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肠梗阻32例
2012-08-15李芬如傅小云
李芬如 傅小云
(江西省新干县人民医院 新干331300)
2008年1月~2011年9月我科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活血化瘀、理气通腑之活血承气汤治疗腹部手术后导致的肠梗阻32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男18例,女14例。原发手术史: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1例,球部溃疡胃切除术或穿孔修补术6例,子宫肌瘤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输卵管结扎术3例,宫外孕手术3例,剖腹产手术2例,外伤后内脏破裂修补术5例。手术后肠梗阻发生时间1个月~15年。
1.2 临床表现 32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较腹痛明显;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X线腹部平片均提示不全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20例,肠鸣音消失6例,肠鸣音亢进6例;体温、血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1.3 治疗方法 在加强监测生命体征的基础上采用:(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以减少肠道压力和负担,待肛门排气排便后拔除胃管。(2)补充能量和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患者有较强的防御能力。(3)使用广谱抗生素,一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加甲硝唑,时间3~7 d。(4)中药活血承气汤由胃管注入:桃仁、枳壳、泽兰、厚朴、乌药各10 g,赤芍 15 g,生大黄(后下)、当归、莱菔子各 20 g,芒硝 15~20 g(另冲服),水煎 2 次,取汁 300 mL,每次用注射器抽取药液50 mL注入胃管(注入前先抽空胃内液),每2~3小时注入1次,至肛门排气排便为度。
1.4 治疗结果 32例经48 h治疗后肛门排气排便30例,2例48 h肛门仍未排气排便,腹部胀痛不缓解而转普外科手术治疗。30例中胃管内注药后4~8 h排气排便 8例,8~12 h排气排便 7例,12~18 h排气排便 5例,18~24 h排气排便 3例,24~36 h 排气排便4例,36~48 h排气排便3例。
2 病案举例
陈某,男,21 岁,住院号:20101157,农民。2010年11月5日因持续性腹胀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 h入院,腹痛呈阵发性加剧,无放射,伴恶心,小便正常。查体:T37.8℃,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腹部稍膨隆,未见胃型及肠蠕动波,右下腹可见一手术瘢痕,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减弱。1年前在我院行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血常规:WBC 13.6×109/mL,N 78%,L 22%。血、尿淀粉酶均正常。X线腹部平片示:右上腹部可见2个气液平面征象。治疗方法:(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抗生素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4)中药以活血化瘀、理气通腑为法:桃仁、泽兰、枳壳、厚朴、乌药各 10 g,当归、赤芍各15 g、生大黄(后下)、芒硝(另冲服)、莱菔子各20 g。水煎2次,取汁350 mL,用注射器抽取药液50 mL注入胃管(注药前抽空胃液)后夹管,每2小时注入1次。注药2次后出现肛门排气,腹胀减轻,注药后5 h患者排便2次(1次干结便,1次稀软便),腹痛消失。中药去芒硝,大黄改为10 g,口服用药,第4天复查血常规、粪常规均正常后出院,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本病的病理基础为手术创伤及长时间肠管暴露造成的肠管损伤,以及术后自体血液和组织碎片的留存,刺激腹壁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造成肠管无菌性炎症水肿和粘连。常见的诱因是:暴饮暴食和激烈的肠蠕动及体位的突然改变,使粘连近端肠襻的位置改变,增加粘连处肠腔狭窄程度,如不及时纠正肠管狭窄,将造成肠管缺血坏死,引起肠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组病例在用药48 h后肛门仍不排气排便即请普外科会诊转手术治疗以确保患者安全。
本病属中医“便秘、腹痛”范畴。腹部手术损伤气血,导致气滞血瘀,腑气不通,实热闭结,不通则痛,而现腹痛腹胀、大便秘结;胃以降为顺,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通腑为法,药用桃仁、赤芍、当归、泽兰、大黄活血散瘀,枳壳、厚朴、莱菔子、乌药理气消胀,大承气汤理气通腑,泻热通便:诸药合用使瘀血散,腑气通,腹痛自除。用药方法尤应注意:注药前应抽空胃内液,每次注入药量以40~50 mL为宜,以不加重患者腹胀感为度,注药时间以2~3 h 1次为宜,腹胀程度轻也可适当缩短两次注药间隔时间,两次注药间隔期间尽量不抽胃液,以保证药液在胃肠道中的停留吸收。根据患者腹胀程度和药物吸收情况,每日给药1~2剂。肛门排气排便后改为口服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