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一肩挑”格局下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08-15中共常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晓侣
★ 中共常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周晓侣
衡阳市县市区党委换届后,统战工作、组织工作由一个常委牵头抓,这是对新时期党务工作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为统战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挑战。笔者试从如何在“一肩挑”格局下创造性做好统战工作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深化认识,做到不偏不倚
要深化对“一肩挑”格局下统战工作的认识,为抓准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要知“同”也知“异”。统战工作和组织工作从性质上看,都从属于党务工作;从内容看,都以做“人”的工作为主;从目标上看,都服从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和谐。因此,这两项工作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统战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同”。而它们的“异”集中表现“内”与“外”的差别上:组织工作的对象主要在党内,重心主要在党内,活动范围主要在党内;统战工作则恰恰与之相反,以服务党外代表人士为主要职能。“同”,是统战工作和组织工作相辅相成、共建共赢的基础;“异”,则要求我们把握全局,找准定位。二要知“虚”也知“实”。一直以来,统战工作以做好特殊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党外人士,巩固统一战线为主,工作相对务虚。但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调整,统战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统战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断凸显,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统战工作牵线搭桥,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如何发挥统战优势,协调党内与党外的关系,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形势的变化,要求统战工作必须虚实结合,虚功实做。三要知“利”也知“弊”。统战部长和组织部长“一肩挑”,从有利的方面看,能更好地统筹党内干部与党外干部的合理使用,加强党组织与党外组织的联系协调,形成“团结共事、扎实干事”的良好氛围,同时能进一步精简工作流程,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决策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一肩挑”格局下,工作线长面广,分管领导因精力分散,可能在工作上顾此失彼或因隶属于同一常委领导,两个部门的干部职工在个人待遇、提拔使用上也可能相互攀比。特别是在党外干部的的安排使用上,可能因为达不到“期望”,而让人“失望”,这无疑给“一肩挑”的组织部长或统战部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是“左右为难”。因此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分析新格局对统战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做到因势利导,力求平衡。
二、整合资源,做到互利互惠
要抓住实行“一肩挑”的有利机遇,把两个部门的工作资源有机整合,使之整体更优,效能更好,实现“1+1>2”。一要整合政策资源。在加强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政协委员推选工作等方面,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但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过去,基层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在具体贯彻执行中,因所处方位不同,导致有时理解不一致,步调难统一,甚至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实行“一肩挑”后,要加大政策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席会议协商,对重大政策的贯彻执行出台具体操作办法,消除误解和分岐,统一思想和步调,促进两个领域内工作共同发展。二要整合干部队伍。适应“大统战”、“大组工”格局的需要,坚持统战干部和组工干部两支队伍一齐抓,两支队伍过得硬。在能力作风建设上,相互了解业务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优良作风,做到互促互进。在事务安排上,根据统战工作和组织工作的轻重缓急,精心组织,合理调度,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解决统战工作任务重与队伍编制紧、人手明显不足的矛盾。在经费待遇保障上,健全激励机制,硬化奖惩措施,调动组织工作和统战工作资源优势,挖掘经费来源,保证正当待遇。在提拔任用上,对组工干部和统战干部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此亲彼疏。三要整合工作载体。载体是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统战工作与组织工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创新了一系列活动载体,取得了明显实效。但载体重叠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导致基层疲于应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一肩挑”格局下,应秉着精干、便利、效能的原则,对现有载体认真筛选,在有取有舍的基础上,做好整合文章,打破工作领域限制,扩大精品载体的覆盖面。
三、注重方法,做到兼容兼顾
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更加开放、复杂和繁重,必须讲究工作艺术,坚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同时牢牢把握“一肩挑”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扬其长,避其短。一要刚性与柔性兼顾。刚柔相济、寓刚于柔,两者不可偏废。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政治联盟,统战工作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富有人情味、艺术性等柔性运作方式著称。而组织部门的工作运作方式更多以刚性为主。做好“一肩挑”新格局下的统战工作,要注重增强刚性基础,保障柔性成效。要在坚持统战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建立起既有激励机制又有约束机制的评价体系,努力实现统战政策具体化、制度化。并将政策目标转化为量化指标,形成刚性落实,使统战工作逐渐由政策推动型向制度推动型转变。二要继承与创新兼顾。既要继承统战工作过去的好经验、好机制、好作风,又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落实组织统战联席会议,创建经常性协调机制,不断丰富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定期座谈会等基本形式。要制定党外干部工作中长期规划,把“培、备、选、用”有机衔接,探索党外干部民主选拔、竞争选拔、公开选拔方式,认真解决社会结构变化下,增强党外干部的代表性问题。要加大对乡镇统战工作考核力度,创新基层统战考核考评机制。制定更为细致的考核量化目标,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期考核,营造出人人有动力、抓落实的局面。三要扬长与避短兼顾。要正确认识“一肩挑”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充分发挥体制更顺畅、资源更丰富、手段更全面,方法更灵活等优势。同时,缩小劣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作为“一肩挑”模式下的组织、统战部长,身兼两职,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两个部门的学习和工作中去,确保力度均衡一致、工作平衡发展。不但要做到“两手抓”,还要做到“两手都过硬”,实现两个部门同频共振。
四、放大实效,做到共促共赢
“一肩挑”格局下,要善于在两个工作领域中找准结合点,拓宽合作面,使统战工作和组织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要促进党外干部队伍与党内干部队伍建设共赢。“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党内党外一家亲”。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外、党内同志智慧和力量的共同发挥,需要党外、党内干部队伍建设一同规划、一并推进、一起壮大。组织统战部门要共同建立和完善党外干部日常考察、任前考察和任后动态跟踪考察工作责任制等制度,把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考核、同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表彰奖励、选拔任用、调整交流挂钩;共建党外后备干部库,把党外后备干部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坚持备用结合,实行动态管理,使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在培养、教育、管理、任用中互促互进。二要促进非公企业党建与非公企业发展共赢。积极探索和实践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好对非公经济人士的团结、引导、教育、服务工作。规范非公企业党务管理工作,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非公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促进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深入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激发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优势,以此不断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实现非公党建与非公企业共建共赢。三要促进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全面发展共赢。基层是统战工作的难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就必须强化基础,夯实基层。要理顺乡镇统战工作体制,加快推进基层统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文件形式或工作手册的形式明确乡镇统战工作职责、对象、范围和基本方式方法,使基层统战工作有章可循。要善于借用组织、宣传等部门在基层的政治资源和工作网络,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活动载体,增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和凝聚力,实现基层统战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将统战工作渗透到乡镇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实现统战工作和组织、宣传、人大、政协等工作的有机融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