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成熟及其特点

2012-08-15李甫生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势力资产阶级

★ 李甫生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期(1939年至1941年),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获得巨大发展的特殊岁月。这个时期是中国抗战史上统一战线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变化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岁月。此时,“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掸阅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1]毛泽东经历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而且在到达延安以后,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也有了透彻的了解。他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卓识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驾驭中国革命的能力,他领导全党粉碎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二次反共高潮,总结了与国民党斗争的经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政策和策略,在理论上丰富、充实和逐渐地完善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成熟。

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展成熟

(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

毛泽东在1940年3月11日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及以后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大资产阶级明确地从民族资产阶级中区分出来。在这些文献里,毛泽东从各阶级对待抗日的态度上,不仅将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作了区别,还将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与欧美派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加以区别;不仅对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抗日积极性作了充分肯定,而且对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具体分析。

对于大资产阶级,毛泽东认为在抗战问题上也分为三派:右派,即投降派;中派,即顽固派,包括蒋介石、阎锡山,他们又要反共又要抗战,又抗战又准备投降,是半身不遂;顽固派中的左派,也是可变派。对投降派要打倒,完全孤立他们。对中派要团结,同时斗争。在军事斗争停止以后主要是批评,也要孤立他们。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建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一切还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是全民族联盟”[2]。这是毛泽东在抗日斗争形势下对阶级关系的正确估量。

(二)提出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和扩大中间势力的争取对象

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起来。

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把争取中间势力与发展进步势力和反对顽固势力视为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他提出争取中间势力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我们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1940年8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继续强调争取中间势力的意义,指出:利用矛盾、联合多数、反对少数的策略,成为我们党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经验。

其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在人员分配上,他在1940年3月6日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规定这样的比例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是为了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是为了联系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则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有利于孤立顽固派。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实行“三三制”政策,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更加广泛的基础。

第三,逐渐地扩大了中间势力的对象,以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抗日。抗战初期的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还包括地方实力派。抗战中期,毛泽东进一步把争取中间势力明确为: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杂牌军队、国民党内的中间派、中央军中的中间派、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各小党派共七种。由于广泛地开展了争取中间势力的工作,尽量扩大中间势力的争取对象,我们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三)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

自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以后,所谓国共两党关系,说到底就是共产党同以当权的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关系。

抗战开始后,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批判了在对待与国民党关系中的上述错误,确定同国民党的关系是又联合又斗争,既不是绝对的联合,也不是绝对的斗争,而是综合联合与斗争两方面来制定对国民党的政策。

一是揭示了又团结又斗争的多层次多侧面关系,强调要以斗争求团结。在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毛泽东提出众所周知的那段名言: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从而透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提出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以对付反共的两面政策。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愈益带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不放下抗日旗帜,欲联合其他各派势力特别是共产党的力量对付日本;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觉醒的人民大众,极力摧残各种进步势力,尤其是打击共产党。因此,毛泽东说过,他们是两面派,我们也是两面派,是革命的两面派,要同他们斗争。我党的方针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

三是阐述了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必须坚持的“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关系既然是又联合又斗争,那么这个斗争怎么掌握?这既是一个政治原则,也是一门政治艺术。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有理”是自卫原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有利”是胜利原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有节”是休战原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

四是强调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基点要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同时为争取时局的好转而斗争。

在毛泽东看来,国民党顽固派的两面性不仅决定了我们党与之联合时要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且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把工作的基点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以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使党和革命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不致遭受意外的损失。

经过对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关系的长期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经验的总结,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基本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

二、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

(一)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取得抗战胜利为根本目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泽东正是站在这一战略高度阐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毛泽东总是把统一战线和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3]在这里,毛泽东把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同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到一起,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卢沟桥一声枪响,抗日利益高于一切。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动,毛泽东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国共两党才释开过去的仇怨,重新携起手来。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毛泽东严厉批评“左”倾关门主义,强调党的任务就是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争取大部分大资产阶级参加民族统一战线;另方面又要时常提防它们反抗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

(二)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根本原则

毛泽东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定出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策略,呈现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层次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起,就提出了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认为在工人运动中的各个政党、派别之间应结成统一战线。毛泽东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而且还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抗日战争形势演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抗日战争时期,在对待资产阶级问题上,与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同,毛泽东不仅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具体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大资产阶级也存在着两面性的观点。强调“一方面,要反对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错误。这种错误,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看作一样……另一方面,则要反对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实践等等看作一样的东西,忽视它们之间的原则差别的错误。”[4]从而制定出党在抗战时期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灵活策略,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资产阶级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三)以统一党内思想为主要方法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有几个理论创作的辉煌时期,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期间,是他著述最辉煌的时期。其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代表作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这些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和宣传,经过延安整风、通过毛泽东富有艺术性的党内斗争和共产国际的支持,毛泽东成为了全党无可争辩的领袖,清除了抗战初期王明鼓吹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在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只搞片面的联合而放弃斗争的影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毛泽东选集(第 1卷)[M].1991,157—158.

[2]毛泽东选集(第 2卷)[M].1991,76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64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07—608.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势力资产阶级
UP!00后新势力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聂荣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践行与发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冬日“水润”新势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