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城市夹心层住房保障问题的构想
——以新毕业大学生为例
2012-08-15卞雅琼
卞雅琼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关于解决城市夹心层住房保障问题的构想
——以新毕业大学生为例
卞雅琼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通过对城市夹心层及我国住房问题脉络的分析,对于城市夹心层中新毕业大学生群体的住房现状进行介绍,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新毕业大学生入职过渡期间的住房保障对策的构想。
城市夹心层;新毕业大学生;住房保障;构想
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全体国民“住有所居”的宏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由于低收入群体的特殊性,这个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问题得到了足够重视并逐步得到了解决,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福利性住房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在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的同时,一个新的住房弱势群体出现了,这就是“城市夹心层”,即中等收入或是中等收入以下收入群体。这个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已经成为住房保障体系中又一个薄弱环节。
一、城市夹心层的含义及构成
城市夹心层,顾名思义,是指不上不下的一个阶层。在城市中,处于这类阶层的群体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资格申请经济适用房,成为城市中住房保障无法惠及的一个群体。新毕业大学生、青年教师、年轻公务员、青年医生等刚步入职场的青年人是这一“夹心层”的组成主体。这一阶层的一些显著特征有:岁数年轻化、工作经验少、自有资产较少并且社会资源相对稀少。住房问题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此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定居城市,其生活方式的需求开始转变。但是却因为户口的问题导致没有资格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与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医生、年轻公务员相比,城市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更没有能力负担商品房的购买,与城市的低收入群体相比,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亦没有申请福利性的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条件。
二、我国住房问题的发展脉络
(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的标志
1978年及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住房问题的住房改革的总体设想,即“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设买房”,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始。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
1.改革住房建设的投资机制。即由原先的国家和单位为住房投资主体改为由国家、单位、个人的合理负担。减轻了国家和单位的负担,把个人纳入到住房建设的主体中去。
2.改革住房分配体制。由单位分配住房逐步过渡成个人独立购买住房。
3.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把市场中的商品房和政府主导下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相结合。建立了商品房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
4.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我国住房问题的发展
我国的住房问题,可以形象的说是正在经历一个 “倒U型”的曲线,住房问题的冲突由无到有,有缓和到尖锐,再到逐渐缓和的过程。
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住房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在1998年停止了住房的实物分配并逐步实现住房的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在此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2.在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途中,此行业的利益泡沫也越来越多,逐渐造成房价上涨势头迅猛的现象。房价的不断飙升,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青年人买不起房,逐渐沦落为城市住房中的城市夹心层。
3.2010 年《中国经济蓝皮书》的数据显示,85%的中国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尤其以中低收入群体(夹心层包括在内)的住房问题突出,中低收入群体成为住房“真空人群”,住房问题冲突加剧。自此,201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两轮严厉的调控,但是房价上涨的势头依然很强烈。据统计,2010年11月,全国70个大城市房价环比上涨0.3%。
4.2010 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的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的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住房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三、新毕业大学生的住房问题
在城市夹心层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群体--新毕业大学生。这类人群在毕业走上社会之后,除就业问题之外,又遇上了一大拦路虎——住房。下面,我们就以大都市中的新毕业大学生为例,来看看他们遇上的住房问题。
“蚁族”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是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蚁族”原先也是不为人知的一个群体,自2010年初,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北京两个“蚁族”的探访,直接将解决“蚁族”问题纳入到了政协代表提出的提案之内,至此,“蚁族蜗居”正式成为了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蚁族”群体的特征主要有:
1.受过正规大学的教育,平均年龄在22~29岁之间,90%属于80后。
2.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处于弱者地位。
3.80 %任职于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之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算不得绝对意义上的“穷人”。
4.绝大部分受到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本市户口的他们,没有资格条件去申请经济适用房或是廉租住房。
这些新毕业大学生的特征,导致他们游离于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之外,成为一类灰色人群。当然,被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排斥在外的不止是他们,还有另一类人群,即城市化的农民工。对于这些人群,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不可以对他们也进行一些住房上的保障,使他们在居住权上享有和本市人口一样的权利呢?
四、关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构想
(一)预留一定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名额
这个方案是以政府为角度提出的。既然在城市中国家大力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来满足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那么,我们可否在一定的名额之内预留特定的名额数,为新毕业大学生的住房问题提供一个便利,弱化户籍制度带来的分化。当然,这个举措也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本城市做贡献。
(二)就职企业为新毕业大学生有偿提供过渡期住房
一般在大学生就业的最贫困期是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处于试用期加上对新就业城市的不熟悉,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工资都会用于住房上。如果这时候企业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过渡期间的宿舍,即使不是全免费的,也会少去他们的不少负担。可以实行有偿提供,公司(工厂)补助一部分,员工自己缴纳一部分,但是有一个期限限制,来帮助他们度过入职困难期。
(三)构建一个“四级救助圈”
由于中间群体的需求多层次性以及复杂性,我们可以借着构建一个“市、区、街道和社区的四级救助圈”来保障这些夹心层和边缘户的住房问题。使这些群体可以向社区求助,可以由社区归纳总结中介的住房信息,由社区作保,来免除他们的保证金,减少入职过渡期大学生的资金负担。
(四)建立一个广泛的网络平台
其实在现在的网络生活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关于住房的网络信息,比如58同城,赶集网等。但是在网络中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是否安全化,我们在登录这些网站的时候首先担心的就是会不会上当受骗,当然,租房的一方也在考虑租房人的信息真实性。那么,既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由政府进行信息筛选可不可以呢?我们对政府的信任会让我们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由此看来,建立一个政府的网上住房信息平台是必要的。
(五)可以建立一个类似NPO的大学生互助组织
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和互助精神的组织,在城市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大学生住房互助组织,这个组织的作用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到企业拉取赞助建立一个基金,或者由“老生带新手”,由已在城市立足下来的大学生来帮助刚进入这个社会,还处于过渡期间的新毕业大学生。
五、小结
以上是作者对于构建一个新毕业大学生入职过渡期住房保障体系的构想,也许在现在的条件下不是那么容易实行或达到,但是笔者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一定会为处于弱势群体、城市夹心层的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住房环境。
[1]李晓明.对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J].知识经济,2011,226(10)(下).
[2]王成成,王晓辉.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J].经济管理,2011-09.
[3]汪冬梅,孙召亮.房地产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9).
[4]胡小武.第四弱势群体:“蚁族”大都市就业与可能的前景[J].社会工作,2011,211(2)(学术版).
[5]祝建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整与转型——地方实践与制度重构[J].学习与实践,2010,(9):131-140.
[6]郭士征,张腾.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元到四维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0,(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