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12-08-15牛燕军
牛燕军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在新疆的发展和稳定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不断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实现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必须不断分析和研究新形势、新挑战,并相应地不断调整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策略和内容等,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引导教育各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新疆的历史、民族与宗教,自觉抵御和防范各种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侵蚀和破坏,澄清观念、辨明是非,真正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使高校真正成为阻止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有力屏障,成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后盾,成为培育新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一、新时期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等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分裂活动的破坏
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新疆的分裂宣传及破坏活动,在新疆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活动也一直非常频繁活跃。新疆高校作为现代知识和信息的交汇地,在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培养、观念的形成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新疆高校,将高校作为其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和突破口,将高校大学生作为他们极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重点宣传对象,以扩大其分裂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还不够高,民族分裂分子通常以民族、宗教等作为幌子,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反动思想的散播宣传,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和迷惑性,对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打牢夯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础,坚决抵制和防御这些反动思潮,将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对高校甚至全社会的民族团结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
(二)现代信息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构成新挑战
现代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普及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接受知识和讯息的渠道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很好适应这些新变化、新挑战。其次,现代信息和科技的独特性加大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拓展了大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的同时,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开始泛滥,再加上现代信息传播显现出的快捷性、隐蔽性、自由性等特点,高校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加大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最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兴起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新要求。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还普遍存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够高、意识不够强、观念更新不够快等问题,在思想和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宗教对新疆高校的影响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难度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目前全疆共有10个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占全疆总人口的50%以上,宗教对于新疆各族群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较为浓厚的宗教氛围中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宗教意识和行为。尽管国家法律明确禁止高校大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但是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不仅在信仰人数上呈逐年增加趋势,在信仰对象上也日益多样化,除伊斯兰教外,还出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作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阵地,宗教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显著增加,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极端宗教组织也加大力度向高校渗透破坏。以“伊扎布特”组织为典型代表的极端宗教组织以宗教为旗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高校散布极端宗教思想,培植极端宗教势力,从事民族分裂活动。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打击和防御力度,但是毒瘤仍未完全铲除,对高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危害仍然不能低估。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
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单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程度和范围相对有限,进入高校后,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心理也必将发生一定的转变。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增强,更加关注和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例如,更加注重本民族的社会地位,更加关注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本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注重本民族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更加关注政治上的参与程度等。由于涉世不深、思想不成熟、自制力较弱等原因,很容易导致不同民族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的分歧,无形中强化民族间的分界意识和隔阂心理,助长狭隘的民族意识,增加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
二、新时期加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毫无疑问,教师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就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高校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方面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具备较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还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贴近各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各族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切实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核心,以“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四个认同”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将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其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不断加大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高校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宣传和组织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不断营造浓厚的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演讲朗诵比赛、特色体育活动、主题班会,以及利用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庆祝活动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传播手段,不断增进各族大学生的感情,加深各族学生间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包容尊重、互助协作、开放进取等现代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各族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高校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和谐民族关系。
(三)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和环节。通过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机会,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也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以及各民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新风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不断坚定大学生为家乡建设立志向、长才干、做贡献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激励各族大学生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夯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牢固根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年实践也有力地证明,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更容易受到各族大学生的接受和喜爱,也只有把民族团结教育寓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艾政文.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
[2]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3]杨丽,姜勇.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8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R].2009-12-29
[5]海秋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J].社科纵横,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