人是幻觉、幻人。

在道家的本体论系统里,道为本体,本体的人是居道的人,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体为真,本体所指不同,则比较而来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体为真及真幻的比较性,道家的推论就容易理解,没有怪诞感。

7.《列子》的真幻观与中华本土隐含的真幻论,本质一样

《列子》云幻化不异生死,以生死者万物为幻,隐含的意思是以超生死为真,另外,《列子》周穆王篇云“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庄子·大宗师》则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文本一致:故而,《列子》的真幻观与道家的普遍观念,相吻合。

另外,汉武时杨王孙云“离形归真”,《列子》天瑞篇云“归其真宅”,也有一致性。

先秦思想史上,在现存文献内,幻化观只是推理性隐含而已,除了《列子》,无人明确表述过,因此不能论其历史脉络。

可见,《列子》的真幻论与中华本土的“幻”字观、“真”字观、“真人”观及其隐含的真幻世界观,本质一样。因此,《列子》的真幻论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三、真幻观上,《列子》的道气辩证法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1.《列子》的真幻论,是道气辩证地谈本体现象关系

注意《列子》的造物者、因形者说法:“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异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造物者、因形者就是本体、现象关系。道家所谓造物者,就是道和元气。道家世界观里,两个本体即道 (无)和“一”(元气),道生出元气,元气变幻出万千形相。《列子·天瑞》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用新语言表述了道家世界观,谈本体不离无 (太易者未见气也)和一 (太初者气之始也),谈现象则言形和质。

可见,其广义本体论之性质是“道—气”变化论或道气辩证法。

道气辩证法认为世界是“道—气”的自在变化,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因此,世界观意义的真幻,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

2.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论的

“万法唯心”是佛家名言 (在唯识论里乃是万法唯识),佛家所谓世界是幻相、万物如泡如影,乃是云世界为我们的心之幻相,是主观唯心论。

3.两种真幻观皆源于巫家两重世界观,却本质不同

道家和佛教渊源于不同的巫家文化,真幻观似而不“是”:佛教渊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从而在远祖上渊源于古印度巫家文化,全球巫家世界观之共同的根本观念是两重世界观,故而道家和佛教的真幻观有某种相似性。

但是,二者有本质差别: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的,万物是心之幻化,这种幻是心因类型;道家的真幻论是道气辩证法的,真是本体、是道和“一”,幻是现象、是元气之变化或非本真化,这种幻非心因类型。

《列子》所谓“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吾与汝亦幻也”,如果静止地看,容易出现“物—我”视角,容易理解其“幻”为心因类型的幻,从而附会于主观唯心论。

要注意它的前提,注意某种变化性、历时性:造物者—因形者关系;阴阳所变者谓之生死,“穷数达变,因形移异者,谓之化,谓之幻”,无涉我们的心。

冯友兰说得对:佛教西来之前,“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3](P111)

道家的幻化,不依吾心乃存,而是因其非本真性、因其变幻无穷而在,故要修真返本。

当然,冯友兰所说实在论是绝对实在论,其中的真幻话题之幻是绝对非实在;道家的真幻观属于相对实在论,幻相对于心而言有某种实在性,只是相比于道而言其实在性太低,是非成败转头空,万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家因为本体论不同,离幻修炼的路子不同。

《列子》的真幻观,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属于道气辩证法,根本不同于佛家的主观唯心论,因此,《列子》真幻观的来源,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性文化,而不是外来的佛教。

[1]杨伯峻.列子集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李存山新浪博客:《列子》之伪与“汝子”的用法.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下册) [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On the Origin of“True and Phantom”inThe book of Lieh Tzu

LIU Lin-ying
(Politics and Law Dep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B223.2

A

1671-9743(2012)06-0026-03

2012-04-23

刘林鹰 (1966-),男,湖南邵东人,怀化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幻化列子谓之
列子学射
The Beasts Within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幻化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列子》研究综述
钱本草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NORTHERNMOST COUNTRY
天外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