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统战艺术的魅力

2012-08-15文克成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绥远傅作义共产党

★ 文克成

魅力,是很吸引人的力量。统战艺术的魅力就是吸引人、团结人的磁力。毛泽东是统战艺术大师,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中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与党外人士的交往中,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折射出其统战思想的光芒,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本文从语言、人格、智慧等方面来谈谈毛泽东统战艺术魅力的表现形态与实质。

一、毛泽东统战艺术中的语言魅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统战艺术的载体。毛泽东善于寓统一战线重大方针政策于生动、形象的大众化语言之中,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去表述复杂而深刻的道理。

一般说来,表述重大方针政策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性强的高度概括、缜密的理性语言。这种语言,对当时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一般干部、群众而言,不易理解、记忆和运用。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注重群众观点。他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严肃地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带头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述和解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力主和平解决,当时党内外都有人颇为担心,有人问毛泽东:“如果蒋介石不谈判,不接受抗日的主张怎么办?”毛泽东在分析了蒋介石面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选择,必然接受抗日主张之后,就近取譬:“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抗日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

“一拉二推三打”后来被中共中央概括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联合又斗争”总政策。一个重大政策,用通俗而又科学的表述,武装了坚持抗战的广大干部、战士和群众,也得到了党外爱国人士的拥护,提高了全国人民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

宗教无小事,有关宗教工作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都是比较复杂的。毛泽东运用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和语言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之可感可知可用。

1957年5月1日,来中国访问的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与毛泽东一同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五一”劳动节游行队伍,当他看到游行队伍中有穿着袈裟的和尚队伍时,莫名惊诧地对毛泽东说:“和尚也来参加无产阶级节日了?”毛泽东笑着回答:“马列主义者要同和尚合作。”毛泽东这一句话既风趣又内涵丰富。他多次涉及宗教的言谈可解读此言真谛。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途经葭县北云山时,正逢庙会,他对卫士李银桥说:“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20世纪50年代,一个伊斯兰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访问中国,和毛泽东谈话时表示不愿到清真寺去。毛泽东当即指出,既然人民群众还去教堂,为了接近、团结群众,我们也应该进教堂。

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和西藏宗教领袖班禅谈话时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

1964年5月25日毛泽东接见秘鲁等拉美国家两个共产党代表团时说:“群众觉悟是逐渐提高的,要群众丢掉宗教需要很长过程,信教不等于不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马列主义者要同和尚合作”这种统战经典语言魅力四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启示我们,做统战工作不要照本宣科,更不要打官腔,而需要平易、真实、简明、生动如朋友之间谈心一样的话语,视同盟者如朋友。

二、毛泽东统战艺术中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德、气质和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格。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一种象白求恩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统战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尚的人格是做好这一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的人格在统战工作中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亲和力,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的人格,是古往今来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讲诚信,才能获得同盟者的信赖,才能维护彼此的团结。毛泽东对党外朋友的诚信往往被传为美谈。

1963年初的一天,毛泽东的英语老师章含之陪同他散步,毛泽东突然对她说:“我还欠了你父亲一笔债没有还呢。”章含之问其缘故,原来是这么一回事:1920年,毛泽东为送一部分革命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向章含之父亲章士钊借钱。章士钊当过民国政府的教育总长,知名度颇高,他亲自募捐助学得到二万银元,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要章含之回去告诉父亲:“我从现在起要还他这笔欠了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这是用我的稿费给他的一点生活补助,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得了的呢”?到1973年十年共还清了两万元,但毛泽东对章含之说:“告诉你父亲,从现在起开始还利息。章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这十年还债的动人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的亲密关系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表现了毛泽东关怀党外朋友的高尚人格。章士钊受此礼遇,感动不已,90多岁时,还飞赴香港去做有关海峡两岸统一的工作,不幸在港逝世,以身酬义。

开明,指思想开通,不顽固保守。古今中外的国家元首要做到开明,是不容易的,中国古代也没有几个开明君主。建国之初,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别于始登大位而极欲彰显天威的古代君主,而是虚怀若谷,尤能礼贤党外人士,听得进他们的意见,为人称道。

20世纪50年代,原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起义将领董其武向毛泽东反映,他的一些部下写信给他说:过去说对起义人员是既往不咎,现在几乎都咎了,有抓的,有押的,有管训的,有劳动改造的。毛泽东听了,认真地说:“咱们的经是一部好经,小和尚、歪嘴和尚念错了!”继而,他指着桌子大声说:“改!一定能改好!”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就是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作诤友之道。诤友之“诤”者,直言规劝,道人之过也。毛泽东能虚心听取党外人士的直言规劝,但他对党外人士言行过错的批评却很讲究方式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口服心服。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和谈之余,访问了著名爱国人士王芸生。王芸生对毛泽东说:“希望国共继续合作,不要另起炉灶。”其意是要共产党放弃武装割据,参加联合政府。毛泽东笑答:“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人家的锅里不许我们造饭呀!”这种带笑的善意批评,不伤和气,易被接受,给人启示,很有艺术魅力。

