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性、真理性、实践性*

2012-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周 振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性、真理性、实践性*

周 振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有着鲜明政治特征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党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政治认同。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政治性、真理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治性;真理性;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有着鲜明政治特征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党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政治认同,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政治性、真理性、实践性。

一、马克思大众化的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坚持政治性。所谓政治性,就是党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解放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理论,而不是抽象的全民性理论或抽象的人性论。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民大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教育,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统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要实现政治与学术的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不能把政治和学术对立起来。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分为‘官方的马克思主义’和‘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淡化政治’的‘纯学术研究’”的观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面对的现实环境。所以,尽管政治不能过度干预学术,也不能用研究政治意识形态来完全取代学术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必定要肩负起为政治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使命。任何学术取向的研究成果即使主观上不含政治动机,但客观上仍会对政治产生复杂的影响。从而,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应体现为对现实政治认同的影响力、体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应主要体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力上。离开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就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谈不上积极的影响力。胡锦涛曾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是对学术研究于当代中国价值的深刻说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将学术研究和政治引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实现功能互补,更好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再次,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化”政治向度。在当前,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观上要求其以一种文化样态与大众文化对接。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像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那样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色彩完全抹掉,而只以所谓“纯文化”的样态存在。那种打着“文化化”的牌子,在“文化生态平衡”,“各种文化生态无所谓优劣”的幌子下,主张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将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性质加以抹杀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对接,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化”的政治向度,使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有“政治向度”的文化样态出现,在一种有“政治向度”的文化发展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项有着鲜明政治特征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普及真理的宣传活动。所以,要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还必须坚持真理性。所谓真理性,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彻底、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千百万人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1920年10月2日,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1](P298~299)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坚持真理性,才可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解决改革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即必须从整体性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来看,尽管它们各自回答的基本问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联系是不容分割的。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和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其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都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的共同理论特征,都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精神。这些理论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性出发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如果将其割裂开来,或只强调某一部分,就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及其产生的来龙去脉,不能讲清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不能讲清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无法解释当前人民群众在实践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其次,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着鲜明政治指向性的、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内容必然受制于现实的政治目的和阶级利益,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P292)但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可能来自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或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骗,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利益忠实代表的身份,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要求我们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应当始终做到理论教育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毛泽东在谈到“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政治教育。”时,曾经强调“应当经常把发生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4](P236)邓小平也曾明确要求,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2](P144~145)

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感。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5](P635)同时,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根本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和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如要准确理解和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本质特征、逻辑结构、重要观点和基本内容;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全面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等。由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因而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样就能使人民大众从规律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

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和根本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里,实践与群众又是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实践性。缺乏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冲动和力量。

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实践开始的,自然不能绕开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做出积极反映,直面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和内容,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使本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相反,如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小天地里,或者向大众传授一些与其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并且不能对实践产生实际指导作用的陈旧的呆板的教条与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成为一种与大众真实生活无关的、相异质的活动,无法参与大众实际生活的丰富与充实,就要被大众实际生活所排斥。所以,走向大众就意味着投身实践,掌握大众就意味着引领实践。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与智慧、行动与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9)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经验为依托,坚持从大众实践中来到大众实践中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不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投身大众实践和引领大众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检验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大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基和活力之源。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大众的实践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就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6](P57~58)江泽民也曾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7]从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深入实际,不断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从实际社会中汲取营养,通过探寻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结合点和连接点,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胡锦涛指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理论要求”。“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目的”。[8](P364)这一论述,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取决于它对人根本利益的体现程度,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应当在大众化的实践中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和形式。我们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以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创新的条件,才探索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和形式,“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现实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9]也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再次,必须克服从理论到理论,从说教到说教的不足,以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求以科学的理论解释世界,更强调以实际的行动来改造世界。所以,要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说教,更要体现于实际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的言行而定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倘若“言而不行”,或“言行不一”,那么,理论即使多遍重复、多样灌输也不会让大众信服。只有注重理论的践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实际行动架起理论与人民大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理论才会为大众所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实现。邓小平早就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5](P314)江泽民认为,要使理论武装工作富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10](P87)胡锦涛也强调:“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党员、干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11]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以实际行动来克服从理论到理论,从说教到说教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N].人民日报,1998-02-19.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N].人民日报,2008-09-30.

A8

A

1006-5342(2012)03-0019-03

2011-12-15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