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位推进模式在诗歌分析中的应用

2012-08-27

关键词:主位全诗语篇

刘 玮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引 言

诗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被用来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诗歌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必须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对于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也应建立在对诗歌语言本身的研究之上。因此,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可能会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传递展示更加客观的分析途径。事实上,伴随着文学文体学的发展,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既然任何文学文本都是用语言建构的‘虚拟世界’,那么通过描写和分析作者选择的语言成分及其产生的特定文体效果,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的意义和艺术价值。”[1]13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可以用语言学理论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黄国文教授指出“对同一个语篇,不同的分析者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突出部分,分析重点的取舍还取决于语篇分析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兴趣”。[2]本文将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来分析诗歌主题,研究主位推进模式在诗歌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并由此探索诗歌独特的文体效果产生的原因。

一、关于主位、述位、主位推进模式和主述位迁移理论的论述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在分析语篇功能、翻译和语言教学等领域都起到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对诗歌的分析却鲜有专述,这说明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

(一)主位和述位概念

主位和述位概念滥觞于布拉格学派。以马泰休斯(V.Mathesius)为首的布拉格学派对传统语法学加以改造,提出了被后来西方语言学家称为“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的“句子实义切分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说:“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义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表达的出发点 (即在该语境中已知的和容易得知的东西,说话者既由此出发)和表述核心 (即说话者关于表述出发点的所述内容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并指出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示新信息。[3]需要指出的是,主位和述位这一对术语是德国学者(K.Boost)后来才提出来的。[4]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接受了布拉格学派关于主述位的概念,并从功能的角度对主位进行了重新定义。韩礼德认为,主位“是信息(message)的起点(point of departure),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 (the element with which the clause is concerned),[5]97可以看出,韩礼德不仅把主位看作是句子信息组织的起点,还把它看作是句子的话题,并且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对主位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

(二)主位推进模式

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当某个句子没有上下文而处于独立的语境时,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语篇中,情况就会有所变化。绝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progression)。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6]由于语篇体裁各异,话题众多,篇幅不一,这种联系和变化在语篇中看似无章可循,但事实上,主位的选择却受到一定的制约。国内外不少语言学家对主位和述位的排列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捷克学者达内施(F.Danes)通过大量的观察,首先总结出了主位变化的五种基本模式,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戚雨村教授曾对这五种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戚雨村,1993)徐盛桓教授总结了主述位的四种发展模式。[7]并论证了主位——述位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七种逻辑关系。黄衍教授提出七种主位推进模式,[8]胡壮麟教授提出三种推进模式,[9]144朱永生教授对这些探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种主位推进模式,[5]103-104本文拟借鉴这四种模式对诗歌语义进行分析。

(1)主位同一型(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2)述位同一型(即主位不同,述位相同):

(3)延续型(即后一句的主位由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中的一部分充当):

(4)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主位或述位的相同是语义上的,而表述形式上并不是完全的一致,关于这一点徐盛桓做了详细的分析,把语篇前后主位或述位相同的关系归为七类:(1)完全重复同一个词语;(2)用代词替代;(3)用上坐标词去重复(4)用同义或近义词去重复;(5)用概括词去重复;(6)释义;(7)部分重复。[10]

(三)主位和述位的迁移

主位——述位的发展模式仅仅是对众多的语言素材的抽象的概况,是一些基本的类型。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由于思想表达的复杂性、参与者的不同关系、外界因素的干扰,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过程都比较复杂,几种模式会交替地穿插在其中。因此,“一段话语,不一定都按原思路径直发展下去,而是可能有曲折、有迂回、有枝节、有波澜。反映在句子之间的联系上,就是主位、述位的衔接会在上述四种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发生某些变化,发生主位、述位的迁移。[7]6合理的迁移,有助于语言表达,灵巧多变,跌宕多姿;不合理的表达,则使语言表达条理混乱,前后脱节。[10]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由于诗人要凭借丰富的想象来抒发情感、吐露胸臆,因此思维常常处于跳跃分散的状态中,从而导致主位和述位迁移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推进中断的地方,因为这里即是主位—述位迁移的地方,而探究引起迁移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及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二、主位推进模式在诗歌分析中的应用

以下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山宗师、“湖畔派”诗人领袖、最伟大的自然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孤独的割禾女》。华兹华斯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并承受了希望和理想破灭的打击后,选择了隐居山林,消磨余生。他的诗歌抨击了工业大发展对大自然和人类灵魂的无情破坏和摧残,揭示了19世纪人类的孤独与惶惑,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因此诸如孤独、孤寂、寂寞这样的词语和具有孤独形象的人物经常出现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之中,《孤独的割禾女》正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诗人在这首诗中利用苏格兰高地上一位年轻的割麦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作为线索贯穿全诗,并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包括比兴、反诘等来表现割禾女的孤独形象。事实上,诗人是通过对诗中人物的关爱来反映其孤寂的心灵,同时反衬和突出诗人自身的孤独之感。下面我们尝试用主位推进理论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诗篇来表现“孤独”这一主题的。

