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2例体会

2012-08-15赵德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肠壁肠管

赵德玲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 宁陵 4767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2例体会

赵德玲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 宁陵 476700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腹部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腹部外科医生对该并发症认识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多之势,如处理不当会引发肠瘘,重症感染,短肠综合症等灾难性后果,甚至死亡。文献报道[1]正规西医非手术治疗大都需要持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1999-01—2011-01,我科对4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病人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5~58岁,平均50.1岁。首次腹部手术方式:远端胃癌根治术12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直肠癌近端结直肠自发破裂行Hartmann手术3例,肠粘连肠松解术6例,小肠破裂修补术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2例,腹股沟嵌顿疝并小肠坏死肠切除吻合5例。

1.2 临床表现 肠梗阻发生于术后5~20 d,平均11 d。其中发生于术后7 d内者13例,8~20 d者30例。有腹痛者21例,多为腹部钝痛,少数有短阵轻度绞痛。有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者34例,腹部有固定压痛者18例,其中10例可抠及压痛包快,多为切口附近,压之胀痛。腹透或平片26例示腹部局限或弥漫性密度影轻度增高,见多个小液平,肠蠕动弱。20例行腹部CT扫描见小肠壁增厚,肠管成团,肠管间少量积液。42例均行腹部超声示肠壁增厚、蠕动弱、肠间及腹腔少量积液、肠管积液。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TPN支持,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糖等,并随时给予纠正。适量给予微量元素,水溶和脂溶性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并应用生长抑制素。

1.3.2 自拟中药胃肠汤:方剂:党参 15 g,白术 15 g,木香 12 g,神曲12 g,大黄15 g(后下),加水500mL煎成200mL。给药方法:①胃肠减压管抽出液<100mL/d或无胆汁样液时,每间隔1 h给药20mL,停止减压,观察反应。②如胃肠减压抽出液较多或含有胆汁则将200mL药液分2次给予保留灌肠。③如胃管注药后上腹胀满不适则停止胃管给药,继续胃肠减压,改为灌肠。④治疗期间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及腹部体征,如有肠绞窄及肠坏死迹象及时中转手术。

2 结果

全组病人均保守治疗治愈,临床确诊至出院时间6~20 d,其中32例于治疗7 d内拔除胃肠减压,开始经口流质饮食,2周内完全停止肠外营养。全组无腹腔化脓性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无中转手术病例。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由于腹部手术创伤(广泛分离肠管粘连、肠管长时间暴露以及由其他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浆膜面损伤)及腹腔内无菌性炎症(如积血、积液或其他导致腹腔内无菌炎症的残留物)所致。这种肠梗阻有机械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而腹腔内粘连和渗液有一发生、发展、部分吸收、完全消退的过程[2]。本组病例首次手术多为肠管分离面广,肠管暴露时间长,术前腹腔污染重等特点,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因基础。

3.1 诊断依据 (1)有近期腹部手术史,特别是胃肠癌根治、广泛肠粘连松解及空腔脏器穿孔、坏死等腹腔污染重的手术。(2)术后3~4 d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有少量排气,进食后又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现象。(3)有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表现。以腹胀为主但无典型肠绞痛表现。(4)腹部浊实,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移动性浊音。有腹部压痛,但无拒按之感觉。(5)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体温多正常或低热。(6)X线腹部平片显示局限或弥漫密度轻度增高,肠管积液,肠蠕动减弱,无典型机械性肠梗阻表现。(7)超声检查示肠管积液、蠕动差,可有少量腹腔或肠间积液。(8)CT提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无高度扩张之肠管。(9)排除腹腔感染,机械性梗阻,麻痹性梗阻和假性肠梗阻。

3.2 治疗 在常规治疗(如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制素)基础上,加自拟胃肠汤口服或灌肠。本组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尽早恢复肠内营养,节约费用,减少中转手术机会及并发症。本方中大黄具有通利大便而除实满散淤血。木香宽肠理气而通气机,利血脉。神曲善消食积而祛积滞。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而扶正气。诸药合用,可有通便攻下,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益气扶正之功,能使全身循环改善,增加胃肠血液供应,促进腹腔渗液吸收,恢复胃肠之张力,促进胃肠道运动,提高小肠吸收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

3.3 注意事项 (1)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状态、病情等因素对方剂进行加减调整。(2)根据胃肠减压情况决定给药途径及方法,如胃管有大量胃液或胆液抽出,示胃肠有逆蠕动存在,应改为结肠给药。如胃管注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映可增加每次入量。(3)给药期间密切观察胃肠道反映情况,以肠鸣音逐渐活跃为有效。(4)用药后可能有腹泻发生,达3~4次/d,停药后即可停止。这种腹泻不会引起水电解质失衡。

[1]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18:38-39.

[2]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便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8,18(7):387-388.

R574.2

B

1007-8991(2012)04-0092-02

(收稿 2012-01-06)

猜你喜欢

非手术治疗肠壁肠管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儿童慢性鼻窦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临床观察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高频电凝与非手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