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懂美、求美、创美
——再论职教美育
2012-08-15王滨
王 滨
(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220)
知美、懂美、求美、创美
——再论职教美育
王 滨
(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220)
笔者作为职教工作者,怀着对职教美育的期望,撰写此文,对职教呼唤美育、职教美育期待发展、职教美育发展需要明确的共识和理性的思考等,进行了一些探析。
职教;美育;探讨
当今时代,对“美”的评论早已司空见惯,对“美”的追捧早已习以为常,对美育乃至职教美育的探讨也是百家争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对职教美育来说,无论剖析深浅,都是一种福音。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从来就不缺少美,但被美育“遗忘的角落”——中国职教美育的滞后和缺欠难免使人感到遗憾。中国虽长期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除普教外,美育并未正式列为职教教程,使各类职校(院)在美育的实施上各自为政、各显其能,虽说不乏良计益策甚至深谋远虑,但这种善良的“随心所欲”,总让人有这样一种疑虑——作为中国教育五大支柱之一的美育,在职教中,难道就应该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重可轻吗?为此,笔者再对职教美育作些研讨,聊以多年美育教学之情结。
一、关于美
什么是“美”?这是美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也是所有主张和从事美育的工作者必须深刻领悟的。关于“美”,虽已有多种解释,但笔者仍然希望把自己不一定严谨的见解用文字记录下来,虽称不上真知灼见,却也是引玉之砖。
“美”——能使人产生由衷赞叹或强烈好感的事物称之。沿着这种界定思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哪里有这样的赞叹和好感,哪里就有美。人类因美而温暖和精彩,世界因美而丰富和灿烂。如果把这种被称之为美的事物分为艺术美和现实美两种形态[1],不难发现,我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大千世界,美不胜收。当然,对于美,不同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则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美的审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如何准确评价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和生活之美,应该就是美育要做的事情了。
二、关于美育
笔者认为,学会对美的评价,陶冶对美的感悟,培养对美的追求即为美育。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审美差异,在美的召唤和激励下产生的“共鸣”程度不同,但这并不能改变和动摇美育的自身功能——使这种“共鸣”最大化。这对每一个从事美育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即是挑战也是考验。能否把识别美、赏析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教学,力求“共鸣”最大化,取决于施教者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品味和审美素养,是否善于捕捉和发掘哪怕是细微的审美素材,加以剖析、提炼、烘托和拓展。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迪:中国政府某代表团出国访问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在公共厕所便后一直不愿离开,其原因却只是水箱坏了不能冲水,他不停的摆弄,试图让它恢复功能。代表团有人上前询问,男孩面带愧色的说:就这样离去他感到羞耻。听完这个故事,我情不自禁的被带入了审美的意境之中——男孩的行为已脱离了讲卫生守公德的层面,水箱坏了,年纪又小,孩子有相对充分的理由选择离去,是什么在敦促着他的自觉和脱俗,答案恰恰是对自己行为美与不美的评判。
故事虽小,却蕴涵着美的感召。所以说,一个称职的美育施教者,必然有着强烈的审美情感,敏感的审美触觉,鲜明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取向和扎实的审美功底,才能引领受教育者不断迈向与美结伴,以美自律;与美相随,以美为豪的理想境界。
三、职教美育亟待发展
1.培养对象需要和渴望美育
职校的学生(中职和高职)多处在15~20岁的年龄段,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渐增强,独立思维心理已经萌芽,审视社会意识开始敏感,人格塑造取向正在形成,如果不把握住这一时段实施美育,将错失良机。笔者之所以这么自信和肯定,并不是凭空臆断。在长期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每每提起我国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讲到人的魅力(伟人的魅力)这样一些与自然美、人性美相关的内容,得到的反馈总是不会令我失望,也总是令我因此而凭添几分美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们需要并渴望着这种美的传递。
2.培养对象的现状折射出美育的缺欠
在与大量职校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无论从衣着打扮到行为举止;从家庭意识到父母亲情;从社会状况到人际交往;从音乐欣赏到自然景象,他们对美的向往和理解往往是既强烈又贫乏;既自我又生涩,有的甚至是美丑不分,以丑为“荣”。
再拿校园活动学生的表现来说,笔者作为评委,曾参加车模大赛和主持人大赛的评判,不少参赛选手的装扮、言谈、举止和才艺,却不尽人意。按理说,现代的媒体和网络,学生并不缺少信息资讯,所缺的正是对丰富的信息资讯去伪存真、取美舍丑的鉴赏能力,除去因紧张怯场对发挥的影响,这种不尽人意,折射出美育的缺欠。
3.素质教育期待着美育
现代教育,无论普教和职教,都以素质教育为宗旨。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全面、切实、前瞻的教育才称得上素质教育。而美育正是这三者的重要体现。第一,只有奠定美育在职教中的地位,职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教育;第二,美育成为职教的必备职能,正是切合社会对人材素质要求的实际;第三、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前瞻,在笔者看来,只有一个标准——这种教育的受用时间和受用空间。美育与德育相似,有着长远的受用时间和宽广的受用空间。
