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女性的赞歌——论冯梦龙笔下的女性形象

2012-08-15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冯梦龙封建礼教婚姻

刘 刚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处于母系社会中的女性,他们曾经享有极高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创造了女性的辉煌。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母系步入父系时期,女性的地位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1]54从此,女性被迫远离政治,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周易·系辞上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2]73《周易·说卦传》曰:“乾,健也;坤,顺也。”[2]83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周易》中,就已经被确定了。到后来,汉代女史学家班昭所作的《女诫》,更使女性被坚固地笼罩在男性的权威之下,完全看不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了。中国古代唯唯诺诺的女子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然而,明代冯梦龙编辑、整理的宋元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三言”中,则塑造了一群超凡脱俗、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下面具体从两个方面分析“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一、以情至上,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

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的个性要求和发展,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来说,就显得更为残酷,这集中表现在封建礼教在婚姻和道德上对女性的束缚。因此,在封建社会里,通过婚姻,男女走在一起,但是这并不是以双方互爱作为基石的,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也就谈不上自由、平等和幸福。这样的婚姻是“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3]114的违反人之常情的,这种结合使广大女性不能把握自己,其命运“随风如沾泥之絮”。[3]114女性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同时,还必须忍受“三从四德”这种封建婚姻观念对其思想的禁锢,这使得广大的妇女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上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对于一个男子来讲,娶一个女子为妻,是获得了一个延续香火和整理家务的工具;而对于一个女子来讲,则只能逆来顺受,被命运所摆布。这就完全把妇女排除在“人”的界限之外,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合乎人道的婚姻结合是凤毛麟角的。“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1]74直到晚明时代,由于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其进步思想意识的崛起和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使得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有了褪色的可能。冯梦龙在《情史序》中写道:“我欲立情教,教悔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3]1冯梦龙正是基于这种“情教”思想,怀揣着“醒人”、“醒世”、“醒天”之志,用心整理编撰“三言”的。他提倡“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4]即用朴实、真挚的性情来攻击虚伪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所以,“三言”中出现了许多“情教观”影响下的“至情”女子形象。她们对封建道德、婚姻观念残害人性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嘲讽和批判,表现出一种新的婚姻爱情观。

(一)误入风尘的“青楼女子”的爱情观

妓女作为中国女性的一个特殊阶层,她们以另一种生存方式依附于男子。虽然她们的身体被作为一种商品来买卖,可她们丰富的感情却是自由的。封建礼教可以逼迫一个妻子无任何条件地去爱自己的丈夫,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逼迫一个妓女真心爱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她们的爱情必须凭感情本身的力量去获得,可由于她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导致王孙公子除了玩弄她们,并不会娶她们为妻,而平民小户往往又娶不起她们,还有一些坏势力从中作梗,注定她们通往幸福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这类女性形象在“三言”中占很大的比例,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等不朽的妓女形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部作品可谓家喻户晓。杜十娘作为一名京城名妓,与一般女子不同是,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这份经历使她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心酸与苦楚,以至于从肉体到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在杜十娘心中,生命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因为她本性纯洁无暇,只是无情的社会使她沦落风尘。从精神上讲,她并不甘心遭受蹂躏,她想摆脱这种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迫切希望成为一名良妇。她自从认识李甲后,便与李甲痴情相爱,曾想借爱情的力量摆脱苦海,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制服了见利忘义的老鸨,走上了幸福的第一步,原以为自己会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倾心相爱欲托付终身的李甲竟为了一千两银子把自己给卖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没有心存侥幸心理,没有去乞求李甲,也没有用箱中的百宝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因为她知道乞求讨不来做人的尊严,金钱亦买不来真正的爱情。她想要的不是李甲这个人,而是一颗能与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心。当得知被李甲出卖,发现这颗心原来是冰冷而僵死的时候,她那眼看就要实现的希望和幸福一下子成为了泡影。她当众指责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5]517她向公众证明自己虽为烟花,却系真情,是“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5]517最后,她抱持百宝箱跳入了滚滚的江涛,对迫害她的封建势力提出了最有力的控诉。杜十娘的死,是情到极致的一种升华,她独立的人格和一颗笃定爱情的赤诚之心至今让人感动。

