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6例临床分析

2012-08-15褚玉会李育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瘘口乳突外耳道

褚玉会 李育辉

1)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郑州 450000 2)解放军96531部队医院 洛阳 471031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很容易感染,易误诊误治。2006-01—2011-10,我科共收治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患者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69岁。其中3例为外院治疗后复发。5例主要表现为下颌角、耳廓后下方或乳突尖前下方局部瘘口流脓并发周围组织反复感染,瘢痕增生。1例伴有耳道流脓溢液。

1.2 误诊情况 本组有2例误诊为中耳炎,1例误诊为外耳道炎,1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2例误诊为皮脂腺囊肿而行皮脂腺囊肿摘除术后复发。

1.3 治疗与结果 6例均行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切除术,其中3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另2例因与腮腺关系密切,同时切除了浅叶腮腺。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 a,未见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先天性鳃裂瘘管(囊肿)由胚胎鳃沟上皮残余发展而形成。如鳃弓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遗留上皮残余,将有可能演化成耳前瘘管或第一鳃裂瘘管(囊肿)。第一腮裂异常有三种形式:即窦道、瘘管和囊肿[1]。因受继发感染、破溃、瘢痕形成等影响,囊肿、瘘管、窦道三者可互相转化。黄选兆[2]按瘘口部位将本病分为2型:(1)Ⅰ型:瘘管开口位于乳突尖前下方,少数在耳后或下颌骨升支后方,瘘管管道行经面神经主干的外侧,与外耳道相通或以盲端终止于外耳道附近。(2)Ⅱ型:瘘管开口于下颌角附近,部分位于下颌下缘与舌骨之间或终止于相应范围的颈深部,管道向上经过面神经主干的外侧或内侧或穿行于面神经的主要分支之间,大多与外耳道相通。以上分型法重点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和特征,对临床诊治有帮助。

2.2 误诊原因 本组病例初诊时均被误诊。原因有:(1)临床认识不足,缺乏诊治经验:患者多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及普外科,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因诊断不明确而进行反复盲目的瘘口和囊肿切除,更增加了诊断的困难。(2)临床症状不典型:本组病例多为II型,始多无自觉症状,常因感染出现局部红肿或外耳道流脓症状后,易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或外耳道炎或中耳炎。(3)专科检查和病史采集不细致,特别是耳周的检查不够重视:仔细的专科检查,包括耳部检查,声阻抗,乳突CT等实属必要;结合B超,碘油造影等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误诊减少到最低。

2.3 治疗 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的最好时机是在没有活动性炎症或感染控制的情况下,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选择相应的阶梯性切口或以耳垂为中心的Y形切口或耳后下S形切口,在面神经监测器监测及手术显微镜下,按解剖层次、标志仔细分离。术前行瘘管造影,了解瘘管的行经和有无分支,有无内口及内口的位置。术前1 d用一定压力注入美蓝,使细小的分支瘘管充分染色,有利于辨认瘘管,达到既保护重要组织又彻底切除瘘管的目的。因病变与面神经、腮腺解剖关系密切,手术时易损伤。面神经必须首先得到充分暴露,以免损伤后引起暂时或永久性面瘫,一般显露面神经总干即可。手术操作尽可能在腮腺包膜外进行,避免腮腺组织损伤及腮腺漏的发生。部分患者需做腮腺浅叶的切除,必要时还应切除粘连的外耳道软骨部分[3]。术后还应注意味觉出汗综合征、涎漏、耳垂麻木等并发症。

[1]郑顺昌,程琳,李爱琴.先天性第一腮裂瘘[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3):158.

[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50.

[3]赵杰,李宁.复发性甲状舌管囊肿(瘘管)的原因探讨和预防措施[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71 -172.

猜你喜欢

瘘口乳突外耳道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耳朵进水了,三个方法巧解决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乳突线边沿细节的观察与识别
乳突导静脉管的HR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