既然谈到素质,笔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谨供参考:如果对人的素质作划分的话,审美素质为人的最高素质,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政治素质之上。对于这个论断,笔者不妨在这里提供一种佐证,我们的伟人和众多仁人志士,信念坚定,信仰执着,他们用一生乃至生命追寻和捍卫的应该是一种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换言之,是审美素质成就了他们的坚定和执着。
四、美育原则不容浅释
在这里,我们先来澄清一个可能的误区:职教中有些理论课程或专业课程中渗透着美育,发挥着美育的部分功能,因此,或许有人认为,美育课程的独立开设显得多余或“两可”。笔者的观点,这些课程有着各自主打的教学功能,它们的美育成分不可能取代美育的全部功能,也不应该成为忽视职教美育的借口和理由。
在国家尚未对职教美育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职教美育断不可等闲视之,如何实施,普教已有现成的教材和教法(这里仅指常规教法)可以借鉴。这种“拿来主义”,在职教美育起步阶段,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性的过渡性选择。在“拿来”的基础上再根据职教自身特点进行取舍和扬弃,这对众多经验丰富的职教同仁来说并非难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就职教美育来说,无原则便不成体统。关于职教美育的原则,以笔者粗浅和局限的认识将其概况为“三个统一”,具体如下:
1.务实务虚统一原则
美育的务实,是指以学生掌握美学知识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美育理念,而所谓务虚,是指在掌握美学知识的同时,以能否使学生尽可能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提出大胆的想法或设想(不一定有实施的可行性)来衡量的美育理念。
有这样一个例子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美育的务虚理念:在一次学龄前儿童国际绘画大赛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根据给出的三种素材(太阳、土地、地里劳动的人)作画时,居然把太阳画成了绿色。出人意料的是,这幅作品因此而获得金奖。评委们开始也都感到有些疑惑,等找到这个小女孩后,亲切的问她:为什么太阳是绿色的呀?小女孩的回答让人动容,她一脸稚气的说:因为绿色的太阳,种地的人就不会那么热了呀!天真的善良之美,让评委们看到了这幅“佳作”背后的人性光芒,评委们的最终决定,不仅是对美的褒奖,也是对美育务虚理念的坚守。
2.知行统一原则
只要是教育,都是以理论的践行和知识的运用作为终极目标,美育也不例外。笔者感到,美育的知行合一,至少有两件事情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其一,是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美育教学,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主的静态灌输和以学生为主的动态参与或互动。不妨借用当前教育流行的一句话——动起来更精彩,想必这是动态的最佳诠释。关于“动静”结合,相关研讨已硕果累累,且颇有指导价值。其二,是课堂内外的结合,也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举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职教中已广为运用,其绩效有目共睹,在此重温,旨在凸显“并举”二字与职教美育的关联,苛刻一点来说,重课内(第一课堂)轻课外(第二课堂)的美育不可能是成功的美育。之所以如此尖刻,那是因为课外有着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且不说各所职校(院)倡导美德、表彰先进和文化艺术节的美育熏染,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职校(院)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活动(例学生商务实践活动中的布景装表、宣传设计、服饰穿戴等)的举办,校内(校级)刊物的编印;班级活动的布置;班级墙报的书画……让人难以恭维甚至无美可言的,比比皆是。这种美的匮乏,正预示着美育在课外(第二课堂)大有用武之地。再说到有些职校(院)校徽、标志和教师工作制服的选用,也是不伦不类、不雅不俗。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行政领导的意志要服从于美学鉴赏的评判。
3.共性个性统一原则
所谓共性,是指职教美育的普遍要求。了解美、懂得美、追求美、创造美是职教美育的共性。所谓个性,则是指职教美育的特殊要求。即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美育的专业侧重。具体来说,就是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专业增设不同的针对性内容。例如汽修专业,笔者在讲解与经济有关的内容时,曾顺带提到与美有关的中外汽车标志的设计,通过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与国产汽车标志的比照,不难看出中国在工业设计上的审美差距。再例如商务专业,也曾谈到广告语的设计技巧,一种好的广告语,除了能突出商家卖点,还必须在文字的编篡上给人以美感,而现实中,粗制滥造、不精不美的广告语却是随处可见。
总之,笔者认为,职教美育刻不容缓;职教美育任重道远;职教美育前途光明。最后,沿着撰写的思绪,提出这样“八个字”——知美、懂美、求美、创美,作为职教美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坚信,职教美育的未来,定会朝着这样的目标不断迈进。
上述拙见,或者谈不上成熟,或者算不上深刻,有些或者言重了,但笔者确实在力争中肯,因为,既然是美育的研讨,实在没有理由有悖于对美的追求——实事求是。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
[1] 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Knowing Beauty, Appreciating Beauty, Pursuing Beauty and Creating Beauty——Discuss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Bin
As a participa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uthor wrote this article with expectation for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issue from calling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sking for common sense and rational thinking of it.
vocation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exploration
G71
A
1008-7427(2012)06-0025-02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