如果说杜十娘的幸福中途夭折,让人无比惋惜的话,那么,莘瑶琴最终的幸福收场,则让人欣慰之至。《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因为战乱和父母失散,被骗误入风尘之中,因色艺俱佳,成为名倾京城的花魁娘子,但是她渴望早日从良,脱离青楼这片苦海。当她遇到秦重时,便被他的一片深情厚意所深深感动,深感“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6]63爱情的火花已经迸发出来,但是终因门第观念在她脑中作祟,仍难成姻缘之事。后来,吴八公子烧琴煮鹤的恶作剧,对花魁娘子进行百般羞辱,促使她沉睡的灵魂猛然醒来,看清了自己的地位,毅然选择了一个卖油小贩为终身伴侣,对秦重大声喊出我要嫁给你的心声。这种抉择是对当时门当户对、才子佳人婚姻模式的彻底否定,同时歌颂了市民阶层以感情为基础的美满婚姻。

(二)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的爱情观

在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社会里,“大家闺秀”在恋爱方面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心甘情愿成为被人使唤的工具从而失去做人的基本权力;要么为了自身的命运而遭受或将死去的悲剧性折磨。她们曾经尝试过自由恋爱,但结局往往都以悲剧收场。因此,虽然她们一直在努力,但是最后没有也不可能获得在自由平等和相互了解基础上达成的合乎人性的幸福婚姻。“三言”中这类女性形象,与以前不同是,她们主动争取获得幸福婚姻的自由,这种勇气和胆量都超过了以往的妇女。她们的爱情悲剧减少了,开始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吴衙内邻舟赴约》中,贺秀娥是一个敢于并勇于大胆追求幸福的女子。文中讲述了一段荆州司马贺章之女贺秀娥与长沙通判吴度之子吴衙内两情相悦,私自通好,自订终身的爱情故事。贺秀娥出身于宦官之家,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女子本应足不出户,乖乖地在闺房里做些女红,只等父母来为其把终身大事定好。可是,一次机缘巧合使她遇上了仪表堂堂、举止不凡的吴衙内,两个人一见钟情,私定约会,并在舟中成其好事。事后,两人又想尽办法来遮住父母耳目。吴衙内被困在秀娥船中,每日只能躲在床下,秀娥将饭菜节约下来供应吴衙内。过了一段时间后,事情败露,吴衙内被责回家。但父母为保全女儿的名节,也只能成全这对姻缘。秀娥这一先斩后奏的做法,在当时封建社会是极其叛逆的,她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经父母,不用媒妁,自己把握了自己的幸福。她的这种行为是对压抑人性、压迫妇女的封建文化的一种批判和挑战,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她们二人最终的幸福结局,说明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和道德观已经渐趋瓦解。

