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012-08-15冀艳丽

关键词:道德感受教育者教育者

冀艳丽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043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旨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属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其中,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的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体现,是人性的本质反映。[1]因此,关注人的情感既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情感因素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关怀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走向教育效果的“功利化”。[2]只关心结果的可度量性,不关心过程的可接受性;只关心教育的现状,不关心对价值的追问。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异化,不仅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反而用所谓的理性掩盖了人的本质,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最终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千人一面的“好学生”,导致受教育者缺失个性,缺乏创造力;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心极强的“坏孩子”,导致受教育者缺失信念,缺乏道德感。这样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而是片面的、单向度的人。要改变这种状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以人为本”,必须首先关注和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因为“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置性材料。”[3]只有通过情感关怀,也就是关注并感受到受教育者的情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的全面复归。正如马克思曾说,教育既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根源于人的本性,诉诸于追求生命的价值,成就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教育,更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满足人的情感诉求。

(二)情感共鸣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单向化”

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引发共鸣的心理过程。但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与教导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化需要借助情感。因为情感具有共通性,教育者可以通过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情感特征,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共鸣,从而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受教育者心中,并产生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反应。同时,情感还可以在具体实践中把这种共通感外化为心理能力和行为意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的合一,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单向化”。

(三)情感沟通有助于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绝对化”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产生于这二者的双边互动之中。因为良好的教育关系会让教育者在一种轻松的人际氛围中更自如地开展工作,也可以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念、规范更易为受教育者所信赖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交流和沟通,而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情感作为承载。只有教育者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共鸣,促使受教育者内心矛盾化解和思想升华。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教育双方只是冷冰冰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把握情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情感的两极性有助于导向正确价值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人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当客体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人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依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客体进行评价。当客体的信息符合或者适应人的需要和感受时,主体就会获得愉快和满意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当客体的信息不能符合或者违背了人的需要时,主体就会获得一种否定、反感、不满的情感体验,从而排斥接受客体的信息,这就是情感的两极性。正是这种极其鲜明的内心取向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由此可见,情感影响着人们对客体信息的评价和判断,左右着人们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和取舍,从而引导人们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重视情感的两极性特点,通过了解和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的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积极的情感,消解其负面的消极情感,从而鼓励和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摒弃和厌恶错误的价值观。

(二)情感的共通性有助于柔化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没有情感参与的话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人心受动是从“情”开始的。情感之所以能够容易让人接受是因为情感具有共通性。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情感既有个体差异,也有共通性特征。这种共通性被一些西方哲学家称为“同情”或“通感”。正是情感的共通性特征,才给予主体以能动性,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使人的情感超越时空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从而让人摆脱孤立,从个体的原子世界挣脱出来,成为社会性的存在物。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情感的这种共通性来柔化教育手段,消解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以情动情,以心换心。首先要求教育者能够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这真情包括他对教育岗位的真心热爱;包括他对教育内容的真信不移;包括他对受教育者的真诚关心。其次要求教育者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会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够触动受教育者的心弦,以达到说服和引导的目的。

(三)情感的情境性有助于建构知识体系,促进教育的自主化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的一个观念就是被动性,而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借助情感。情感的情境性有助于促进认知,树立观念,培养习惯,从而自觉构建知识体系,实现人格完善。《论语·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作为两种心理状态,反映的便是一种将发而未发,呼之欲出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求知过程中的一种情境体现,触发了意志的能动性,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意向,并促使其转化为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掘当时情境中的情感因素,借助这种情感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止步于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知识的认知,更强调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养成,只有借助情感的情境性营造不同日常生活的境遇和情况,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不同境遇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自发地思考讨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自愿地选择道德的行为和高尚的情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而情感的情境性有助于相应知识体系的掌握和形成,从而实现教育的自主化。

三、具体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肯定效用意义的涵义。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善”、“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培育教育对象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塑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每个人。

