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12-08-15叶小华
叶小华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浅析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叶小华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网络游戏如今成为敏感词汇,包括许多当代大学生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趋之若鹜,而另一部分人则对之深恶痛绝。针对这些现象,本文自认识网络游戏入手,力求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网络游戏流行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
网络游戏;流行;当代大学生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所进行的娱乐方式,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喜爱。国内自2003年开始便有学者提出“电子海洛因”之说,后又有各类媒体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之报道。在这类问题上,一味强调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甚至妖魔化网络游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应从认识网络游戏入手,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游戏,探究网络游戏受到大学生广泛喜爱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出规避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什么是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指利用传输控制、网络协议,以互联网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游戏制作者选定的文化为背景,以游戏玩家为主体,依靠数字化等手段,在虚拟的空间传播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网络游戏是电子游戏的一种形态和发展趋势,更着眼于通过网络实现的一种新的人机、人际互动形式。
二、网络游戏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网络游戏发源于文字MUD(Multi-User Dungeon,即多人参与历险游戏)。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人才开始接触到网络图形RPG(Role Playing Game,即角色扮演类游戏),如《网络创世纪》等。之后,中国网络游戏逐渐发展,到2000年时,网络游戏开始真正创造出商业价值。到2005年,以美国暴雪公司《魔兽世界》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网络游戏进驻中国,同时,国内游戏生产厂商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开始崛起。
三、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现状
“17173第9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上班族和学生最多,分别占33.5%和21.6%;“网游”用户仍以19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居多,其中23—25这个年龄段的用户最多,占用户总数的36.1%。高中(中专)学历用户占整体的44.9%,而大专以上学历占到47.4%,相比较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对网络游戏的接受度与参与度较高,是网络游戏玩家的主体。
四、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
造成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但分类概括起来,无外乎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近年来,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与规定,支持自主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游戏,并加强对网络游戏产业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开始设置与网络游戏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以培养我国自己的高级网络游戏人才。如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网络游戏和文化经纪人专业,其影视技术系动画专业设置网络游戏方向。据该校影视技术系教师介绍,网络游戏更重视技术层面,游戏设计偏重于情节的构思和游戏的服务,以设计制作为主。
2.校园环境因素
首先,高校网络配置往往较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专业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学生公寓也大多有网络接入。此外,学校附近的网吧通常也有较好的硬件配置和网络接入条件。其次,目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有些发展速度较快的科目,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有些理论性的、识记性的内容在毕业工作时又看似不能直接派上用场,因此一些学生选择了远离课堂。由于市场的变化过快及教育内容自身的制约,我们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
3.大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对大学期待过高,因而接受不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落差;或因高考成绩问题,不能进入理想的专业;或因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压力陡增,等等。上述原因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逃避心理,因而试图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游戏。
4.网络游戏本身因素
设计游戏的美工人员将游戏画面制作得美轮美奂,加之剧情设计扣人心弦、背景音乐优美动人……上述要素的有机结合,令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者,任何游戏的本质都是对现实社会某种活动的折射与模拟,网络游戏当然也不例外。在网络游戏中,一切都可以是虚拟的,无论人际关系、金钱、权力、恩怨,都可包括在其中。另外,在现实世界中,要想取得成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实现成功则相对要简单得多。在现实中体验过学习、工作、社交等各种努力与辛苦,却未见得能获得成功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似乎看到了体验成功的捷径。最后,网络游戏中,每个玩家都拥有相对公平的地位和话语权,使互动变得更加轻松与随意。虽然游戏中也有虚拟的强权现象,但绝大部分时候,玩家们都要平等地讲道理;此时,网络游戏本身便为所有玩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
五、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辨证的方法去看待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客观评价其中对大学生有益的成分。
1.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增强自信,强化自我认同感。大学生在现实中,可能要面对许多压力、困难、挫折和失败;而网络游戏恰恰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实现自我的机会,在游戏中取得的成功,同样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摆脱消极、疲惫的心理状态。
提高注意力,培养应变能力。2010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玩电脑游戏——尤其是快节奏的电脑游戏,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熟练地驾驶交通工具、在人群中更快地发现熟人等等。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网络游戏使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现实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每个玩家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进步,要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毕竟每个虚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存在于现实中的操作者。对于不少人来说,网络游戏不仅仅自身具有很多吸引人的要素,其提供的交往平台甚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整体合作意识、配合意识。网络游戏与单机游戏最大的不同,在于网络游戏除了注重个人智慧的发挥以外,更重要的是协同作战的团队概念,这为大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帮助。
培养创造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网络游戏由于众多玩家的参与,使游戏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与完全按照程序设计发展的单机游戏有显著的不同,同时使游戏参与者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拓展。而且,网络游戏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易诱发各种疾病。为了使自己在游戏中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事,玩家的眼、手在游戏进行中都要快速、频繁地运动,长此以往势必使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负。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可能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力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2]
其次,为了保证自己在游戏中的等级、装备不被淘汰,许多大学生甚至会不分昼夜地进行游戏,经常不到教室上课,即便上课也是心不在焉,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前途。
另外,如果长期沉迷于不良网络游戏之中,容易引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道德品质。现实生活中为道德、法律所不容的行为,在游戏中可能是“正当”的。杀死、欺骗其他玩家的行为,在网络游戏中并不少见。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诸如“骗人不可耻,被骗的人是笨蛋”之类的想法。
还有,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很可能难以再接受现实社会的情况,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情感冷漠,时间久了便会导致交往障碍,影响到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
六、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要去片面的夸大它的负面作用,又要勇敢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爱玩是年轻大学生的天性,我们应该充分转变教育管理的理念,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对网络游戏不用绝对的“堵”和“禁”的办法,在尊重大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玩出高品位、高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了解网络和网络游戏的特点,了解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大学生如此痴迷,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首先应丰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改革,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此便可令厌倦学习的学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要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学生在现实中也能充分体会到成功与被认同的快乐时,他们便不必只在网络游戏中寻求这些了。
我们要理性分析网络游戏所具有的两面性,发挥它在教育中可具有的助教助学作用。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也可以被利用作为教育的有力武器。各高校在进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可以在网络教育中大胆引入网络游戏,解决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游戏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减压方法,但不是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游戏是休闲娱乐的工具,而不是逃避问题的乐园;其次要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宜过度投入。尽管有不少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影响了自己,甚至害了自己,这一切不能仅归结为网络游戏的过错。说到底,网络游戏不过是一个交流媒介、一种娱乐工具。网络游戏是“利人”,还是“伤人”,关键在于“节制”和“引导”。
[1]高英彤,刘艳姝.论软力量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7,(06).
[2]张再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十年历程和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5-11-30.
G641
A
1008—3340(2012)01—0032—02
2011-11-10
叶小华(1982-),男,山东女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