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爱情古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
——以陆游《钗头凤》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2-08-15刘晓琳
马 玉 ,刘晓琳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2.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爱情古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
——以陆游《钗头凤》两个英译本为例
1马 玉 ,2刘晓琳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2.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语篇情节为切入点,《钗头凤》两个英译本为分析对象,探讨语篇情节对汉语爱情古诗英译的解释力。
文化语言学;语篇情节;翻译
1. 引言
帕尔默创建的文化语言学以语言人类学三大研究传统为根基,结合认知语言学,旨在更新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框架,拓展认知学的研究领域,并寻求两者的结合点。语篇情节是帕尔默独创的概念,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意象,需要动用社会文化语境对其进行识解。语篇情节因文化而异,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要求,能否妥善处理目的语中语篇情节缺失的问题是考量翻译作品的标准之一。汉语爱情古诗中富含众多语篇情节,本文试以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汉语爱情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
2. 语篇情节
研究语篇是文化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与认知语言学多元化的语篇研究方法不同,文化语言学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语言情节,对语篇进行认知研究。语篇情节是言语互动感知模式,语篇情节的产生是因为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勾勒语篇轮廓的作用。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语篇情节,管制着语篇的产生,理解及交流。交流过程中,只有认知意象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语篇情节才可以被识解,信息才可以顺畅传递。语篇情节类似于文化脚本,指人们如何通过话语表达意义,它们都归属于情景模式,包括对社会环境的表征,比如出门前检查东西是否带齐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行程预演一遍,不同地方人们出行前准备的东西也不同,这便是语篇情节差异的体现。跨文化交际中,帕尔默倾向于从语篇在不同文化定义下不同的表征方式来研究语篇情节。
语篇情节综合了五种图示,即参与图示,言语行为图示,次第顺序图示,视角图示和概念图示。通过这五种图示可以更好地进行语内及语际语篇情节分析。
2.1 参与图示
参与图示决定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的地位,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及其话语的关联方式,通常包括多个参与者,他们的角色是相互依存,互为定义的。如果参与图示对理解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它就可能会影响到语法,比如日语中尊称的使用。参与图示的另一个例子是夫妻之间的称呼会随孩子的到来而改变,之前可能会称呼对方姓名,之后便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他……”成为他们对双方及其亲属称呼的主要方式。参与图示是从社会中直接得来的知识,而非从语言中推敲出得语篇图示。
2.2 言语行为图示
言语行为图示明示了文化语言学的功能主义,以言行事也是文化语言学的主旨。言语行为图示是语篇事件的最小单位,结合了语言和非语言的体验。Searle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类,文化语言学认同这五种划分,但是更强调其中的文化性。帕尔默重新定义,将言语行为图示划分为五种语篇情节,即陈述情节,指令情节,承诺情节,表达情节和宣告情节。帕尔默指出这五种情节并不具有普遍性,并非每种语言都能用这五种情节划分。
2.3 序列/次第顺序图示
次第顺序图示指言语行为的次第顺序,这种顺序既有先验的成分,也有后天社会的影响。与言语行为图示相似,序列/次第顺序图示也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意象。无论是行动结构还是交流结构都从属于次第顺序图示,规约了说话人所遵循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次第框架。
2.4 视角图示
人类进化的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研究对象之一。与之相似,在语篇中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程度不同,其主观化与客观化程度也随之不同。Langacker认为,如果主体明显得处于观察者得地位,丝毫不参与感知过程,那他对语篇的识解就是客观最大化。(1990a:215-220,1990b)将这一观点应用到视角图示中,如果观察者参与到概念化了的言语事件中,而不是单纯地作为一个旁观者,那么他对事件的识解就是主观最大化,反之则是客观最大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用第一人称诉说故事更能引起受话人共鸣,而用第三人称写学术论文更能让人信服。
2.5 概念图示
概念图示指说话人和受话人通过激活的世界知识而产生的对语篇的共同预期,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个共同的概念作为基础,语篇才得以顺利进行。例如,同一则幽默,本国人和外国人对其的预期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必将有所不同。再比如,好友之间的谈话,因其之间颇有默契,谈话中或许别人听不懂的话题,他们却能心领神会,心照不宣。正是因为脑海中有相同的概念图示,本国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幽默,老友间才能畅所欲言。
3.《钗头凤》及其两个英译本语篇情节分析
陆游二十岁时与唐婉结婚,但因陆母不满这段婚姻,逼他离婚再娶,唐婉也再嫁。陆游三十一岁时,两人于沈园内偶然相遇,时隔数年,二人心恋依旧。陆游悲从心生,在沈园内壁题上这首词,唐婉读后,也写了一首词与之相和,不久忧愁而死。其后陆游又写了数十首词来悼念唐婉,表达其相思之情,用一生诠释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这首词内容催人泪下,节奏急促紧凑,用词浑然天成,不失为一篇千古绝唱。
以下,援引《钗头凤》两个英译本(徐忠杰本和许渊冲本)探讨汉语爱情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
3.1 参与图示——孝,礼
陆游与唐婉两情相悦,但在封建社会的世俗礼教下不敢违背陆母的意思,只得忍痛分开,各自成家。陆游心中即使有再多的不满,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不敢因为儿女私情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母亲表示不敬,这“孝”与“礼”便是语篇情节中的参与图示对语篇的制作用的体现。“东风恶,欢情薄”一句中,陆游借用“东风”暗指母亲,“东风”在汉语中多为褒义,很多时候有春风得意之感,表现其虽有怨恨,但也只能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徐译:The dowager lorded o’er our married life;
She killed our happiness as husband and wife.