(一)培育理智感,坚定理想信念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这种“人的感情”就是理智感,“它是指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6]理智感既包含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对认识加以评价的情感体验,因此又被称为是认识的情感。比如对于复杂现象的惊奇感、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和对偏见和谬误的鄙视和痛恨等等都是理智感的外在表现。理智感是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克服认识中的各种困难,并在实践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真理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巩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能够尊重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规律,施以恰当的影响力来培育对真理热爱和追求的理智感,从而坚定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体来看,情感在认识中有三种表现:一是被动接受,这是一种基于压力而产生的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消极、被动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有效化解,受教育者就会对所教育的内容产生排斥感。二是情感认同,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或教育情境表现出情感认同。三是内化于心,当受教育者对理想信念的内容坚信不疑,对理想信念的意义理解深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把对真理的追求内化为个体生命的本质追求。

其中情感认同是认识的关键,内化于心是激发意志,产生行动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在教育内容上融入我们情感,包括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心,感染受教育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教育语言的运用,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关爱,用肯定的语调表示信任,总之,要用真诚和真情感动受教育者,才会赢得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在教育情境上,教育者可以采用现地教学、现场教学的方式。组织教育对象到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育,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烈的浴血荣光,在耳闻目睹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最终把这种情感的认同内化为行动的意志,产生追求和实现理想信念的行动力。

(二)培育道德感,提升道德素质

道德感是人们从道德原则出发,从社会所制定的道德范畴出发来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也是人们判断自己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7]如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时就会产生愉快、幸福的情感,否则就会觉得痛苦和不安。

道德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调节作用。有时候,强烈的道德感会改变自己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安逸乃至生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培育人的道德感,从而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道德情感和持续的道德践履能力,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由于道德感是在道德认知评价和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受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对个人来说,良心是道德的天平,舆论是道德的法庭,习惯是道德的最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道德的这些特点,培养受教育者崇高的道德感。第一、我们要发挥良心的作用,提高道德水平。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8]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正是人的良心,所以孟子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良心是人皆有之,天性使然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良心良知,维护社会的道德氛围。第二、要发挥舆论的评价作用,引导道德方向。舆论的赞扬和支持能够进一步强化受教育者内心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促使他们在今后的道德实践中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挥大家对舆论的重视,因势利导,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第三、要利用习惯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高尚行为。如果我们习惯了冷漠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冷漠,如果我们习惯了自私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引导教育,让受教育者把行善扬善形成习惯。

(三)培育美感,完善心理世界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生活事实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美或丑的一种评价反映。[9]“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10]

现代社会由于开放、复杂、多样、变化快的特点,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多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仅用一种原则的、抽象的思想观念来引导,掩盖了个性化,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容易出现教育逆反情绪,产生心理问题。而审美恰恰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方面审美可以体现差异性和多样性,因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内心感受,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审美也具有同一性和唯一性,因为对于崇高和美好的事物,所有人都会欣赏和追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重视培育受教育者的美感,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要塑造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心理世界,需要进行几方面的审美教育。首先利用大自然进行审美教育。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和基础。审美最初产生于人与自然的亲和性的关系之中,因此对大自然的审美教育就是自然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引导对象自觉地、有目的的去欣赏、追求自然美。比如通过参观游览祖国名山大川、森林田野,从而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激发大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衷心赞美和热爱。

其次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审美教育。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类的一切情感,其中包括审美感的形成。马克思说过,只有凭着从对象上展开的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发展着而且部分地第一次产生着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到形式美的眼睛……能够从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肯定的各种感觉。”[11]马克思精辟地揭示了劳动在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感受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中的作用,从而阐明了劳动和实践本身固有的审美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鼓励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创造和行动的美感。

[1]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9.

[2]张苗.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16.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5]列宁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6][7][9]陈大柔,从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64,163,165.

[10]王朝闻.美学概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1.

[1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04.

猜你喜欢

道德感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公德自在人心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