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er构式初探*

2012-08-15吴小芳程家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语素构式语法

吴小芳,程家才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Goldberg认为构式的范围应该包括语素、词、短语、介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小句等。然而,吴海波(2007)指出把语素看着构式的一种会使构式的“形式”存在概念上的本质差异,其给出的理由是语素的形式是语音形式,而构式的形式指的是形成构式的词类序列。而笔者认为吴先生关于语素构式的形式是语音形式的观点有待商榷。为了说明此问题,首先请看构式命名“way构式”,根据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定义,way也是一个语素,所以可以说“way构式”是语素构式中的一种,但是其构式形式并不是way的语音形式,而是[SYBJi[V[POSSiway]OBL]],所以语素way只是这类构式的一种命名方式。其他语素构式也是如此,某一具体语素构式中的“语素”只是该构式的命名,不能把其孤立出来看待,进而误认为其形式是语音形式。其实,每一种构式都有其自身的使用语境和相应的词类序列。比如语素构式中的-er构式,-er只是该类构式的命名,其形式应该是O-V-er,其具体表达式如下所示:

football player足球运动员 opera singer歌剧演唱者stamp collector 集邮者

house keeper管家 prize winner获奖者 fortune teller占卜者

car driver司机 key holder钥匙架 hair dryer 吹风机

dish washer洗碗机 can opener 开瓶器 knife grinder磨刀机

pencil sharpener铅笔刀 spot remover除斑剂 (改编自王桂珍,2005:98)

通过以上实例,可把-er构式的构式义总结为“能量的直接传递者,即把能量通过动词V的动作直接传递给宾语O并使其产生相应结果的主体”。

鉴于当前构式研究的现状,即主要以小句为主,少有学者研究语素构式。因此,本论文试图探讨英语语素构式-er构式,以期为语素构式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的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作为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表示与人的体验有关的重要场景,即在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中,经常反复出现的场景在认知主体大脑中形成意象并被图式化,同时被一定的语言形式给固化下来。而这种固化图式化结果的语言形式就是构式的形式,图式化的结果就是构式的意义。在此体验基础上,Goldberg把“构式”定义为: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而其形式 Fi也好,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的其他构式所推知。”。[3](P4)

根据此定义,构式的范围可界定为小到语素,大到句子,笔者认为甚至还可以是语篇,因为每一种语篇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是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语篇类型构式中推知的,如科技语篇、小说语篇等等。构式语法较之传统语法主要有避免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避免循环论证、语义经济性、维持组合性等优点。

Gorldberg的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组织遵行四种心理原则:(1)最大理据性原则:如果构式A和构式B在句法上有联系,那么当构式A和构式B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时,构式A系统的存在是有理据的;(2)无统同义原则: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不同,那么它们在语义上或语用上也必定不同。该原则包括两个推论:一个是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上不同但在语义上相同,那么他恩在语用上必定不同,另一是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上不同但在语用上相同,那么他们呢在语义上必定不同。(3)表达能力最大化: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构式的数量是最大化的;(4)最大经济原则:不同构式的数量应尽可能最小化。根据第一条心理原则,构式之间理据性的承接关系包括四种类型,即多义联结、隐喻延伸联结、子部分联结和事例联结。

二、-er构式的分析

1.-er构式的存在

引言部分的-er构式的实例表示能量通过动词V的动作直接传递给宾语O并使其产生相应结果的主体。该构式的语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预测。例如,football player蕴含的“能量通过动作play传递给football并使其移动的主体,即足球运动员”。同理,表达如 opera singer、dish washer、can opener等中都蕴含“能量通过动作sing、wash、open 传递给宾语 opera、dish、can并使其产生相应结果的主体,即歌剧演唱者、洗碗机和开瓶器”,但是构式中的任何成分都未蕴含能量传递。因此,结合构式的定义,-er构式存在于构式语法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因为其是形式O-V-er和意义“能量的直接传递者”的匹配体,且其形式和意义的某些特征无法从构式成分中推知。

