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为例
2012-09-21肖少英白淑军孔俊婷任彬彬
肖少英,白淑军,孔俊婷,任彬彬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探究式教学理念最初在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推广。较之中小学教学,大学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高层次”与“多元化”。高层次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都比较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快。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构成方面,中小学教学主要集中在文化课教学,知识构成相对单一。大学教学既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偏重于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种“高层次”与“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学必须有足够的新意和广度,这是大大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地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近期不断出现的城市生态问题,凸显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落实生态城市理念,是规划师的责任,作为规划师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素质对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要将生态知识内化为生态素质,需要通过在课程教学中稳步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最早由萨奇曼提出,其主旨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5]。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所学的生态知识升华为自身的生态素质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化为素质。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课程改革的构想
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集体研究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创新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应用的角度来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授课,建立多元化的能力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途径。在此模式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应遵循下列原则构建课程及评价体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和探究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所以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结合设计实践、现实社会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创新探索。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会因照本宣科或面面俱到,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深刻理解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抓住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合理确定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骨架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点。而且应该在开课的第一堂课上向学生明明白白地交待清楚。这样可以让学生一开始接触这门课就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学完该课程后应该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哪些内容是学习的重点,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要求是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态素质,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设计能力。因此,《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基础内容应涵盖城市大气环境、水体环境、气候环境的现状、问题、治理等,同时,该课程教学还应涉及城市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以及生态分区等理论;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等为基本技能。
2.以城市规划专业为平台,衔接拓展教学内容加强不同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内容除了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确定的“三基”重点内容外,无论哪门课都不能将其孤立看待。在确定教学内容与重点时有必要把这门课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的每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6-8]。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合理的衔接和拓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教材内容,使其与前期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等和后期课程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从教学内容上耦合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对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充分考量了城市规划专业相关理论课程衔接、拓展(见表1)。
表1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重点内容的衔接拓展
在我校现行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偏重于向学生讲授各门理论课程,并没有向学生系统系统地介绍生态原理、生态思想及生态设计的知识,而且目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教材多偏重城市环境与生态的基本概念的介绍,缺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学生很难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生们对生态知识的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对各类生态设计实践背后指导原理更是知之甚少。因而,目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以能够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生态学的原理、了解严峻环境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生态理论去研究和设计生态城市为主导。从而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素质,实现从被动地接受生态的设计手法走向自觉的生态设计探索与实践的转换。我们理清了城市规划专业在专业教学中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好城市规划专业知识必要的支撑点,是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就组成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这个内容体系体现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为指导,以专业特点为平台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较好地改变了以前“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的状况。
(二)建立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就要改变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听”授课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使其能够得到足够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课堂教学要以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为宗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分析、评价。比如,在讲授城市气候风环境部分内容的时候,作者尝试结合城市规划专业所关注的建筑自然通风、城市风道等相关生态问题由老师带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由老师一人来完成讲解。首先让学生查阅相关的绿色建筑案例(如墨尔本新市政办公楼),并对案例解读分析如何在节能的基础进行自然通风,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案例和要讲解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的互动使学生以宏观、整合的思维对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单项节能技术深入的解析,自觉地运用生态、节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融合渗透到建筑设计中去,最终反映了我们的教学主导思想。
在讲授雨水利用部分内容时,改变过去在课堂上把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等相关的知识满堂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课下做学校校园的雨水利用设计方案。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分析解决的程度来加以引导、讲解相关的生态知识。通过设计实践不仅锻炼学生的理论创新运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把生态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态素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要在课程教学中切实实现探究式教学,也需要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考核办法重点在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一般低于30%,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大,通常不低于70%;所以常称其是“一次考试定结果"”的考核方法[9]。这种考核办法有明显的弊端:使得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只是在期末考试前才突击学几天,这样,只重视考试结果的学习,其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考试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情况;没有对学习发挥出应有的反馈和推动作用。
在考核时,改变传统的“一次考试定结果”的考核方法,代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考核为基础,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比重,增大平时能力考核比重的多元化考核模式:闭卷考试+平时考核+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案例分析报告)+个人小设计。如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活动中注重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再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成绩,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并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要求
要实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师调整传统教学方式,还课堂于学生,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为学生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10-12]。
其次,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满堂灌输式的讲授,但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调控。
最后,问题的探究一般是从专业的角度展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科研水平,广博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成功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课前下任务计划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课中要及时引导控制围绕教学内容讨论分析,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增加了教师无形的教学工作量。
(二)对学生的要求
要落实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互动课堂教学的主体,这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其次,学生需要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从单纯地依靠课堂讲授获得知识,转变为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再次,通过案例分析、自主设计、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能力和善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13,14]。
比如,在本校新校区的雨水利用设计活动中,以3-4个人为一设计小组。要完成该设计方案,学生除了掌握课堂讲授的雨水收集、处理、应用等知识以外,还需要应用到相关的水景观、植物配置和滨水环境设计理论。设计过程包括实地勘察、资料分析、评选方案、完成设计等步骤,这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总之,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在获得所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将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并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能力的培养为基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创新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把所学的知识升华为自身素质。同时这一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需要改革课程内容体系,也需要改革教学方式,还需要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1]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22-24.
[2]林亦平.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创新意识培养中的理论与实验的认识 [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09-110.
[3]宋德萱,吴耀华.片段性节能设计与建筑创新教学模式 [J].建筑学报,2007(1):12-14.
[4]陈喆,刘刚,张建.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变革 [J].建筑学报,2007(1):15-17.
[5]郝洛西,林怡.建筑物理光环境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建筑学报,2007(1):5-7.
[6]姚萍,哀犁.《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思路探讨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115-117.
[7]何艳冰,关中美,李山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0(8):5.
[8]焦胜,陈飞虎,邱灿红.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初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22-125.
[9]赵会彦,欧阳昉昕,龚静.城市规划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4):115-117.
[10]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 [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5-37.
[11]孙卫红.城市规划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 [J].高等建筑教育,2008(1):42-44.
[12]尹建华.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4(3):17-18.
[13]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5-99.
[14]马仲岭.本科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教育探索,2011(4):90-91.