礼让,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毛泽东在与党外人士交往时,又往往表现出谦虚礼让,令人感动。1954年某日,毛泽东宴请原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投诚将领郑洞国。见面时,毛泽东问他抽不抽烟,郑回答说抽,顺手就近拿了一支烟。可他没想到毛泽东十分敏捷地擦亮一根火柴,站起来给他点烟。并说:“我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放架子,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学马列主义也容易学好。”毛泽东何出此言?原来郑洞国投诚后,副总司令的架子放不下,闭门读书,拒绝出来为人民工作。”今日一见毛泽东如此礼让,不禁感慨良多:“我在国民党阵营里20多年,上自蒋介石,下至我的若干上级,谁当如此待我?而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第一把手、国家元首居然宴请我,为我点烟,共产党的领导人既平凡又伟大。”此后他果真转变立场,放下架子,出门工作了。

三、毛泽东统战艺术中的智慧魅力

所谓统战艺术,其实就是统战工作中运用智慧的反映。中国古代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联吴抗曹、民族和亲等无一不闪耀统战智慧的光茫。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又是超常的谋略家,他在统一战线方面运用超人的智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展示了巨大的魅力。下文择数例以证之。

斩与奏的妙略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国民党要剥夺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统一战线中的平等权力,鼓吹“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强调要以国民党来管理一切。中共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也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与之相呼应。1938年11月,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批叛了党内外这些限制束缚共产党的论调,采取三条策略维护共产党的独立自主。一是先奏后斩,将八路军三师的番号扩编为三个军的番号;二是先斩后奏,扩大抗日力量,发展20余万共产党军队;三是暂时斩而不奏(即斩了以后等到时机成熟再奏),例如召集边区会议,估计国民党不会同意,就先斩了再说。

这三条策略,是跟国民党既打正路球又打擦边球。不管先斩后奏,还是暂时斩而不奏过段时间再奏,总之是奏了,你准也好不准也好,我已经斩了又奏了,你奈我何?又联合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斗而不破,利于国家民族,壮大自己的抗日队伍,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放虎归山的妙计

放虎归山历来被认为是一件蠢事,可毛泽东却以此为妙计,争取了绥远国民党守将董其武的率部起义,演绎了一回现代版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好戏。

1949年2月22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刚刚起义的傅作义时说:“我俘虏你的人员都给你放回去,你可以接见他们,然后都送到绥远去。”当时的绥远尚未解放,还被傅作义的部下董其武占据着。傅作义闻其言,不知所以。毛泽东说:“国民党不是一贯宣传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吗?放他们到绥远,可现身说法,讲共产党对他们一不搜身,二不侮辱人格,可以帮在绥远的人学习学习,提高认识。”过了几个月,绥远的问题还未解决,傅作义自告奋勇,请求亲自去绥远劝董其武起义。中共领导在研究此事时,大家都有不同意见,担心傅作义回到他的老根据地反水。毛泽东力排众议,果断地派飞机把傅作义送到绥远,结果董其武很快就起义了。

放虎归山,谁都以为是一着险棋,但毛泽东却认为是一着妙棋。共产党以仁义取信于天下,充分相信傅作义,傅作义为仁义而起义,绝不会作此不仁不义之事。放虎归山而又引虎归来,体现了毛泽东超人的智慧、胆略、自信与对人的诚信。

擒纵古法的妙用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名贯千古的谋略佳话。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1953年昔日七擒孟获的“南蛮”之地贵州又发生了一起擒纵现代“孟获”之事。

时任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在北京向毛泽东汇报西南剿匪情况时,谈及黔南布衣族女匪首程莲珍逃匿三年终被擒获,按律当杀。毛泽东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个女匪首,又是个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毛泽东要释放这位当代的“女孟获”当然是有道理的。程莲珍逃匿数年,显然有相当的群众基础,而这些群众又身居深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觉悟较低的少数民族,宽大一个即可安抚一群。否则,一擒就杀,令匪徒绝望,迫使他们宁死不降,顽抗到底,甚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挑起民族矛盾。程莲珍的被释,显示了毛泽东远大的目光,宽广的胸怀和超常的智慧。

以上所述毛泽东在统战工作中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智慧魅力只是其统战艺术的表现形态及其效果,而其实质,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基本规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它启示我们,当今的统战工作,还是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去探索、研究、创新,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统战艺术。

猜你喜欢

绥远傅作义共产党
民国时期绥远改省时间小考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宽厚的“绥远方式”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