构式语法是生成性的,因为该语法力图解释为什么语法允许无穷的合乎语法的表达式存在,同时也力图解释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其他表达式不合语法。[4](P7)-er构式也是如此。它通过对其成分的限制条件来解释某些表达符合语法的同时,也解释了不符合语法的表达。通过引言部分的实例可知,每一个-er构式的具体语言表达式都对应了一个具体的事件框架,其中O决定事件框架的类型,O-V-er是O事件框架中的能量直接传递主体。为此,-er构式形式O-V-er的成分O和V需满足的条件是:O为名词性概念,而V则是表示过程性动作的动词,如*you seer是不合语法的表达,因为此表达未具备-er构式的意义,“能量未能通过动词see直接传递给宾语you并使you发生相应的结果”。另外,you是代词性概念,不能表示具体的事件框架,而see是结果性动词。因此,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er构式的存在。

2.-er构式义的认知基础

构式语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框架语义学和基于体验的语言研究方法。[3](P8)每一个构式都是与人的体验息息相关,以讲话者为中心的对情境的“识解”。-er构式也不例外。-er构式义为“能量的直接传递者”。此构式义是有其认知基础的。在人与现实世界进行感知互动中,经常反复出现的事件场景在认知主体的大脑中被框定,形成去掉细枝末节信息的高度概括性的事件框架,如典型事件框架之一的“弹子球模型”就包括实施者、工具和受事者三个框架成分。该事件框架指一个生物体或物体A(能量源)在某空间运动过程中撞击另一个生物体或物体B(动作链尾),A将其能量传递给了B,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某种反应或状态变化。[4](P70)在这个“能量-动态”事件框架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交互过程,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4](P81)该动作链模型可图示为:AG→INT→TH。其中,AG表示“实施者”,INT表示“工具”,TH可包括受事者﹑经历者﹑移动者和零位。[4](P81)此过程既然是能量交互过程,自然存在能量直接传递者和能量间接传递者。有时实施者无需借助工具而直接作用于受事者,便成为能量的直接传递者;而有时则需借助工具才能把能量传递给受事者,此时工具则是直接能量传递者,于是就产生了以下两个子动作链:

AG→TH或INT→TH

这两个子动作链实则分别对应于两个子事件框架,实施者和工具分别成为这两个事件框架中的能量直接传递者,这就为-er构式义“能量直接传递者”既可指有生命体的也可指无生命体的提供了认知理据。

3.-er构式对特殊实例的解释

(1)对coffeemaker类实例的解释

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初接触英语中类似于coffee maker这样的语言现象时,一般会把其理解为“煮咖啡的人”,却很难把其理解为“煮咖啡机”。而-er构式可为coffeemaker为什么是“煮咖啡机”而非“煮咖啡的人”提供合理的解释。根据-er构式的构式义,即“能量的直接传递者,即把能量通过动词V的动作直接传递给宾语O并使其产生相应结果的主体”,在煮咖啡事件框架中,把能量直接传递给咖啡并使咖啡发生相应变化的主体是机器,而不是人,人在此事件框架中只是间接能量传递者。所以coffee maker意为“煮咖啡机”。同理,在煮饭事件框架中,cooker的意思是“煮东西的器具”,而不是“煮东西的人”。具体地说,在人煮东西的体验中,直接传递能量的是器具而不是人,人只是间接能量传递者,所以cooker应该理解为前者。

(2)对V-er类实例的解释

V-er是-er构式形式O-V-er中成分O的脱落而导致。这个从O-V-er经过O成分脱落而成为V-er的过程,符合构式组织语言从表达能力最大化原则走向最大经济原则的规律。这是一个基于使用的趋势,据有一定的认知理据。人们互动体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经常出现的事件场景进行图式化,高度抽象出来的要素被框定下来,形成相应的事件框架。而框架中的成分具有共现性,即激活某一成分,与该成分相关的其他成分都会得到相应的激活,而这些被相应激活的成分是改成分在框架中的默认值,无需在语言成面表达出来,否则就显得啰嗦。如在典型的商业事件框架中,说到buyer,相应的成分goods等就会被激活,goods是buyer在商业事件框架中的默认值,所以我们不说goodsbuyer。又如在货运框架中,框架成分装货人为loader,而非goods loader,也是由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goods成为loader在此框架中的默认值而导致的。再如信息发送事件框架中,框架成分发送者为sender而非letter sender、e-mail sender等,也是由于相同原因而导致。