首先我们按照前后顺序把全诗的主位排列出来:

通过对这13个主位的考察,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诗人创作全诗的思路。诗人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把全诗打造成一部画面优美、音乐空灵、意境深远的纪录片,而诗句则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幕外音,读者仿佛在诗人的引领下,亲临苏格兰高地感受所见所闻。T1“Behold her”在诗篇开头就用祈使句引导读者对诗歌的主角割禾女进行关注,以悠远辽阔的高地田野为其背景来她的孤寂之情,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T2、T4引出的祈使句更是在视觉画面的背景上叠加高亢悠扬的歌声,营造了空谷传音的效果。在这样的情景下,谁还忍心去打扰割禾女的遗世独立的孤独状态。“Stop here,or gentle in the field!”,我们只想和诗人一起慢慢沉浸于姑娘用心吟唱的孤寂之曲。T3副词“alone”通过主位前置(thematic fronting)取代了主语在句首的位置,成为标记性主位 (marked theme),这一句法变异使孤独的感觉表达得更为明显。T5、T6用孤寂的阿拉伯沙漠中夜莺的歌唱和赫布里群岛上杜鹃的报春与割禾女的歌声进行类比,创造意境,使人联想到空旷、荒凉、沉寂、偏远,既衬托了割禾女的孤独,又把孤独的主题置于空间上扩展开来,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孤独之感无处不在,亘古不变。接下来T7、T8、T9三个主位突然引出了三个疑问句,犹如在美丽流动的画面之外突然响起的振聋发聩的晴天霹雳。这三个疑问在作用和层次上又各有不同。T7“Will no one”引发了诗人对割禾女孤独歌声内容的追问,用了no one,也反映诗人知道没人能回答他的问题的、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因此,他用T8、T9两个相同的主位“the plaintive numbers”以问句的形式来自问自答,形成了前一句是疑问句,后两句是反诘句的表现手法。T10“Whate'er the theme”引出了对刚才问题的总结,T11、T 12、T 13三个相同的主位“I”连续表达了诗人对歌声的无限眷恋,昭示着诗人将继续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的姿态,孤独地反思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并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关注执着地进行到底。

下面,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将主位结构向前推进的。

全诗使用最多的是述位同一型 (共8次,占62%),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述位并不是逐字的重复,我们把割禾女及其歌声作为同一述位。诗人在开篇便以祈使句将读者的眼光定格在割禾女身上,T3、T4、T7和T10到T13又都是从不同的主位将焦点聚集在割禾女身上,说明诗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割禾女的孤独状态进行描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在T7引出诗人对割禾女所唱内容的疑问后,把R7变成了后两句的主位T8、T9,进行了自问自答,以此借割禾女的形象折射了自身孤独的灵魂。而T5和T6是引入的新话题,是对割禾女歌声的类比。它们的突然出现,反映出诗人思路的跳跃,好像是纪录片镜头的突然转换,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更广阔、偏远、荒凉的空间,从而进一步衬托了割禾女的孤独和忧郁。T5和T6在原有主位推进模式上出现了迁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诗歌可以帮助在依次确定全诗主位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信息,从而了解全诗的主位推进模式,感知使用该种推进模式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主位推进有没有发生中断或跳跃,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发生中断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思路。

结 语

诚如王寅先生所言,“思想与诗歌为邻”。[12]495诗歌总是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浓缩其寓意,丰富其内涵,用高密度的信息来表现诗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获得诗歌的意境。因此,我们在分析欣赏诗歌的时候,有必要对诗人的创作思路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方式。对诗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话题的展开,理清诗人连贯的思路,而主述位迁移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发现思维的中断,探究思维跳跃不定的原因,两者的结合为我们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提供了帮助。当然,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首诗歌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笔者曾对《孤独的割禾女》从文体学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所发现的语言现象、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13]通过对这首诗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本文希冀为诗歌分析提供一些实证的客观标准,以帮助读者在客观的标准上能动、充分、有效地对诗歌进行主观理解。

[1]Laura Wright, Jonathan Hope. 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F13.

[2]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

[3]马泰休斯.关于句子的所谓实际切分(张慧芹,等,译)[C]∥王福祥,白春仁.话语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0-17.

[4]戚雨村.布拉格学派和马泰休斯的语言理论[J].外国语,1993(5):54.

[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7,103-104.

[6]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国教学与研究,1995(3):7.

[7]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3-4,6.

[8]黄衍.试论英语主位与述位[J].外国语,1985(5).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4-145.

[10]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36.

[1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教出版,1996:23-24.

[12]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95.

[13]刘玮.永恒的孤独——华兹华斯《孤独的割禾女》文体分析[J].名作欣赏,2009:90-92.

猜你喜欢

主位全诗语篇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劝学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柳树
希拉里败选演讲稿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本期主题:梅花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