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入络”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012-08-15河北以岭医院内分泌病科高怀林石家庄050091
河北以岭医院内分泌病科 孔 青 高怀林 (石家庄05009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糖尿病神经病变范畴,其典型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并可伴有四肢冷凉、皮肤蚁行感,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就DPN的中医辨治体系结合其现代病理生理学改变,以“久病入络”理论为主的学术观点,用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药物,在DPN的治疗中已得到普遍认可,为DPN的治疗找到了新径,现论述如下。
1 “久病入络”的理论基础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1],包括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等内容,又有阴络、阳络、脏络、腑络及系络和缠络等称谓,它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
《素问·缪刺论》谓: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可以认为“久病入络”理论萌芽于《内经》,后经各代医家不断发挥,使其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更趋完善,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对慢性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络脉痹阻是DPN的典型病变,糖尿病日久,在正虚的基础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聚集于肢体络脉,导致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是DPN发生的重要机制。
2 络病与DPN的病因病机
络病多属缠绵难愈的慢性病或慢性痛证。由于DPN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具有久、瘀、顽、杂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是典型的络病表现,故应将DNP归属络病范围。
中医学认为,DPN的发病机理与消渴病日久,内热伤阴耗气,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气虚帅血无力血瘀,阴虚脉络不荣血瘀,阳虚温通无力血瘀,或加以气滞、痰湿、湿热阻痹血瘀,经络痹阻,气血不能濡养四肢,阳气不能布达四末所致。DPN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阴虚燥热是发病之本,痰瘀阻络、络脉损伤是病理基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病邪伤及络脉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2]另外,中医学有“久病入络”之说,糖尿病日久,在正虚的基础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聚集于肢体络脉,导致气血不能达于四末,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机制。
3 从络论治DPN
以活血化瘀通络类为主的中药,在DPN的治疗中已得到普遍认可,目前临床治疗DNP常用的通络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滋阴和营通络法 临床常见证候: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手足麻木,灼热疼痛,五心烦热,皮肤蚁行感,灼热感,舌黯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数。临床常用生地黄、沙参、石斛、桃仁、红花、当归、甘草、木瓜等以滋阴和营,活血通络。
3.2 益气养阴通络法 临床常见证候:倦怠乏力,肢体无力,麻木,疼痛、蚁走感,或灼热疼痛,口干咽燥,多饮多尿,便干尿赤,五心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常用生黄芪、玄参、石斛、玉竹、当归、川芎、赤白芍、木瓜、桃仁、红花、地龙、全蝎等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3.3 益气活血通络法 常见证候:倦怠乏力,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四肢不温,气短懒言,动则汗出,或口干不欲多饮,食少便溏,或大便努责不下、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或细弱。治疗时常选用生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白芍、丹参、水蛭、地龙等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3.4 滋阴助阳通络法 常见证候:神疲乏力,四肢冷凉,腰膝乏力,肢体麻木疼痛,甚至肌肉萎缩,不任步履,头晕健忘,共济失调,口干咽燥,多饮尿频,大便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或舌黯红苔白水滑,脉沉细无力。常选用生黄芪、生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附子、淫羊藿、鹿茸、丹参、桃仁、红花、木瓜、全蝎、地龙等,以滋阴助阳,活血通络。
[1]王晓鹤.中国医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6
[2]高怀林.远离糖尿病 [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