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2-08-15刘慧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抗凝剂止血带试管

刘慧玲

江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盐城 224000

由于血液检验的项目增加,分类变细,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时要规范,以保重标本质量,提高结果准确性。而患儿的不依从性,家长心疼孩子抽血带来损伤的情绪,都会造成患儿采集标本过程配合不到位,增加采血难度,同时标本运送也对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故有必要探讨儿童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及规范程序。

1 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

1.1 溶血[4]指部分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碎片和内容物均可影响检验结果[2]原因:(1)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刺;(2)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3)为求速度,采血后不取下针头,向试管中注入血液时用力过猛;(4)采血后试管晃动过猛[3];(5)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6)从已有血肿的部位采血;(7)采血时用力拍打或挤压穿刺部位;(8)采血量不足,抗凝药过多导致细胞外渗透压增高;(9)全血放置时间过长[4]。

防止标本溶血的预防措施:(1)待静脉穿刺处干燥,再行进针;(2)避免用因聚合不完全具有毒性的不合格抽血器具,不用过细的针头,检查针管与针头是否紧密接合;(3)抽吸不要太猛、过快,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4)不要从血肿处取血;(5)不要搅动标本,若有抗凝剂,要轻轻充分混匀[5]。

1.2 标本量不准确 真空采血管内呈负压,有的负压高有的不够,引起护理人员采集的标本过多或过少[1]。另由于某些患儿血管过细,一次性采血可能未达标本量但家属不愿再穿刺,勉强送检。

1.3 标本凝固或者不凝 采血试管选择错误;管内加入的抗凝剂或促凝剂与所采集的血液量比例不当,造成血液凝固或不凝;采血完毕时,未将血液与抗凝剂或促凝剂充分混合[1]。标本采集动作需快而准,采血完毕后迅速充分混匀。

1.4 标本被稀释 指血浆与血细胞的比例超过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血浆与血细胞的比例。可由输液、大量饮水造成或血标本量少而抗凝剂相对多。输液时采血会造成输入的液体成分在血浆中浓度的一时性增高,也使其他需要检验的成分被稀释,造成检验值偏低。有研究表明尽管在输液的对侧肢体采血,输入含电解质的液体后,输液中和输液后的电解质检测值均与输液前有显著性差异[7],输液结束1 h,各项电解质(除钾外)含量才与输液前无显著差异。血液稀释影响的项目主要有: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血糖、血气分析等[8]。

1.5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 检验与采血时间关系紧密。实验证明,有26种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结果不准确,故新鲜的标本,检验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9]。

2 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2.1 部位 患者输液输血过程中严禁同侧肢体采血或从输液针头及三通管中采血,抽出来的血有一半是输进的液体,比如肝素,可以导致凝血时间不应有的延长[4],小儿和新生儿有时用颈静脉和前囟静脉,毛细血管采血适用于仅需微量血液的试验或婴幼儿。常用部位为耳垂、指端,小儿有时为大趾和足跟。采血针刺入皮肤深度应为2~2.5 mm,采血局部应无炎症、水肿等[10]。股静脉采血后一定要区分动静脉血,并嘱咐家长按压时间延长,防止血肿。

2.2 时间 餐后、服药后、剧烈运动或哭吵后、长时间空腹,都可能影响到检测结果[4]。

2.3 止血带的使用 使用止血带后1 min内采血,见回血即松止血带。文献表明,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可使局部组织充血、血液浓缩、pH下降、PaCO2升高,使血管内皮组织释放纤溶酶激活物,使纤溶活性增加。当患者浅表静脉不明显时,医护人员往往鼓励患者反复攥拳以运动上臂或拍打止血带以下的静脉,使达到充盈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检测血钾(会使血钾上升0.8 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亮氨酶、氨基肽酶时应禁止使用[4]。

2.4 真空管的选择 由于护士对血液标本不了解,多管采血时真空管的使用顺序不当,造成真空管选择错误,使血液标本浪费[1]。

2.5 操作不当 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均会造成血肿或溶血;如果用碘伏消毒,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针,标本会发生溶血;摇动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送过程中剧烈振荡等也是发生溶血的主要原因[1]。

3 护理措施

(1)了解检验目的,区分标本类别;(2)认真阅读检验申请单,根据申请单要求,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3)正确保存及时送检:采集完毕后将采血管竖直放在试管架上,有抗凝剂的试管轻轻颠倒6~7次,尽快送检,血常规生化检测必须在1 h内完成,保证结果[1];(4)履行告之义务,规范采集血液标本前患者的某些行为,以消除下列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①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一内分泌功能,致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H升高,血中钙离子与蛋白质结合增强,所以血清钙偏低;反之如果患者瞬间屏气,会使pH下降,血清中已与蛋白质或其他成分结合的钙游离出来,血钙升高[4]。②药物:护士应避免在静滴时和用药4小时以内采集检验标本,特别是用于血培养的采血,最好在体温升高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抗生素24 h后。必要时停药后再查,以防药物的干扰[4]。③饮食:一次标准餐后,TG可增高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0%,血钾增高10%;高蛋白饮食会使氮、尿酸和尿素值升高较多。建议最好在早晨空腹采血,必要时在进食4~6 h后采血,血脂检查必须空腹12 h后采血[4]。④运动:采集标本时应避免剧烈运动。⑤时间:人的代谢总是波动的,其代谢率并非是一个水平,因此,在一天中不同时间对某些项目检测有明显影响,为了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建议下次复查时应在上次检查的同一时点进行。⑥体位:直接影响采血的成功率和血量,更由于患儿的哭闹不配合,故必须在患儿摆好体位后再行穿刺。

4 小结

总之,随着医学发展,抽血项目的增加,护理人员要与时俱进的掌握检查的采血要求,同时由于儿童采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技能训练,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家属抱怨;提供有意义的血样标本。

[1]任俏梅.护士采血对检验标本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3(22):815 -816.

[2]栾雷静,迟京凤.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探讨[J].实用护理,2008,20(1):29 -30.

[3]覃瑜,戴庆忠.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3(6):425 -426.

[4]郭志学,肖文烨.影响临床血液标本治疗的因素[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8,2(15):60 -61.

[5]石敏,江景,张秀琼.血液标本采集中护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7(4):26-27.

[6]余丽华,任卫全.血液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8,2(38):50 -51.

[7]贺志安,张铁汉,卢光洲.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采血时间与与部位的选择[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74 -475.

[8]容桂荣,张萍萍.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7(43):645 -646.

[9]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10]韩晓燕.影响血液标本质量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09,9(7):153-154.

猜你喜欢

抗凝剂止血带试管
战场上的第一救生器材:止血带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一次性TPE止血带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的使用对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试管难题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