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2012-08-15潘彩云
吴 俊,潘彩云
(金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金溪 3448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钻孔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金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40例,女10例,年龄40~80岁,平均58岁;外伤性47例,非外伤性3例;头痛43例,呕吐、昏迷8例,轻度瘫痪12例,进行性智能障碍6例,语言障碍3例;血肿位于额部4例,额颞部10例,额颞后部30例,额颞后枕部6例;左侧24例,右侧20例,双侧6例;血肿量50~180 mL。所有病例经CT增强扫描确诊,血肿腔内无分隔存在,有或无混杂密度影。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以CT所示的血肿中心最厚点为穿刺中心,局部麻醉下一次性快速穿透颅骨及硬膜。单侧经一边锥颅钻孔引流加生理盐水冲洗44例,双侧经两边锥颅钻孔引流加生理盐水冲洗6例。术中引流出酱油样含有血凝块液体后,反复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澄清时为止,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3~5 d。拔管后复发2例,均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单侧骨瓣开颅切除血肿外膜[2],清除腔内容物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单边引流44例,双边引流6例。一次手术痊愈48例,复发2例,经开颅切除血肿外膜,清除腔内容物后痊愈。出现术中出血1例,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积气5例。治愈率96%,复发率4%,并发症发生率15.4%。术后随访3~9个月,回复正常生活43例,生活自理4例,基本能自理2例,生活不能自理1例。
3 讨论
CT检查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最简捷有效的方法[3],其阳性率>90%,影像密度与血肿期有关,时间越长密度越低。CT增强可以把血肿显示得更为清楚,同时明确显示隔膜存在。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前根据颅骨厚度及血肿厚度计算锥颅深度,一般为1.5~2.0 cm,使用限位固定器防止锥颅过深[4]。本组锥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2例,分析原因:老年患者脑组织生理萎缩,加上血肿压迫时间长,锥颅钻孔引流术后脑组织膨起不良,是血肿复发的主要原因。而对包膜肥厚或有房隔,血块存在或已机化的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治愈血肿是不可能的,对此类血肿采用骨瓣开颅,血肿包膜切除为佳。术中出血一般较少,本组出血1例,在抽吸血肿过程中发生,因为深度尚未达脑表面,故分析可能为抽吸血肿速度较快引起颅内压急剧降低,造成桥静脉断裂引起出血。经验是,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不要移动引流管,更不要堵塞引流管,要让血液自行流出,同时可用立止血等止血剂,出血都会逐渐停止[5]。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止血剂,完成手术。术后及时复查CT,没有发现继续出血情况。本组发生硬膜下积液2例,因老年人脑萎缩,血肿包膜腔不易自行闭合,加之冲入血肿腔内的生理盐水与血肿腔中血液混合,形成高渗液造成脑脊液向血肿腔内流。所以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较易发生硬膜下积液。血肿包膜内层由于积液长期炎症刺激,继而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继续渗出不凝血,而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致血肿腔逐渐增大。为防止硬膜下积液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术中冲洗要彻底,减少血肿腔内高渗液的发生;2)钻孔的位置应考虑术后患者的体位,在血肿腔的后极锥颅钻孔有利于引流血肿,腔内不易积液;3)术后采用头低 15°~ 30°体位;4)补液以等渗盐水为主(每日约 2000~3000 mL);5)禁用脱水药物,有利于血肿腔自行闭合,减少复发。颅内积气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发生5例,原因为锥颅钻孔引流后血肿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血肿腔内,结束手术之后未将其排出。应在结束手术前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其内空气,接上夹闭注满生理盐水的引流管。只要积气对大脑没有占位效应,气体多在2~3周自行吸收,不会形成张力性气颅。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443.
[2]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70-175.
[3]张国庆,商建军,肖连东,等.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3):205.
[4]温小华,冯开明.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例分析[J].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9(10):398.
[5]江国华,刘风强,万默各,等.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4):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