至于后面的两个例子中的sender和loader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在具体的信息发送框架和货运框架中能量的直接传递者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最初,在这两个事件框架中,能量的直接传递者是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工具的发明,能量的直接传递者就有了工具。所以sender有了“发报机、发话机、发送器”等含义,loader有了“装货设备、装弹机”等含义。

(3)对seer类实例的解释

O-V-er构式中的V的非常规意义是构式赋予它的,而其本身并没有这种意义,但经过在特定的语境中长期使用,有些非常规意义就会固化下来变为常规意义,为人们所接受。如类似于see这样的动词本身没有能量传递的含义,是一个结果性动词,但是把其放在此构式中,如futureseer,see就被赋予了过程性动词的性质,具有能量传递的作用,该表达式的意义就成为“未来预言家”,但结果性动词see本身没有“预言”的意思,此过程性动词意义是-er构式赋予给see的。后来,经过长期使用,future的部分语义特征融合到seer里,为了表达的经济原则,future从语言层面退下来,seer就产生了。这种-er构式中O成分的语义转移导致O在语言层面脱落下来的现象是有一定的认知理据的。正如以上所诉,在预言未来事件框架中,future已成为seer的默认值,无需再在语言层面出现。-er构式对seer类实例的解释充分论证了构式语法“可避免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的优点。

(4)对photographer类实例的解释

传统语法认为语素-er除了可加在动词后面外,还可加在名词后面形成新的名词(例如,astronomer、photographer、New Yorker等等)。笔者把传统语法对-er这种用法的总结叫做-er用法二元论。而-er构式则与传统语法不懂,认为是-er构式赋予了名词动词性意义。例如,astronomer中的成分astronomy具备了“研究天文”的动作性意义;photographer中的名词photograph在此构式中具备了动词性意义,即“照相”;New Yorker中的New York具备了动作性意义,即“土生土长在纽约”。

为此,-er构式为传统语法对语素-er用法提供了合理统一的解释,使得-er用法合二为一,精简了语言,充分发挥了构式组织语言的最大经济原则的作用。

4.-er构式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般情况下,英语学习者首先学到的是O-V-er表示“人”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英语学习者难免会出现过度概括的情况,即认为只要语素-er加在动词后面都表示“实施某动作的人”。但是,当学生了解到-er构式义后,即“能量的直接传递者”,就不会盲目地把其理解为人,而是先弄清在某一具体-er构式的语言表达式所对应的事件框架中谁是能量直接传递者,然后就能正确理解该表达式的真正意思。如coffeemaker,在煮咖啡的事件框架中,真正把能量传递给咖啡的是煮咖啡的器具,而非人,所以此表达的意思应为“煮咖啡机”。这样就避免英语学习者过度概括O-V-er的意思的现象,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er构式的能产性在帮助英语初学者较快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不知英语表达的器具但知道其所在的事件框架和其能量传递的对象时,英语学习者可以采用-er构式的形式给其命名。例如,磨刀石、铅笔刀等,就可命名为knife grinder和pencilsharpener。这样可迅速扩大英语初学者的词汇量。而在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遇到类似情况时,也可采用此种方法,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外国酒店,需要红酒开瓶器,但又不知用英语怎么表达,这时就可采用-er构式的方法,表达为redwinebottleopener,从而促进跨语言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

三、结 语

构式语法理论的提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素作为一种构式,有其自身的词类序列和意义。-er构式的形式是O-V-er,构式义为“能量的直接传递者”。-er构式的存在依据之一是其满足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其次是其生成性,在解释某些语言表达式符合语法的同时,也解释了不符合语法的表达式。同时,-er构式的存在也有其相应的认知基础,是基于体验和能量传递的“弹子球模型”事件框架的构式。在对-er构式特殊实例的解释方面充分论证了构式语法的“可避免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语义经济性”等优势。此外,-er构式的提出消除了-er用法二元论的传统说法,为-er用法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机制,并可避免英语初学者对-er意义过度概括现象,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跨语言交际能力。

[1]吴海波.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Goldberg A.E.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语素构式语法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跟踪导练(二)4
因果复合词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