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古代文学选目浅论
2012-08-15邱瑰华
高 深,邱瑰华
加强古代文学教育,以抵制文化快餐对年轻一代的侵蚀,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据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①《语文》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二年级下册,2002年版;三年级上、下册,2003年版;四年级上、下册,2004年版;五年级上册,2005年版;五年级下册,2009年版;六年级上、下册,2006年版。收入的古代文学作品共有古诗词48首、故事改编18篇、文言文9篇。古诗词48首,比重最大,这是合宜的。因为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代优秀诗词浩如烟海,而诗是语言最精练、最优美,感情最丰富、最深挚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感染力量。背诵古代诗词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但就后两类内容来看,则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改编不当。涉及古文部分的总计才27篇,而故事改编就占了18篇。其中改编古代寓言8 则:《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南辕北辙》(《韩非子·五蠹》)、《纪昌学射》(《列子·汤问》)、《扁鹊治病》(《韩非子·喻老》)、《惊弓之鸟》(《战国策·楚策四》)、《坐井观天》(《庄子·秋水》);改编古代散文或小说中故事10篇:《盘古开天地》(《三五历纪》)、《女娲补天》(《淮南子》)、《夸父追日》(《山海经》)、《司马光》(《资治通鉴》)、《称象》(《三国志》)、《西门豹》(《史记·滑稽列传》)、《将相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草船借箭》(《三国演义》)、《除三害》(《搜神记》)、《晏子使楚》(《晏子春秋》)。以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正是吸引儿童学习古文的最好契机,不应该改编成现代文。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古文,在老师讲解后,对于故事内容必定能理解,这是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所决定的。将古文改编为现代文后,古文所传达的古汉语的句式、语法、气韵、风格尽都丧失,劳而无功。如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扁鹊治病》一篇就是对《韩非子·喻老》篇中“扁鹊见蔡桓公”一段的改编。根据原文,由于桓侯的讳疾忌医,扁鹊实际上并未给桓侯治病,只是记载了扁鹊出于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几次主动进见蔡桓公的经过。所以入选题目拟为“扁鹊治病”并不恰当,直接以“扁鹊见蔡桓公”为题即可。在原文中,作者以“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出”、“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出”、“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出”[1]反复记载扁鹊恳切劝谏蔡桓公治病的经过,与后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形成鲜明对比,在简洁的叙述中这种对比显得更为分明。但改编成现代文后,一次见面的经过用一个自然段表现,三次见面就用了三个自然段,这样,对比就不明显了。其次,原文结构清晰,语言平实,并无难懂的句式和词汇,不存在改编的需要。再次,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改编成现代汉语,往往受不同时代观念的影响,人为地改变其文化蕴涵,这就不利于学生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如原文中“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一句,教材改为“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在古人的观念中,生死大权最终掌握在“司命”的手里。去掉这一句,“司命之所属”改为“只能等死”,直白得不合情理。对于“死”古今向来是忌讳的,总要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如此改编,有百害而无一益。
又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是根据《晏子春秋》原文改写的。兹举原文中两段对话为例来分析改编之缺陷。原文中有两处记叙晏子机智的应答。一是当楚王问:“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回答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2]389另一处是正当楚王和晏子饮宴时,楚王使人押一个齐国的盗窃犯来,问晏子说:“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回答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392晏子的回答风趣、机智,语言平实,故事情节简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懂,不存在改编的必要。特别是“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两句,既精炼又形象,比喻新奇、恰当,且对偶工整,哲理深邃,实在是背诵之首选。改写后则索然无味了。古文改编成现代文,一般都有上面所说的问题,得不偿失。
二、缺少哲学经典。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共有9篇,且皆着眼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杨氏之子》(《世说新语》)、《伯牙绝弦》(《列子·汤问》)、《学奕》(《孟子·告子》)、《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临死前的严监生》(《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红楼梦》)、《猴王出世》(《西游记》)、《景阳冈》(《水浒传》)、《孔明智退司马懿》(《三国演义》)。以阐发哲理为主的议论文一篇都没有。如先秦说理散文《老子》、《墨子》、《论语》、《荀子》、《韩非子》等等丝毫没有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先秦说理散文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产物,观点不同,势如水火,然皆自圆其说,有独到的造诣,哲理深邃、语言精粹,最适宜诵读。这些先秦经典,经过历代研究整理,版本的错讹都得到了校勘,可以让孩子们在记忆力最佳、接受能力最强的年龄段学习识记这些名篇。不用担心小学生不懂,不是等他们明白了才去教,而是教后让他们慢慢明白,这是古代语文教育最成功的经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不仅诗歌诵读如此,古文诵读也是如此,多背多记古文名篇,自然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缺乏对经典的普及力度,学生就缺乏鉴赏经典的能力,以至于文化快餐铺天盖地,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重智轻德倾向明显。除诗歌外,小学语文古代文学部分内容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德育的内容比重太轻,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在27篇古代文学中,仅有《扁鹊治病》、《西门豹》、《除三害》、《将相和》4篇课文明显具有德育因素。我们古代文学作品历来不乏德育的内容,如爱国爱民、谦虚好学、勤劳刻苦、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有错就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一诺千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等美德。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文学中的德育要素,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当前社会日益开放,道德滑坡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容易导致小学生好逸恶劳、不求进取、自私自利、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等不良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编选应加强德育的分量,以优秀的作品教育、鼓舞、感染、熏陶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学部分体裁不够多样。从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部分篇目可以看出,入选的古代文学作品除诗歌外,多属于叙事类作品,如神话故事、史传散文中的故事、小说中的故事、说理散文中的故事,其他常见体裁如议论文、说明文、游记、书信、铭文、箴言等都没有涉及。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体例、特色、风格,加上作家独特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为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文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浩如烟海,为我们文学精品走进课堂提供了借鉴。顺应小学生记忆力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的年龄特点,精选古代文学名篇,精心设计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
[1]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6.
[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