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城郊社区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基于山东曲阜的实证分析
2012-08-15李先明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小城市城郊社区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基于山东曲阜的实证分析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通过对山东曲阜15个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落的调查,找出影响当前中小城市城郊社区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城郊社区;和谐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学数学系的有关老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地区不在城市中心,也不在偏远乡村,而是在各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城郊社区。城郊社区往往是国家最不和谐,最有风险的地区。因此,城郊社区的和谐发展问题一直是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吸引了若干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则关注较少。而中小城市是中国城市的主体部分,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小城市将是“扩容”重点,这样,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和谐建设问题就必将成为未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着力点。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以山东曲阜为例,深入剖析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和谐稳定的制约因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科学发展思路,以期对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城郊社区的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有关统计部门获得;另一部分为笔者2008年以来对曲阜市周边三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书院街道、陵城镇、鲁城街道的调查问卷汇总生成。笔者的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多轮等距离抽样的方法,即在上述三个城乡结合地区分别随机抽选5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分别随机抽选30人,然后由大学生访问员入户访谈每一位村民,填写问卷。在被访者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调查结束,聘请曲阜师范大
二、城郊社区和谐发展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村民相对剥夺感较强
与一般偏僻的村落不同,城乡结合部地区处于城乡之间,过密化程度较高,人均土地极少。在对曲阜市周边15个城郊村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均土地面积低于0.4亩的有4个村,约占26%;介于0.4-0.7亩之间的有8个村,约占54%;0.8亩以上的有5个村,约占30%。在人地比例极端紧张的情况下,靠种地发家致富的可能性很小。因之,种地只是为了“糊口”,而为满足更多需求,绝大多数村民从事二、三产业。在此过程中,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就迅速发家致富。据不完全估计,15个城郊村落中家中资产上千万的就有五六十人,资产上百万的则更是数不胜数。与之相对应,也有不少村民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技术、不善经营等种种原因,使其与他人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总之,曲阜城郊社区的基尼系数无论比城区还是农村都高出许多。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郊社区的社会财富出现了向高收入农户集中的倾向,形成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趋势。
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往往会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和偷盗抢劫等丑恶现象的增加,引发社会不稳定。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农村利益过度分化会使低收入者产生相对剥夺感,这会冷漠人们对于社会改革的热情和期望,继而逐渐丧失对社会的信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产生严重的社会心理不平衡。社会心理不平衡往往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怨恨和对占有财富的畸形渴望,从而加剧其道德、行为失范”。[1]事实也正是如此,15个城郊村落中,被认为是收入差距较大的村庄,其刑事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村民地边、宅基地纠纷、打架斗殴等情况就较多,反之则相反。另外,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五维度的选题,收入差距过大与村庄和谐发展的相关度:很大,大,一般,不大,很低。结果有71.1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很大,有11.14%选择大,只有1%的人选择了很低。这也说明当地民众比较普遍地认同两极分化是制约村庄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社区干部权力缺乏有效监管,干群关系较为紧张
城郊社区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常被商业开发,因此,城郊村落的集体经济资源往往是很优厚的,有的甚至高达数亿元。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城乡结合部的经济问题非常突出,侵占和挥霍集体资产的情况比较严重。如XLX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大肆侵吞和挥霍公款,导致该村由一个富裕发达的先进村变成负债近千万元的贫困村,而其在任的十多年间,没人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从本质上仍然属于农村的治理方式,而农村是一个礼俗性的社会,农村干部和群众法制观念都不是很强,管理制度也不规范、不完善,由此导致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干部经常利用村务管理权为自己谋取好处。与此相对应,城乡结合部村落的干群关系也较为紧张。有位老书记说:原来集体时期干部的作风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80年代以后干群关系变得“不如从前”了,现在的干部责任心更弱了,“干群关系越来越差了”。从问卷的调查看,普通农民把“基层干部腐败、干群关系紧张”列为影响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因素的首位,乡镇干部也把这一因素排在所选择影响因素的第6位。有位老会计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村长,就是个大家长,管村,就象管家庭一样,有好的家长,万事兴,反之,家长做不好,家庭就败落”。由此可见,一个村庄能否和谐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有无好的领导班子以及干群关系能否融洽。
(三)村民的精神生活匮乏,文化娱乐需要得不到满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文化建设与村庄稳定的相关性。仅从表面来看,15个城郊村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未有多大区别,每个村庄都有文化大院、农民书屋等。但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大部分村落的文化基础设施,都是走形式,摆样子,以至于村民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且抱有“演戏疯子,看戏傻子”的看法,只局限于蜗居在家中看电视自娱自乐。除此之外,不少村民所能做的就是“蹲墙根”,围在一起打牌、打麻将。但也有不少人围在一起翻“筒子”、玩“牌九”等,不少城郊村,特别是“城中村”,几乎村村都有“茶座”、“棋牌室”,而这些去处有不少就是赌博场所。正是由于村民精神生活的空虚,有相当比例的村民信奉了基督教。甚至有不少村民认为,村子里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无事可做,整天聚众赌博取乐,是影响村里安定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应,也有几个村庄,如GJC、XJZ等几个村,文化娱乐都落实到了实处,经常组织村民参加集体舞活动、体育等等。而这几个村的村民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因此,信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迷信的就较少,村民对村庄认同度较高,公开赌博、打架斗殴的就较少。村民的解释是:“天天跳舞蹈、比赛,哪有闲心干那事去?”上述事实表明,村庄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及村民的文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于村庄稳定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城郊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联。但当前关键的是经济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程度,两极分化程度越小,和谐稳定程度就越高,反之相反。
第二,从政治因素来看,村干部为官清廉以及干群关系是否融洽等因素与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稳定关联度很高。
第三,村庄的文化建设、村民精神生活是否丰富以及文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于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稳定亦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依据上述实证结果,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城郊社区的和谐稳定,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两者的关系,加大社会调控力度,使民众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其二,在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大力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规范村民自治,奠定城郊社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基础。一方面,村委会要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真正落实到实处,做到公正透明;另一方面,在加大公开力度,切实加强对村干部进行民主监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干部的公开选拔,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讲团结、顾大局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
其三,正确认识城郊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推动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把文化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
总之,本研究建议社会管理者应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充分了解中国城郊社区和谐发展在宏观上的喜人形势;另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洞察到同一行区域内不同城郊社区之间和谐稳定程度的显著差异,并清晰梳理出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唯有此,方能制定实施有效措施推动我国城郊社区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1]刘立宏.农村社会稳定关联因素分析[J].探索,2007,(6).
D035.5
A
1008—3340(2012)01—0071—02
2011-11-22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郊社区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2011RKB01067)的阶段性成果。
李先明(1970-),男,山东济阳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