许译: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徐忠杰的译文中,dowager,lord,she等词将不满之情溢于纸上,矛头直指陆母,没有照顾原文的语篇情节。许渊冲的译本中保留了原有的意象,虽说在目的语中 east wind对应的图示与原文不同,但在文后稍加解释即可,如此一来,表达便更加含蓄,与原文更加契合。
3.2 言语行为图示——表达情节
诗人全篇都在表达对过往快乐生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遗憾,其中以结尾句中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为最甚。昔日的承诺依然在耳边,却因现实逼迫无法履行,甚至连写信聊解相思之愁都不可以,表达了诗人相思情切担忧无计可施的纠结境地。
徐译:Though for me,our vow of love for e’er still hold,
how could I write you love letters as of old?
许译:Our oath is still there,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徐译本表达的是因物是人非无法像以前一样相处而感到遗憾,与原文中想向爱人诉说相思却无法传递的表达情节稍有差异。许译本更贴合原文的语篇情节,突出作者相思却表达不得的无奈之情。
3.3 视角图示
原文中作者的主要出发点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及对现实的无奈,虽然两情相悦,但是迫于陆母的命令却不得不分开,想控诉又不能过激,只能在结尾处“错,错,错”,“莫,莫,莫”表达控诉之情。徐译本中多次表达对陆母的不满,例如“The dowager lorded o’er our married life”和“Our married life was closed by a force supreme”,译者翻译的时候解释过多,扭曲了陆游的视角,既违反了孝与礼的参与图示,又不符合原作者的视角图示。相比之下,许译中对陆母的控诉之情相对较少,更尊重原文的视角图示。
3.4 概念图示——爱情,承诺
3.4.1 爱情
“桃花落,闲池阁”中,桃花在汉语里象征爱情,二人数年后偶遇,偏逢桃花飘落之际,不由触景伤情,飘落的不仅是桃花,还有二人相依相恋的感情。桃花让人联想到爱情,属于概念图示,由共同的知识引起的预期。但是这一语篇情节在目的语中缺失,对此,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徐译:As peach flowers,into petals,left in a stream.
许译:Peach blossoms fall
Near deserted hall.
徐译本添加了解释,但如此一来,如前面所述,破坏了原文的美感和情节。许译本选择了忽略,虽然如此一来信息传达不完整,但若需要在文后稍加解释即可,还能留个读者自己理解的余地,比徐忠杰的译本略胜一筹。
3.4.2 承诺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山盟”来自于“海誓山盟”,象征情人间的承诺,坚守爱情至死不渝。目的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语篇情节,于是两篇译文都进行了转换,将抽象意象实体化,分别译为vow和loath。
徐译:Though for me,our vow of love for e’er still hold,
How could I write you love letters as of old?
许译: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的译本在语篇情节上的把握更精确,考虑更多,不失为一篇佳译。
4. 结语
语篇情节是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及社会背景是语篇情节的重要根基。正因为涉及文化及背景,翻译汉语古诗时才更应该考虑原文的语篇情节,并尽量保留,对于语篇情节缺失的问题,可采用转换或忽略的办法进行处理,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1] Palmer, G. 2001 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 Langacker, R. W.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3] 陈涛. 从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本看宋词的英译[M].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 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 外国语,2002,(2).
[5] 冷慧,董广才,李亚男.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1).
Analysis of Discourse Scenario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ove poetry in View of Cultural Linguistics:Taking English Version of Chaitoufeng for Example
MA Yu,LIU Xiao-lin
This paper takes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as theoretical basis, discourse scenarios as analysis point,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aitoufeng as analysis object to discus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discourse scenario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ove poetry.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discourse scenarios; translation
H059
A
1008-7427(2012)06-0100-02
2012-04-02
作者马玉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