(三)出身市井的“小家碧玉”的爱情观

晚明时期,市民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有着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要求,同时有着与封建道德标准不同的审美倾向。虽是市民阶层出身,但是她们有着无比强烈的爱情追求,反对包办、买卖婚姻这种习俗,有着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桀骜不驯性格和坚持不懈的反抗精神。她们张扬“人欲”,蔑视礼教,以一种全新的妇女形象出现,在她们身上不仅体现了被压迫妇女渴望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她们对封建统治意识的反抗。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塑造了慧娘这样一个敢于和封建礼教相对抗的女子形象。慧娘原本与裴政有婚约在先,但她与玉郎的一段巧遇,使得这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终化为泡影。慧娘与玉郎的奇遇巧合,始于双方兄妹的一段婚姻。刘璞和珠姨的婚期将近,刘璞却突然病倒,按理本应推迟婚期,可刘妈却信守封建婚姻的陋习,以“冲喜”为名,坚持如期举行婚礼。孙寡妇不想让女儿守活寡,无奈之下,只能想出以玉郎代姊的主意。正是这样,才给了慧娘、玉郎一见钟情的机会。拜完堂后,便入洞房,盖头揭开后,二人彼此欣慕对方。紧接着,二人又有了私自通好,自订终身的机会。刘妈让慧娘跟“嫂嫂”在新房里睡,一夜之间“姑嫂”便成为了夫妻。这是慧娘作出的选择,是不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约束的自由结合,如此违犯封建礼教的越礼行为,在当时是要遭到封建卫道士们唾骂的,可作者却对二人的越礼行为大加赞誉,并热情洋溢地表现二人爱情的幸福。慧娘和玉郎“海誓山盟,倍加恩爱”,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慧娘忠诚于爱情。她对玉郎说:“君若无计娶我,誓以魂魄相随。”[6]175她还对刘妈说:“求爹娘辞了裴家,配与玉郎,若不允时,拼个自尽便了。”[6]176在公堂之上,她对乔太守说:“况与孙润恩义已深,誓不再嫁。若爷爷必欲判离,贱妾即当自尽。”[6]182最后,乔太守在判词中写道“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6]184肯定了以彼此互爱为初衷这一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作者塑造了慧娘这一自择佳偶,忠贞不移的女性形象,同时颂扬了同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进行对抗的大胆行为。作者借乔太守之语来反抗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锢,承认“人欲”、“人情”的合理性,并且肯定了情欲的不可抑制和正当性。他的这种情教思想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与蒋兴哥本来是一对恩爱小夫妻,却因丈夫外出经商时,妻子呆在家中有了外遇,于是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分开了,但经过波折后又重新获得了团圆。在描写这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经过时,作品比较强调双方的感情纠葛。新婚之时,他们夫妻恩爱有加,不忍分离,分别之后,作者又用种种笔墨渲染王三巧因想念丈夫而感到生活上的寂寞,而蒋兴哥知道妻子有外遇后,一面很是恼火,一面却“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得蝇头微利,撇她少年守寡,弄出这等丑来,如今悔之何及。”[7]27休妻之时,蒋兴哥虽然在休书上写下“七出之条”之类的字句,但还是念及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是不愿意明说,表明他“虽则一时休了,心中好生痛切”[7]30的心情。过了几年,王三巧已改嫁知县吴杰,可当她知道蒋兴哥遭遇官司之苦时,又想起旧日恩情,哭求吴杰搭救,最后蒋兴哥得以开脱,和王三巧见面,夫妻终获团圆。蒋兴哥的矛盾心情、王三巧的失贞以及她对蒋兴哥的爱恋,从封建道德观念的角度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统一的,但是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却使它们得到统一。封建阶级所鼓吹的妇女宁可饿死也不愿失节的封建贞操观念,逐渐淡化褪色,失去了其支配作用。反而不断强调,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突出对人性、人格、人情的尊重,体现了一种进步的婚姻观。

不管是杜十娘因所爱之人无德而酿成的爱情悲剧,还是莘瑶琴、贺秀娥、慧娘来之不易的爱情喜剧,都使我们感到了人性的复活,体会到了人的价值,而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得到蒋兴哥的宽恕,也同样使人感到一种人情美。这些作品中,冯梦龙“醒世”、“醒人”的情教思想不时渗入其中。

二、施展才智,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性

自古以来,社会只是男人的社会,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女性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生存权利。千条万条的清规戒律加在她们身上,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数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妇女身上,封建统治阶级早就为她们设计好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模式——贤妻良母。这一模式及其实质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封建意识对广大妇女的精神麻醉作用,即妇女只能当驯服的工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封建社会的“至理名言”,不知残害了多少女性。一直到晚明时期,深受先进思潮影响的冯梦龙勇于为妇女正名,反对封建社会历来认为妇女智商低于男子的谬论,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冯梦龙说:“语有之‘男之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乎?”[8]他对轻视妇女地位的封建礼教及其自身矛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和嘲笑。作者在其“三言”中塑造了这样两类女子形象。

(一)才华横溢的女子

“三言”中描写了一大批聪慧且富有才华的女性,作者不惜笔墨对她们进行重墨刻画,对这些女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冯梦龙在“三言”中说过:“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哪见逊公卿。”[6]226“有些聪明的女子,一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这都是山川秀气,偶尔不钟于男而钟于女。”[6]226能文善赋的女子在“三言”中有很多,不过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苏小妹。

《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写苏小妹“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6]228“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6]228天资禀赋自然令人羡慕,但苏小妹那种蔑视“女子无才便是德”气概和苦读诗书的刚毅性格更是令人无比钦佩。她出身名门之家,刚满十岁便可以从容地读出父亲苏老泉的诗句,续写诗句竟使老泉深感言辞和意境极其美妙,不禁感叹:“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6]229从此之后,更加爱其女,教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工督之。苏小妹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在娘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从此自由读书学习。等到年岁渐长,才学渐进,又赢得了爱情、婚姻上的自由平等选择。在选择女婿时,她看中了秦观的文才,老泉欣然相允。与秦观的东岳对答则充分体现出苏小妹的才华,经过一番精彩风趣的对答之后,得到了秦观的肯定。苏小妹的才情和脱俗,在“三难新郎”的情节中表现得最有风趣。第一难是作诗,第二难是猜谜,这都没有难倒秦观,第三难是对句,给出上句“闭门推出窗前月”,让新郎对下句,秦观初看时觉得很容易,但细想起来果然很是巧妙。夜已三鼓,仍然构思不出,真是活活地急坏了一代名流秦少游。如果不是好友苏东坡的启发点拨,新郎真没准会在庭中转磨一夜,在外厢被罚读三月了。秦少游作为一代才子,五六岁时即开始对句,自信“不足为难”,可生生地被难住了,可见苏小妹的才学比他要高出一截。明代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也使得苏小妹的形象更富有时代意义。苏小妹在新婚之夜以己才学一试新郎,这对封建礼教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夫随夫”的腐朽思想是一个尖锐的抨击。

(二)睿智聪慧的女子

“三言”中有这样一批女性,她们虽然是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弱者,但她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们不是任人宰割、坐以待毙的羔羊,她们努力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命运,她们的睿智让人佩服。其中,闻淑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闻淑女是个外表看似柔弱却智勇双全的女子。她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才有智、有胆有识的女子。当丈夫沈小霞蒙难,将被押解上路之时,她不顾自己已有两个半月的身孕,自荐跟随相伴,沈小霞因其怀有身孕,且此行凶多吉少,不忍看她与己同死他乡。闻氏道:“老爷在朝为官,官人一向在家,谁人不知?便诬告老爷有些不是的勾当,家乡隔绝,岂是同谋?妾帮着官人到官申辩,决然罪不至死。就使官人下狱,还留贱妾在外,尚好照管。”[7]665沈小霞本来素爱淑女有才有智,只得答允。在路途上,她机敏警觉,最早发现了两个差人不怀好意,及时提醒丈夫小心提防。当沈小霞筹划脱身计策之时,她果断地表示:“官人有路可走,奴家自会摆布,不劳挂念。”[7]666从而打消了丈夫的后顾之忧,特别是沈小霞依计逃脱之后,她为掩护沈小霞,转移视线,更有一番精彩的表演:先是“噙着眼泪,一双手扯住两个差人”,[7]672口口声声要讨还丈夫;继而是“拦住出路,双足顿地,放声大哭”,[7]672向店家及众人诉说自身所遭受的苦楚,咬定是两个差人受到了严府的嘱托而谋害了自己的丈夫;进一步则是击鼓以告官,“哭倒在地,口称泼天冤枉”,[7]674到得公堂上更边哭边闹,说的句句在理,将两个差人辩驳得哑口无言;后来到尼姑庵住下,仍隔几日便到州里寻死觅活地哭闹。在这一过程中,她行为泼辣,言辞犀利,一切都合情顺理,毫无破绽,而且处处符合小妾的身份,使一个勇敢机智的女性形象有血有肉地凸显出来,她的“才智”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最终,闻淑女以其智慧拯救了丈夫的性命。

冯梦龙对自己笔下的优秀女性敬爱有加,书中不止一次发出聪明的女子胜过男的感慨。这是作者对优秀女性所发出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女性群体的一种警策。

纵览“三言”中的女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光彩熠熠、鲜活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洋溢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情,她们的大胆,自信,不媚俗,不依附,让人惊叹不已。她们告别了古代女子唯唯诺诺的文学形象,开始以另一种“巾帼英雄”的姿态出现在文学舞台上。她们敢于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和批判,敢于争取人格的独立和婚恋的自由,虽然没有改变封建“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却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为以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奏响了第一篇乐章。“三言”中不朽的女性形象,成为女性文学长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元阳真人(上古).周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冯梦龙.情史类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明)冯梦龙,(清)王廷绍,华广生.明清民歌时调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9-270.

[5]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7]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8]冯梦龙辑,齐琳、王云点译.智囊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705

猜你喜欢

冯梦龙封建礼教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的谜语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